田萍
摘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跻身于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离不开懂知识、会技术、素质高的新型技术工人。文章结合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需要,提出职业院校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并且从德育教育、美育教育及创新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培养四个方面作了论述。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素质;培养
作为新时代的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师,我们的数学教学也要緊跟时代的要求,再也不能把数学教学过程单纯地看成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而应把数学教学过程看成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
一、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教导中
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是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他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这都说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在他的众多素质中是最重要的。一个职业院校的学生,首先要有较好的思想品德,有奉献精神,有技能报国的决心,把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作为自己的梦,他才有学习的积极性和毅力。所以,作为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渗透德育教育。也许有人会说德育教育应该是德育课教师的事。但我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是其他课程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例如,许多数学概念都是由实际问题抽象而来的。他们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有的还闪烁着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刻苦钻研,献身科学的精神光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史料,实施德育教育。如学习直角坐标系时,可以介绍笛卡尔与坐标系的故事。让学生感受笛卡尔勤思苦索的精神,献身科学的决心。在学习实数集,提到无理数的出现时,可以告诉学生,古希腊数学家希勒索斯为了研究无理数的存在而被沉舟身亡的悲壮事实。这些史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教育,培养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做贡献的精神。
二、将美育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过程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对于美育教育的缺失在职业院校的学生身上有很明显的体现。他们有的不爱美、有的分不出丑和美,甚至有的以丑为美。所以,作为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美育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著名数学家罗素曾说过:“数学,如果正确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的确,美在数学中无处不在。有些学生之所以感觉数学枯燥,就在于他们缺乏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美的因素,让学生去感受。比如,数学教学语言,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表格语言等多种形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并创造性地运用,使我们的语言叙述清楚、通俗、精炼、亲切、生动、具有幽默感、富有感染力;使我们的板书工整、清楚、规范、精简、有逻辑性,给学生以美感;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可以多样、合理、新颖、有效利用多媒体或课件播放一些数学方面的几何美图等,让学生在审美中激发情趣,增加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个体和谐发展。另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推动力,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公民源源不断的核心竞争力。当今社会是科学技术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要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的要求,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培养出来的公民,不仅要有服务性,更要有创新性。为此,作为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数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之外,还要借助数学学科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教育学中,能力是指人的认识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思维能力的高级阶段就是创新能力。创新不深奥,也不神秘。比别人提前一步是创新,比别人多个角度思考是创新、比别人多实践几种方法也是创新……我们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在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的过程就表现出一定的创新能力。而在数学上,人们形成概念的过程、推理论证的过程、画图的过程、以及用新形式解决问题的过程都表现出一定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挖掘学生创新、创造的潜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缺乏启发引导,让学生被动接受,重结论轻过程。这种方式不但不利于学生接受知识而且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被扼杀。为了改变这种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动手、动眼、动脑进行深层次的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猜想、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椭圆的概念时,从画图到归纳出椭圆的概念,都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起启发的作用。当学生画出椭圆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基础问题:在画图过程中有几个定点?几个动点?动点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是常数吗?绳长与两个定点的距离那个大?问题不难,通过思考,所有学生都会回答,都能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接着再提问中档问题:我们如何定义椭圆?允许学生讨论,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要急于纠正,引导、鼓励学生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两个定点间的距离)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个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这样设置教学过程,不仅展现了概念产生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直接走向工作岗位,无论哪个行业,成功的社会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都会是促使其事业成功的推进器。作为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能,为其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做准备。比如,对数学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要教育他们有仁爱之心,热心帮助成绩差的同学,切不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讽刺挖苦同学;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要鼓励他们多向成绩好的同学虚心请教、充满信任、不要封闭自己,更不能嫉妒学习好的同学。在讨论问题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成绩好的同学与成绩差的同学安排在一组,让学生在学习上多交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它可以使每个同学的心理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从而使他们产生开朗、乐观的情绪,对学习、生活更加热爱。毕竟,人都具有交往、尊重、爱等精神性需要,这是人的一个重要的本质属性。与他人交往,形成各种人际关系,即是人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理解、信任、关心和友爱,才会使整个群体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状态。
总之,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时代,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担负着技能强国的重大责任,作为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师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渗透德育教育、美育教育及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技术精、能力强、会发展的新一代技术工人,这是国家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