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晨仪
【摘要】 《天将雄狮》表面上是一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世价值的影片,然而,影片的核心“化敌共存”等“世界主义”思想实际上已经抽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不论是影片主角霍安的“个人英雄主义”,还是其体现的“人性观”,实质上都是全球化时代的当下思想的投射。由于“后97”香港的复杂的身份与文化认同,造成汉朝沦为影片所营造的丝绸之路上各族人民团结融合的和平景象的真“他者”。因此,需要揭开其表面似乎已经获得的中国价值主体性的假象,揭示其所试图宣扬的“普世价值”的陷阱与假“他者”的主体的真面目。
【关键词】 《天将雄狮》;全球化;精英;他者;主体;普世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在好莱坞摸爬滚打多年终于功成名就的成龙,正如其所说的要归国贡献,参与了如《大兵小将》《十二生肖》《功夫瑜伽》等多部关于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2015年上映的《天将雄狮》作为其中的一部,其涉及的“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引人注目,影片中展现的汉朝“丝绸之路”上发生的中西“遭遇”的故事的寓言性内涵指涉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全球化的当下。由于成龙扮演的主角霍安在影片中不厌其烦地反复提及“化敌为友”“维和共存”等思想,因此被许多观众认为其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输出的背书。
然而,网上舆论对这部影片却评价不高。豆瓣电影网站对它的综合评分为5.9分,受广大网友诟病的不仅仅是影片中经常以人物口号式宣称出现的表面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普世价值”的输出,更多的是因为电影所犯的大量历史、地理等的常识性错误与剧情逻辑等问题。而其“化敌为友”“维和共存”的核心思想则受到大部分观众的认可,如网上有网友评论道:“抛开历史不谈,这是一部可看度极强的作品。和平与祖国,民族与道义,满满的大格局、国际主义精神和普世价值。”这些影评肯定其宣扬了中国传统的普世价值观,认为影片是对主旋律弘扬的一次不错的尝试,似乎中国对利用影片进行自身价值观的弘扬具备了一定的主体性。然而,通过对它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拨开其“弘扬主旋律”的表面迷雾之后,我们可知此传统价值非彼传统价值,在汉朝时期的“丝绸之路”上发生的中西纠葛与价值观的碰撞实际是当今时代的投射,传统思想已被张冠李戴。通过这一分析,笔者冀望对于国内影视界在创作中对外普及中华传统价值观、进行文化形象的自我塑造能有所裨益。
一、“化敌共存”和“世界主义”:全球化时代的投射
影片开始于美国考古公司在中国寻找骊轩古城的线索,在由两位操着一口流利英语的华人面孔找到古城遗迹之后,打开了尘封两千多年的在汉朝“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恩怨纠葛。故事一开始,展现的便是白戎与南匈安人兵戎相见、战争一触即发的态势,此时由成龙扮演的西域都护府大都护霍安率领数个手下隆重登场。在霍安制止了双方的打斗的过程中,影片第一次出现霍安的“至理”名言:“化敌为友,不分种族,维和共存。草原上有任何事,都护府都有责任相助。”对于这一历史场景的想象和展现,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历史上开辟于西汉、如今被称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其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西汉时“丝绸之路”开辟的主要目的乃是经商贸易,而丝绸之路上的西域诸国常受匈奴一族侵扰,因此,汉朝政府为将西域纳入自己统治范围,为以后对匈作战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保障西域通商之路的通畅,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今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这便是西域都护府的由来。而上面霍安说的那番话颇像由充当维和的“世界警察”所说,大义凛然地帮助各族维护和平,似乎掩盖了其为保障商贸、维护汉朝统治的本质。而匈安国王之女的回答更是耐人寻味:“弱肉强食是我们草原上的真理,就凭你们这么一小帮人,妄想斡旋草原上三十六国。”“弱肉强食”“真理”等词语不可能在西汉时期出现,这一方面奠定了影片“今人古装”的基调;更重要的是,其侧面反映出影片将草原上西域各族看作是弱肉强食的冷血动物,而霍安则占领了“正义与和平”的道德高地,“天朝上国”的“文明”的优越感与西域各族的“野蛮粗野”的对比,遮蔽了不论是西域还是汉朝都是为维护国家利益而战的本质。此段结束,影片也没能展示出奉行“守王法,不打架”原则的霍安如何使戎匈两族止战的方法。
接下来以霍安为首的一行人受人陷害而被押去雁门关修城,在修城的过程中,与被王室权力斗争所迫携带罗马小王子的四处流亡的罗马军队相遇。罗马军将领卢魁斯本欲攻占此城池作为其据点,但却被霍安武力所拦阻。见到卢魁斯军队在大漠无处安身濒于危险之境,霍安出于仁心“慷慨”打开城门让罗马军队在城中安顿的过程中,影片出现了两次较为重要的“中西对比”。第一次对比起源于汉朝政府下令必须十五天内修好雁门关否则处斩使得众人一筹莫展之时,因为按照正常的修建速度,还需半年时间才可完成,所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而事情转机发生在卢魁斯身上。当他与霍安交换条件成功之时,影片以活跃的背景音乐展示了以卢魁斯为首的罗马军队高超的修建方式,画图、测量、各种装置的运用伴随着“一切都在计划之中”的话语完成了雁门关的修建。第一次對比便显现出来,以罗马军队为代表的西方建造的有序、使用各种装置、追求高效率的“现代化”与此前显示的雁门关各族争斗、无序、使用人力的低效率的落后的建造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其间穿插中西两国人民齐心协力推装置的画面,似乎暗示中方对西方的“先进”生产方式的欣然接受与自愿纳入的心态。本是半年建造时间而在罗马军的帮助与指挥下,竟可缩短至十五天内完成,这一次对比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先人建造技术与智慧的贬低,更是对西方以建造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生产方式的神话体现。晚清以来,中国饱受西方坚船利炮摧残,但中国士大夫阶层认为西方仅有奇技淫巧而大中华则精神高尚、文化深邃。影片中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崇拜,实质上是这种心态的延续。
第二次对比在中西两方唱军歌的情节中悄然揭开。霍安在影片中演唱的是:
白雪纷飞看那战场/谁愿意孤独留在中央/铁马金戈空自辉煌/马儿我能往何方/白酒一杯再加胆量敢问世间不平乱象/管他面前障碍多强/誓把乱世化呈祥/化敌为友共存何方/好汉何须拔刀弄枪/携手一家踏步前方/愿世上永无战场。
歌词的前四句是以“天朝上国”自居表达的高处不胜寒的迷茫与无奈,其后则感情一转,表达了“化敌为友”、反对武力、和谐共处、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呈现了一派祥和的“世界主义”情感。而其后的罗马军队所唱的军歌如下:
我向天地立誓/为我祖国效忠一世/育我的祖国大地/我誓保你永远光辉/育我的祖国大地/有着至强之勇气/永恒罗马,我永远的家/无论敌船多强/我们从不害怕/请别做无望的索取/收起谎言与诡诈/别再做痴心妄想/因圣战之号角/随即会为我们响起/为我们的祖国大地/为我们再唱凯歌/在我祖国大地/凯歌永远响起/为我们永恒的罗马/我感到喜悦与骄傲。
与霍安所唱的歌曲不同,整首罗马军歌充满着为民族、国家奋斗的决心与信念,“请别作无望的索取”一句,看穿了利益乃国家之间争端的根源,表达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每一个罗马士兵放在胸前的拳头、肃穆的表情、满含热泪的眼眶充满感染力,与其乐融融的国家立场隐匿的中国军歌相比,罗马军歌传达的强烈的国家意识反而感动了包括中国各族在内的众人,以致以霍安为首的各族人民皆起立鼓掌。这似乎造成了一种矛盾,影片到底是想宣扬“世界主义”还是“民族主义”?
对于这一矛盾的化解与接下来霍安身份的逐渐转变有关。雁门关修好之后,弑父并逼走本应继承王位的小王子的兄长提比斯携十万大军将赶至雁门关。危机将至,霍安预料提比斯带领十万大军赶至雁门关的真正的目的是占领整条丝路,所以主动请缨为卢魁斯军保驾护航。因此小王子授予霍安罗马军团首长之职,在霍安表示深感荣幸地接受之时,其身份已悄然变化。在霍安离开借兵之际,提比斯已到达雁门关并囚禁了卢魁斯。当霍安赶到时,卢魁斯已被提比斯戳瞎双目奄奄一息,其临终嘱咐便是把军队全权托付给霍安,此时的霍安俨然成为罗马军队的领导人。在霍安带领罗马军队抵抗提比斯军队而被逼上绝路之时,安息国王的到来使得提比斯险恶的阴谋得以揭发。在影片的末尾,想要为卢魁斯报仇的霍安单挑被逼上绝路的提比斯。值得一提的是,当提比斯质疑霍安非罗马人的身份没资格挑战他时,卢魁斯军队替霍安作了回答:“小王子已封霍安为罗马武士,卢魁斯已将我们交给霍安,他已是我们罗马的一份子。”影片通过对霍安身份的三次强调,意在说明其已然忘却其汉朝身份而完全变成罗马的一份子。不论是其为保护小王子和卢魁斯军队的出生入死,还是其舍命打败提比斯的意图,其行动动机与汉朝的国家利益未能见丝毫关系。伤了一条腿的霍安与武力高强的提比斯的生死对决似乎一方面说明其为成为罗马(西方)一份子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另一方面霍安最终战胜提比斯又暗示了其即使受伤,也有着能为罗马(西方)排忧解难的能力。
剧情进行至此,前面“世界主义”还是“民族主义”的矛盾似乎有了答案。一直宣揚“化敌共存”的代表“世界主义”的霍安,其实质已成为西方的代言人。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解体,意识形态对抗渐失,资本的浪潮席卷全球。影片开始的字幕显示的美国考古公司收购了霍去病的军事手册并进入中国寻找古城的这一情节,就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寻找商机的体现。而一直信奉并宣扬“世界主义”的霍安的面纱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推进而被慢慢揭开。无条件地帮助罗马进而丧失自己国家身份、甚至在被汉朝认为其“通敌卖国”的形势下仍旧不改忠心的霍安,其“世界主义”实质上不过是全球化时代“西方中心”的投射。“天下大同”等普世价值的幻象遮蔽的是由强大政治经济实力所支撑的西方文化侵略,此“大同”俨然变成“跟西方一样”的翻版。身为西方代言人的霍安所宣扬的“化敌共存”,在一定意义上正可以视为舍弃自我身份迫切融入西方的当下思想的体现。
当然,这种影片要表达的观念乃基于当下现实的投射的情节,不止于主角霍安身份的转变,在他与各族人民的交往、与大王子的对话中,我们也可见一斑。而在其中,我们可以见到某种出于精英视角的塑造。
二、“个人英雄”与“自然人性”:精英视角的观照
由成龙所扮演的霍安在影片中是绝对的主角。不论是影片一开场的“劝架”,还是成为雁门关实质的“头儿”,抑或是带领罗马军队最终打败提比斯军,他所行之处,都会变成他的主场,他俨然化身成为了一个超级英雄。而最能体现他“英雄气概”的情节莫过于在提比斯占领雁门关后要求城中人交出霍安之时,这时我们可以看到围观的各族人的对白:“本来就不管我们的事,为什么要连累我们?我们没你那么伟大,我们现在自己都管不了,能管得了这里的安危吗?罗马人说得对,我们都有家庭,我们拿了金子就可以回家了……”而霍安对于其他各族人的大段回答浓缩了其在本片中的核心思想:
他们没有一刻比现在更需要我……霍(病去)将军说过去是不可改变的,但未来就在我们的手中。他说每个人都有不幸,应该把痛苦好好存起来作为动力。只懂哀悼过去的是懦夫,勇敢改变未来的就是英雄,他说英雄不怕死。我得承认丝路的福与祸,单靠我们都护府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我非常感谢,感谢你们所有人,一起为我修建这个破城。证明了不分种族,互相扶持是可成的。这个宝贵的回忆,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他的生命,太短暂了,可惜我看不到他的成长。各位丝路上的朋友,我霍安已经尽力了。真理往往不能满足人,用我一命就能满足你们,我死而无憾。但我有最后一个请求,请把我们一起做的那面旗子帮我升起来,让我看看我们的婴儿最后一眼。我感激不尽,这份人情下辈子我一定偿还。
这一大段独白保持了本片一如既往的演讲修辞风格。霍安舍身赴死并要贯彻自身信念的决心毋庸置疑,而与此同时,这一自我陈述也透露出他自认英雄为己的自我定位。但是,这一表述也问题重重。首先,他认为各族人是为他修城,并且暗示了“不分种族,互相扶持”在他的努力下得到了实现,这不可谓不是他的一厢情愿。通过之前的剧情可知,是因为汉朝政府下令必须十五天内修好雁门关,否则处斩,这才致使雁门关的各族死囚劳役奋力修城,而霍安将各族人因受生命威胁的拼命偷换成是各族人的互帮互助令人难以信服。其次,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真理”,在此却成为霍安自认高于“真理”的定位,实则暴露了他的过度自恋。最后一句话颇有“为理想赴死”的“慷慨悲壮”;众人听其话后,竟都伤心啜泣回心转意,一个个也都化身为“英雄”,表达了不惧提比斯大军要顽强抵抗的决心。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个片段的始末,在提比斯率领十万大军征服了丝路上的各国而抵达最后一站雁门关时(且不说这个剧情有多么的不可靠),面对国破家亡的威胁,雁门关各族人首先想到的竟是四下逃命,这个片段表面上似乎暴露了各族人的短视与贪财怕死,而实际上却是站在上帝视角的霍安对底层人的藐视。传统封建等级制社会的精英意识与全球化时代个人主义的精英意识遥相呼应,这些愚众面对危险只顾自己,而高尚的霍安的一番话立刻使他们幡然醒悟,体现了编导的愚民需要精英来启蒙、来开启民智的思想。
此前,我们已经看到占领“正义与和平”的道德高地的霍安将草原上西域各族看作是弱肉强食的冷血动物,“天朝上国”的“文明”的优越感与西域各族的“野蛮粗野”的鲜明对比。在这里,我们进一步看到站在上帝视角的霍安对底层人的藐视,这种前后映照的、一以贯之的优越感不仅是在一国之内的各阶层之间形成的从上而下的鄙视链条,而且是自近代以来穿越了国家的屏障,在国与国之间形成了“东方与西方”的全球性的国家和文明的等级链。更为重要的是,影片企图借霍安传达出的“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建立在其一以贯之的优越感之上,是被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所绑架的“我更好,所以必须听我的”的强制性逻辑,这不是主体性的获得,相反是落入西方思维的主体性的失落。
除此优越感之外,在影片中高频出现的“人性”一词与罗马帝国的大王子提比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其父克拉苏确立小王子继承王位之时,提比斯便杀死父亲,毒瞎其弟,使得被克拉苏任命保护小王子的卢魁斯带着小王子四处流亡。而提比斯任卢魁斯军队流亡的原因竟是为其寻找征服丝路各国的借口,他与霍安的手下殷破交易,以太守之位交換殷破的边防帅印和兵符。而殷破因为提比斯许诺的太守之位“自然而然”地放弃了国家利益,成为“人性的弱点”的又一例证。在提比斯以为雁门关众人听从其扣押霍安的命令将霍安带至跟前时,他说道:“面对死亡时,人都会现实,这就是人的本性。”提比斯认为贪生怕死是人的本性,所以雁门关众人才会为自保而受其指使不顾民族利益将霍安交出。而其后的剧情似乎推翻了提比斯关于人性本质即为自私的想法,在安息国王和各族军队将提比斯包围时,他与霍安的对话揭晓了答案:
提比斯:“如果这盘棋有什么失策的话,就是低估了你。”
霍安:“不,你是低估了人性。”
根据霍安的回答我们可知,他认为人性并非自私,而是可以互帮互助的,正是因为这样,提比斯才会失败。而我们不要忘记一个前提,那就是雁门关众人本来是想要自保而将霍安交出的,只是在霍安的“深情自白”中才使得众人“回头是岸”。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人性只有在受霍安的启蒙后才能得到提升呢?为权力而弑父害弟、侵略他国的提比斯,与其说是影片最邪恶的侵略者,还不如说,他是作为未被“启蒙”的“自然人性”与“启蒙者”霍安相对立而存在的。在影片的最后霍安与提比斯的单挑,霍安打败了提比斯,某种意义上更是战胜了“自然人性”的象征。由此观之,影片中霍安不仅是个超级英雄,更是一位“神”。
在提比斯口吐鲜血并唱着罗马军歌缓缓死去时,安息女王略微叹息地说:“权力最终会暴露我们最大的弱点。”借由安息女王之口,我们可以看出影片对提比斯的双重认识。一方面,他是未被“启蒙”的邪恶的“自然人性”,另一方面,他为权力杀父害弟、侵略他国又是极其正常、不可避免的,这就带来了影片对提比斯的同情性的塑造。所以,影片实际上传达了人性具有普遍的弱点的观点,也就是将人性抽象化地看待。而马克思认为人是“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即应将人性还原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不能对人性作本质化的理解。然而全片展现了被欲望驱使而杀父害弟的提比斯、通敌卖国的殷破和贪生怕死的各族人民及“个人英雄”霍安俯瞰一切人的精英视角,这些情节其实都是198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人性观,以及“启蒙思潮”所提倡的“个人主义”观念的折射。
通过前两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撕开“世界主义”的假面,霍安实质上展现了全球化时代的当下以西方为中心并想要迫切融入其中成为其一员的愿望,身为“超级英雄”拯救众人的霍安实则反映的是“个人主义”泛滥带来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产物。影片的精英视角与自然人性观共同构成了全球化时代的一个剪影,而以上所有的症候最终带来影片中汉朝的地位的隐匿。
三、“不知有汉”与“后97”的香港:“他者”的主体
影片上映前,最引万众期待的莫过于欧亚四大强国之“当汉朝遭遇罗马谁会更强”的剧情。然而,影片从头到尾汉朝都没正式登场使得许多观众大失所望。即使如此,影片还是在一些片段侧面反映了汉朝的形象。首先,除了由成龙饰演的霍安、约翰·库萨克饰演的卢魁斯、阿德里安·布洛迪饰演的提比斯之外,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由筷子兄弟扮演的雁头和老鼠了。他们两位分别作为雁门关校尉和军医可以看作是汉朝官府代表,他们的言行侧面反映了汉朝政府的形象。筷子兄弟作为影片的最大笑料,一登场便自带笑点。当霍安一行初至雁门关进行维和时,雁头命令霍安不要多管闲事时,霍安一行竟不管不顾,转头就走,不管该段剧情是否符合实际,它也说明了雁头及其手下的毫无威信、不得人心。当卢魁斯军队到达雁门关时,雁头不顾霍安劝阻,带兵追击而陷入卢魁斯圈套被抓住,又显示其愚蠢自大,毫无能力。之后的剧情两兄弟一直“听命”于霍安,官位形同虚设。当提比斯命令两兄弟交出霍安时,经过霍安的一番“洗礼”,两兄弟说道:
“我大漠老鼠是个英雄,这几个臭金币够我买棺材吗?”
“谁敢动雁门关我跟他拼了。”
“提比斯十万大军驻扎楼兰古城,负责给他们送粮食的是我朋友。”
可以看到,二人表达了强烈的抵御外敌的决心。然而,他们的决心建立在被霍安“启蒙”的基础之上。一方面,这说明霍安的“启蒙”如此的“伟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二人的家国意识如此的淡漠。身为雁门关校尉,在被罗马军队侵略时,没有拼死抵抗,也没有向汉朝通报敌情、请求援助。他们仅仅是坐以待毙,轻易屈服。虽说在听了霍安的一席话后,表达了坚定的抵抗决心,但是事实是雁门关已经被提比斯占领,此番话不免有“事后英雄”的嫌疑。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老鼠在提议应对提比斯的计策时,想要从给提比斯送粮的官兵入手。这侧面反映了两个问题,第一,在坚定抵抗的决心时,他们想到的还是跟霍安一起商议而非与汉朝政府联系。第二,所谓的动用自己的“朋友”,也是其“个人主义”的体现。这暴露了其所谓的“谁敢动雁门关我跟他拼了”,实质是受个人“兄弟情义”而非保家卫国的民族主义情感的驱动。归根结底,雁门关兄弟代表汉朝官员毫无威信、愚蠢自大的同时,又暴露了其完全的个人主义而非民族主义。
除了雁门关二人侧面反映了汉朝政府的形象,影片中还有一处直接体现了汉朝官兵的形象。在霍安决定帮助卢魁斯抵抗提比斯时,被汉朝政府认为其通敌卖国,官兵进而执行三族皆斩的命令。在官兵将霍安妻子秀清和她的学生抓捕的过程中,秀清说道:“你们怎么能打小孩子?”官兵将秀清粗暴推向前并叫她闭嘴,汉朝官兵作为汉朝执政者命令的执行者,他们的粗暴无理也是汉朝政府形象的反映。同时,影片并没有展示汉朝政府如何确定霍安通敌叛国便下达三族皆斩的命令,这与其下令必须十五天内修筑好雁门关违者皆斩如出一辙,都侧面反映了汉朝当政者的残暴昏庸。
影片的最后,在霍安联合各民族打败了提比斯之后,字幕显示:
大汉元帝圣谕,监罗马义士忠勇可嘉,特许在丝路上建城。普里斯公子乃王室之胄,遂用罗马语王者之词‘REGUM作为城中之名,汉译骊轩。霍安救国有功,圣上特许其奏,按罗马及雁城众义士之意愿,全归都护府作为西域和平新军。
可以看到这段话破绽百出。通过剧情可知,所谓的“罗马义士”抵抗提比斯,完全是为保护小王子普里斯而非帮助汉朝抵御外敌,因此,汉朝政府根本没有必要表彰罗马军,而反倒应该因其扰乱统治秩序追究责任,更不用谈允许其在丝路上建城了。此外,通敌叛国的霍安变身为救国有功的英雄,还允许其将罗马军收归己用。与其说这是对霍安的无比信任,还不如说汉朝政府对可能“异己”分子的毫无戒心,同时随意下达并转变命令也侧面体现出汉朝统治涣散无律。这对于当时统治严密、制度完善的汉朝来说是不可思议的。纵观全片,汉朝政府始终作为一个在场的“他者”出现,片中几处情节体现的都是其负面的形象。
一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另一面却又是对中国古代统治者的贬低,霍安成为这种分裂思想的产物。在提比斯与霍安互道身世的过程中,我们得知,霍安是匈安族的孤儿,父母被异族所杀,他和妹妹逃亡的过程中,误将其妹杀死。而不论是主演成龙还是导演兼编剧的李仁港,他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中国香港。我们都知道,香港本为中国领土,鸦片战争后却沦为英国殖民地,从此开启了英国对香港统治的百年历史。而不可否认的是,香港在被英国占领期间,经济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于二战期间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而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从此香港重新成为中国的一份子。正是这段历史造成“后97”香港身份、政治认同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如评论者谈及骊轩城时所言:
在《天将雄师》中,这座“浮城”便进一步幻化为一座乌托邦式的“海市蜃楼”:那是一座远离政治中心的“边缘之城”、一片近乎被抛弃的“流刑之地”;却也是地处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是各色人等混杂相处、共同建设、共同捍卫的寸土家园;但最最重要的是,这是一座得益于西方人的设计规划和发达技术才最终得以建成的城市!——请问,以上的哪一点,不曾让你想起港人心目中的香港?!请问,那个主人公无比珍视、看上去超越了语言、信仰、民族和国别,却又显然是十分脆弱、昙花一现的“理想国”,又有哪一点,不浸润着对97前香港的深情怀恋?!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骊轩城也就是香港的隐喻化身,香港历史成为霍安身世的喻体。偏居于中国一隅的香港正如身为异民族的霍安,其父母被杀、妹妹惨死的经历正像香港被英国侵略占领的惨痛历史。结合本文前两节的分析我们知道,霍安“反认他乡是故乡”,其身份与政治认同最终指向的是西方。表面上体现的是汉朝“化敌共存”“和平共处”的传统文化,而其实质是借“中国传统文化”之体,表达融入西方之思想。正如骊轩城中那个长着翅膀的霍去病的盔甲被改造为西方“自由”的指涉物,“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民族英雄霍去病改头换面为不分种族、维和共存的世界主义“英雄”。透过中国弘扬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我们看到的是始终居于主体地位的“他者”——西方。
影片的末尾,由林嘉欣扮演的考古人在观看完汉朝骊轩城的故事之后,说了一句话:“那是一个让人向往的童话,纵使人性充满贪婪和野心,和平和信念定能战胜一切,千万不能让这古城被文明污染。”“童话”也就是将以骊轩城为代表的各族人民团结融合的结晶视作乌托邦。影片一方面赞扬了“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汉朝丝路上发生的和平互助的故事,另一方面却又将其视为“和平乌托邦”而并不相信它的真实,这种虚幻感和脆弱感与香港动荡不安的历史相连。值得注意的是,偏褒义的“文明”在此却成为“污染和平乌托邦的罪魁祸首”的贬义词。事实上,近代以来,我们总是以“文明”特指“西方文明”,而“古城”被近代以来的西方文明所“污染”,暗示了西方文明也就是“资本主义”的肮脏与贪婪,与中国古代汉朝的和平互助形成鲜明对比。当然,这与如今文化复古主义的兴盛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这显示了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察觉并批判了当下物质主义、利益至上的社会风气,想要从传统文化发掘出有益的资源的努力。虽然影片最终落入了“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陷阱,从而确立的是“他者”的主体性,但其仍可算是为宣扬中国传统价值观所作的一次尝试。
结 语
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带来文化认同问题的复杂性,揭开《天将雄狮》弘扬“主旋律”的外衣,我们看到影片中心思想实质是全球化时代的投射,裹挟着个人主义和精英视角,最终确立的却是“他者”(西方)的主体地位。不过,虽然《天将雄狮》宣扬传统文化的效果最终事与愿违,但影片中所倡导的和平与止战观念确实是值得提倡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它对于当今世界仍有启示意义。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它们仍待今人去更好地发掘和演绎。
葛兰西于1929年在《狱中札记》一书中提出“文化领导权(Cultural Hegemony)”,如其所說,“文化领导权”指的是统治阶级通过争取到主要的社会集团的同意而实现在精神和道义上的领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然迫切,可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定义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西方价值观逐渐成为主流价值观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自身传统文化与西方价值观的关系,识别“普世价值”的陷阱。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西域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Rhapsodes.《天将雄师》:“不知有汉”与“后97”的香港[EB/OL].时光网. http://movie.mtime.com/210728/reviews/7878832.html.
[3]马庆云.《天将雄师》:成龙的主旋律电影暗藏玄机[EB/OL].时光网.http://i.mtime.com/maqingyun/blog/7878956/.
[4]天际行者.神秘消失的罗马军团——本片故事的历史背景和与史实的出入之处[EB/OL].豆瓣电影.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387678/.
[5]兴庆.《天将雄师》:“插曲”比“主旋律”更感人[EB/OL].时光网.http://movie.mtime.com/210728/reviews/7880094.html.
[6]徐承凤.电影、历史、正剧——《天将雄狮》的美学逻辑[J].电影评介,2015(16).
[7]王静.丝绸之路中的文化盛宴研究——浅析《天将雄狮》中的文化景观[J].今传媒,2015(09).
[8]王雨.当音乐成为理解思想的钥匙——电影《天将雄狮》音乐解读[J].电影评介,2015(13).
[9]张勇,朱伟娟.民族精神的历史性书写:《天将雄狮》对古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刻画[J].电影评介,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