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雅晖
肥胖及糖耐量异常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普遍的并发症疾病, 若患者出现糖耐量异常情况则极易导致其出现新发糖尿病症状[1]。因此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 可确保患者的病情得以有效控制。二甲双胍作为常见的抗高血糖类治疗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胰岛素的敏感性, 并增强治疗糖尿病的效果;而替米沙坦不仅可降低患者血压水平, 还可改善其胰岛素的抵抗作用[2]。对此, 本文将本院收治的43例肥胖型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患者应用二甲双胍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 并与单用替米沙坦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 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帮助与建议。现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86例肥胖型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符合临床对肥胖型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的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 女20例;年龄36~80岁, 平均年龄(59.63±8.93)岁。观察组患者中男18例, 女25例;年龄39~79岁, 平均年龄(59.01±10.9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常规血糖及生命体征监测, 并给予依那普利口服片治疗, 1次/d, 5 mg/次;氨氯地平初期使用剂量为5 mg/次, 1次/d, 之后可增加到10 mg/次;阿司匹林肠溶片, 75 mg/d;在应用药物的治疗过程中需对氨氯地平药用剂量进行合理调整, 确保患者血压可维持在<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对照组患者应用替米沙坦治疗, 口服80 mg/次, 1次/d;观察组患者应用二甲双胍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 二甲双胍口服0.85 g/次,3次/d;替米沙坦药用剂量则与对照组相同。12周为1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若患者经治疗后舒张压得到明显降低, 且降低≥10 mm Hg或已在正常水平范围内, 血糖水平也在正常范围内, 经检测空腹血浆葡萄糖≤6.39 mmol/L、餐后2 h血糖<7.8 mmol/L视为显效;若患者经治疗后舒张压有所缓解, 降低<10 mm Hg, 但相较治疗前收缩压指标得到明显降低, 降低>30 mm Hg, 且经检测空腹血浆葡糖糖≤7.8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视为有效;若患者经治疗后, 血压及血糖等各项指标均未有显著变化则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2.79%,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肥胖及糖耐量异常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主要并发表现, 且糖耐量异常是新发糖尿病的威胁因素。每年约占10%~15%的糖耐量异常人群将会演化为糖尿病, 但糖耐量异常患者若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可有利于防止糖尿病的发生。临床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手段不仅需对其控制血压水平,还需改善代谢紊乱预防和减少其不良事件的发生。而以往临床使用的单纯性降压药物虽能降低其血压水平, 但却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所使用药物替米沙坦是一种高效强力的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素Ⅱ受体拮抗剂, 其具有半衰期长的特点, 可长效维持降压效果[3]。且可将AT1受体所介导的血管紧张素Ⅱ的全部活性完全阻断, 以降低机体内血浆醛固酮的水平;该药将特异性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有机结合, 将所有促进高血压与并发症的循环系统有效阻断, 以达到显著降压的目的[4]。同时, 它可将患者微血管进行扩张, 从而打开新血管, 增强骨骼肌流量与血流速度, 有效提升胰岛素介导的利用率与骨骼肌的葡萄糖摄取, 显著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且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胰岛素分泌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甲双胍则是双胍类的口服降糖药物, 可将降糖作为维持在8 h左右, 且不会刺激胰岛素分泌所产生的细胞,并能有效降低胰岛素抵抗, 减轻患者体重;显著增殖外周组织中胰岛素的受体数目并促进胰岛素的亲和力, 加快葡萄糖对转运蛋白的转位, 增加外周组织中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该药物不仅不会增强胰岛素的释放, 还可有效改善胰岛素的抵抗, 避免患者出现高胰岛素血症的出现;同时在帮助患者控制体质量与血糖时, 还可较好的纠正患者对胰岛素的抵抗作用, 发挥出最佳的降压效果[5-8]。该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有效且安全的药物之一, 并得到业界内的广泛认可。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2.79%,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将二甲双胍与替米沙坦联用治疗方式应用于肥胖型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患者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可确保患者心血管能够得以打开, 使其骨骼肌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加,不但能起到降压的最佳效果, 还可确保患者胰岛素得到有效抵抗。
综上所述, 针对肥胖型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患者, 应用二甲双胍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