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瘾日益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以财经类院校理工科学生中网络成瘾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网络成瘾的行为特点、成因及对于其学业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矫治和预防的对策。
关键词:理工科;网络成瘾;对策探讨
“网络成瘾”也称“网络依赖综合症”(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简称IAD ),学名叫做病理性网络使用(PIU)。1994年由纽约的一位精神科医生Goldberg提出, 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的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现象。1997年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正式认可“网络成瘾”研究,并专门讨论IAD的诊断标准。2008年由北京军区总医院牵头制定了《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将网络成瘾分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交易成瘾等5类。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发群体,数据表明,目前我国25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数量已经达到1.07亿,占总体网民的半数,是中国网民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年龄群体,其中近三成有网络成瘾的倾向。
一、财经类院校理工科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成因
1.网络的易得性增加了理工科专业学生的网络成瘾机率
研究调查发现,硬科学(理科)专业的学生更容易网络成瘾,可达到74%,其中计算机专业达54%,艺术人文科学只有26%。由此可见,易发生网络成瘾的人群集中在接触计算机较多的学生中,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和网络的可接近性是出现网络使用不当行为的一个重要诱因。财经类院校的理工科专业多为与计算机操作相关的经济类学科,而且以男生居多,计算机的使用和上网时间居多增加了学生沉溺网络的机率。
2.网络成瘾行为多与理工科学生的自身偏好有关
理工科的性质决定学生多数时间和实验室数据等打交道,经常需要通过计算机进行工作学习。学生课余时间也经常上网进行娱乐活动,其中70%以上学生沉迷在网络游戏中,而且多为幻想性质浓厚的角色扮演游戏。游戏成瘾以男生居多,原因是男生更易掌握网络技术,同时男生一般具有较强攻击性,富有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男生自我约束差,性格上难以管束也是男生更易网络成瘾的原因。
3.学习困难生中网络成瘾比例大,学业失败与网络成瘾相互作用
以某财经类大学为例,绝大多数学习有问题的学生都有网瘾倾向,对学习困难生展开调查发现,理工科院系学生学习困难率为全校最高。在受到学业提醒、学业警告乃至退学處理的学生中,有近80%的学生有上网过度行为,60%的学生因沉迷网络导致挂科而重修,更有5%的学生因网络成瘾严重而导致退学。可见,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因。对学困生的调查显示,学业失败也是学生对现实学习生活丧失信心,依赖网络寻求心理满足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理工科学生从最初产生学习问题到学习困难有一个过程:第一步,开始接触网络;第二步,上网时间越来越长,影响到学习和休息;第三步,学习产生问题没有及时弥补,导致课程跟不上,即便到课堂听课也相当于听“天书”;第四步,现实中的学习问题导致心中烦恼,在网络世界中找到慰藉,最终导致沉迷网络,学习困难,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4.财经类专业为主的学习环境下,理工科学生更易沉迷
调查数据显示,在某财经类大学,计算机类、数学类课程的不通过率为全校最高,工科专业的学习困难生(积欠6学分以上)比例为全校第一。不难发现,财经类专业为主的院校,学生以文科专业学习为主,财经类专业学生如需要达到低层次的考试通过目标,相比理工科专业的要求要低,投入时间相对较少,而此环境下的理工科专业学生如果与财经类专业学生投入同样的精力和时间去完成低层次考试通过目标,则难以完成,长此以往造成学习困难,同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产生网瘾倾向的可能性会大幅提高,危害也会更大。
5.网络消费、网络小说成为网络成瘾又一主要影响因素
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经达到4.67亿。从市场规模来看,截至2015年底,我国网络购物市场的年交易规模达到3.8万亿人民币。大学生是网络消费的主要人群。网购方便省时、价格便宜以及商品种类齐全的优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大把的课余时间花在了网购上。以某高校为例,近96%的学生表示有过网购行为,其中以女生居多,近半数的女性网络成瘾学生中,网购行为是导致网络成瘾的主因。
二、网络成瘾的危害
1.沉迷网络导致心理问题
网络的虚拟性使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摆脱了现实的物质载体,学生在这里可以无所顾虑地做自己想做的事。长时间坐在电脑前极易导致情绪问题、思维僵化、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等。久而久之,必然引起情感的匮乏和冷漠,进而产生焦虑,对集体活动厌烦、排斥,缺乏生活热情,产生孤独心理。网络上的一些暴力和不健康的淫秽色情内容,对部分缺乏自控力的学生来说是极大的危害,易导致学生错误的性观念,重者引发性暴力事件。更有甚者出现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
2.社会化不足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研究发现部分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会因为网络的过度使用而导致社会孤立和社会焦虑。沉迷网络的学生普遍有人际回避的问题,长时间自我封闭,使得他们缺乏与外界社会、与同龄人的互动,对外界活动丧失兴趣,防御心和敌意较强,胆小退缩,导致人际沟通障碍。而人际交往的失败反过来又会强化学生沉迷网络寻求心理安慰的行为,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3.网络成瘾导致人格变化
唐·泰普斯科特指出,网络时代的文化特征在人格上主要表现为接受歧义性、好奇、独断并拥有强烈的自我主张。Young和Rogers用IAD诊断测验与16PF测验评估与网络成瘾相关的人格特征,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在自主、警觉、情绪化三个指标上分数较高,在自我开放和世故性上得分较低。面对学校和社会的压力,网络成瘾学生不断尝试戒网,而缺乏自控力导致尝试多次仍然失败,这会带来一系列的挫折情绪,如沮丧、自责等,而这些情绪再一次加剧了网瘾学生对自身的负面评价,可能导致更低的自尊水平。
4.网络导致学生价值感偏离
网络采用的是分散结构体系,具有不可控性。同时,网络空间的无限性使上网学生在游戏和社交中可以不必受到现实生活的规范约束,在学生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网络思想文化的纷繁复杂与价值观念的冲突碰撞,使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离,甚至道德感丧失。而长时间生活在虚拟空间里,学生往往难以辨清现实和虚拟的世界,虚拟状态为网络行为提供了安全屏障,容易使一些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甚至将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泛化到现实世界中。
三、网络成瘾学生教育对策探讨
1.建立健全教育、防治体系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要加强思想教育力度,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网络成瘾群体的排查与跟踪治疗制度。开展卓有成效的心理排查工作,及早发现潜在的网络成瘾群体,建立心理档案。学校相关部门与二级学院要协助辅导员、家长密切跟踪网络成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校级心理健康中心到二级学院设置专门负责人,开展网瘾学生的咨询与疏导工作,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教育讲座等多种形式帮助网络成瘾学生摆脱网瘾困扰。
2.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常被看成是有积极影响的社会功能性支持。对于大学生来讲,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情感支持和经验支持。帮助网络成瘾学生形成稳固的人际关系群体,可以以宿舍或者班级、社团为单位,进行帮扶。通过朋辈群体的相互影响,使学生找到心理归属感。帮助网络成瘾学生转移注意力,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另外,引导学生家长维护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从多种渠道使学生获得心理能量,减轻心理上的压力。
3.对学习困难的网络成瘾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
学业失败是很多学生沉迷网络寻求心理支持的主要诱因,对这部分学生的工作重点在于帮助其重拾学业上的自信心。开展有针对性的课业辅导,尝试组建帮扶小组、联系任课教师进行集中答疑、和各课程组沟通寻求帮助,进行“一帮多”。对于一些自律比较差的学困生,常任导师责任到人,从严进行课堂考勤,控制学困生请假。尝试建立“一帮一”“人盯人”“互助小组承包制”等朋辈互助帮扶方式,以朋辈互助为桥梁,通过成绩优秀、责任心强的志愿者学生作为小老师,建立“一帮一”的帮扶关系和互助小组,志愿者在平时生活中积极提醒学困生的学习,及时反馈学困生最近的学习状况给常任导师;为使学困帮扶活动开展得更为有利,提供专门的场所、成立专门的朋辈互助组织。
通过结对帮扶、团队互助等形式使学习困难的网络成瘾学生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轨道。加强校园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的方法,享受成功体验。
4.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线上线下拓宽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校园网络信息环境要加强监管力度,发现学生进入不健康网站要及时教育引导。学校教学系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如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网上互动交流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可利用网站、微博、社區等平台发挥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发展变化受到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双重影响,现实心理问题与网络心理问题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还需要加强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建立一个全面的、强大的心理支持系统。
5.学校尝试优化网络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
在通识教育板块,学校可尝试在学生中推广网络慕课学习。鼓励学生在中国大学生慕课网上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通识教育课程并认真学习,以班级为单位认真组织,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慕课证书统计,形成系统的慕课学习体系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专业学习板块,学校可考虑将一些易产生学习困难的专业课程录制成网络课程,以供学生线上学习,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线上学习习惯。也可以尝试建立线上朋辈互助平台,录制一些譬如朋辈小课堂之类的互助帮扶学习视频,让更多的优秀学生参与互助帮扶中,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6.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形成协同合力
斯坦福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制定了周末家长会制度且收到了良好的运行效果。建立高校家长会制度,有利于学校与家庭建立长效的、连续的沟通机制,增强家校沟通的紧密性和时效性,及时发现并沟通学生的相关情况,尤其关注有网瘾倾向和学习困难学生的家校沟通工作。可以尝试建立由“新生家长会、生源地家长会、周末家长会”构成的家长会制度,根据每次考试成绩和在校表现,邀请网瘾倾向和学习困难学生的家长来学校沟通交流,分析原因,在学习出现问题的时候,学校和家长及时沟通进行干预,调整学生状态,防止学习困难恶性循环。同时,周末家长会的沟通具有连续性和时效性,能及时地沟通和反馈学生的学习、心理、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减少危机事件的产生。
学校每学期或每学年向家庭发放家校沟通反馈表,学校和家庭分别填写本学期或本学年学生的表现情况,包括学习、心理、卫生、实践等各方面的内容,以及对于学生新学期或新学年的期望。提高家校沟通的频率,强化家校沟通的效果。家校沟通反馈表还具有持续性,大学四年,八个学期,可以明显地记录家校沟通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收获,便于家校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也便于清晰地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加速、跳跃的特征,人类文明的巨大创造使得社会生活的时空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一个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走向合一,人类走向一体的时代。人类通过互联网创造了一个虚拟世界,又通过大数据、物联网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这样一个世界,一方面要求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接触网络世界,了解信息技术,否则将会被时代淘汰;另一方面,如果因沉迷网络,陷入网瘾,则会虚耗青春,损毁前程,这对大学生,尤其是财经类专业为主体的高校中的理工科专业学生危害极大。针对上述情况,高校必须尝试建立有效的教育、防治体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学习困难的网络成瘾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高校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利用网络拓宽教学思路,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形成协同合力,共同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用网习惯。
参考文献:
[1]Young KS.Levels of depression and addiction underlying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M]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7.
[2]吴晟,钮文异,高文斌.理工科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 2008,24(3).
[3]高文斌,陈祉妍.网络成瘾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14).
[4]卢国栋.大学生网络心理分析及心理健康引导[D].重庆交通大学,2010.
[5]唐·泰普斯科特,袁世佩译.数字化成长——网络时代的生活主张[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6]Young KS, Rogers 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J].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