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创新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机制

2018-12-08 14:32吴明宇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35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实训

吴明宇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广州 511325)

引言

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育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目前仍不能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也尚未完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集中体现在不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行业竞争力,就要求学校方面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探究新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机制,从而指导当前教学工作的开展,向社会输送更多的信息技术人才。

一、现阶段学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生源数量,轻视教学质量

近年来,职业院校规模不断扩大,有政府举办的、民营企业举办的等等。在为学生提供更多入学机会的同时,也使得生源“抢夺战”更加激烈。基于这一客观现状,许多职业院校对于招生工作格外重视,但是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管理则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特别是计算机、数控机床等专业对于教学硬件设施的要求较高,但随着生源数量增多,学校的实训设备却没有同步增加。这就导致在后期专业实训课程中计算机等实训设备不够分配,经常出现几名学生共用一台机器的情况,实训效果大打折扣。

(二)人才培养方案同质化情况普遍存在

同一班级中的学生,由于学习兴趣、专业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决定了要想实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必须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展,培养起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为今后的工作和成长奠定基础。现阶段学校仍然采用单一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一刀切”式的教学模式,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权益受到了损害。那些自学能力较强、基础扎实的学生,即便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知识,也仍然要听教师再讲解一遍;而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因为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学习效率低下。

(三)教学内容陈旧,与行业前沿脱节

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前沿技术层出不穷,要求信息技术人才必须始终保持学习意识和进取精神。但是,由于学校使用的教材2—3年才修订一次,因此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很有可能已经与行业前端技术脱节。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也会导致学生所学技术不符合社会企业的用人要求,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增加。

二、职业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势

(一)学校角度

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的办学模式。对于学校来说,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特别是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本身在学历上不占优势,必须要通过提升专业技术的应用水平,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习机会,学校与企业签订实训协议后,安排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能够提前接触企业工作环境,对今后的工作环境、工作模式有一个大体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利用剩余的学习时间,弥补不足,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企业角度

近年来,企业用工成本不断上涨。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核心,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本身经过1—2年的专业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可以胜任一些比较简单的工作。同时,企业和学校签订合作协议,企业不需要或仅支付很少一部分费用,既可以帮助企业完成生产任务,又将成本降到了最低,为企业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效益。此外,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也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对于实训过程中那些表现较好的学生,企业可以直接与他们签订就业协议,学生毕业后可以到企业任职,帮助企业迅速组建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

三、基于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可行性策略

(一)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打造“专业+产业”的特色模式

1.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应该是多形式、多层次的,比如,建立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培训基地,建立与企业共管共用的实训基地,建立与企业共享互动的技术队伍、师资队伍,建立技术经济成果与企业共享的研发基地,以及建立为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推广、产品销售服务的工厂或公司等。要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围绕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优化专业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要按职业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保证学生学会必备的基本技能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

2.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明确政府、企业、院校各自的社会责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企业、院校各自都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走“政府主导型”的路子,政府要依法领导、指导、协调、服务,要为高等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企业一方面可以使自身获得技术进步与更高的效益,另一方面又有效支持了高职院校,提供了实习、实训场所和试岗、就业机会等。

(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1.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实践教学活动,这就要求学校方面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例如,部分机房的计算机过于陈旧,系统版本较低,已经不能支持主流软件的运行,这就要求学校方面尽快进行设备淘汰和更换,从而为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保障。还有就是要关注生源数量与计算机分配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学生数量的多少,合理分配机房、计算机教学设备,充分发挥计算机设备的最大化价值。

2.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学校要充分利用多种机会,让学生参加实习,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相结合。例如,可以利用每周末,组织学生到校内机房或实训基地,在教师带领下进行操作、练习。这种实训不做强制要求,避免给学生带来压力。在寒暑假,也应当保证机房对学生开放,并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到企业参加实习。通过上述措施,可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习机会,保证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3.开展专业技能活动。定期开展专业活动,既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又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借助于“校企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能够为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例如,开展由学校组织、企业提供赞助的“银河杯”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意比赛,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报名参赛,并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制作作品,可以是3D动画、可以是智能机器人。然后由评委进行点评、打分,根据得分发放奖品。借助于这些丰富的技能活动,也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信息技术的乐趣。

(三)转变教学策略,为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提供保障

1.优化课时安排,增加实训比例。以往信息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上理论课程的课时偏多,导致学生因为实训时间不足而技能应用能力不强,以至在应聘过程中受到了限制。基于这一情况,学校方面要对课时安排进行调整。例如,原来每周4节专业课,其中2节理论课、2节实训课。经过调整后,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为了降低学习难度,可以继续保持这种课时安排;而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由于理论知识较为扎实,应当调整为1节理论课、3节实训课,或是全部改为实训课。这样一来,课时安排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2.创新考评方法,激发学习动力。要创新考核评价方法,改变单纯以理论考试测定学习成绩、评价学生水平的做法。新的考核评价方法以考查学生能力与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再单凭一纸试卷来评定,而是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来评定。要让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现场人员参与对学生的考核评定工作,以保证考核评定的权威性。

3.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双师型”教师是指那些既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同时又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现阶段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偏少,也是制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学校要注意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一种渠道是从合作企业那里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到学校传授经验、开办讲座;另一种渠道是要求专业课教师,每年至少一次到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为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提供支持。

4.跟踪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成长。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是学校的责任。学生毕业并不意味着学校教学工作的结束,还要动态跟踪学生在工作期间的表现。学校方面要根据相关要求,为每一名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对本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就业前景以及个人发展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应届毕业生,由于社会阅历低,加上企业工作环境与学校学习环境有天壤之别,很多学生可能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通过跟踪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用“过来人”的身份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结语

职业院校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但是受到学校硬件设施、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理论知识有余、实践能力不足。校企合作是一种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教学模式,既满足了学生的实习需要,又为企业带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双方要共同搭建合作平台,切实为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校企实训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OBE理念的工程造价实训课程教学探索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现代通信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