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经济学思考

2018-12-08 14:32李本富宋建英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35期
关键词:旅游业供给旅游

李本富,宋建英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江苏 苏州 215104)

引言

经济学上,“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按照一定的价格购买某一商品或服务的欲望,这种需求指的是“有效需求”,是购买欲望与一定的支付能力的统一,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构成“有效需求”;“供给”是指供应者在一定时期内,按照一定价格向市场提供商品的数量。市场经济由“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力量决定。“旅游需求”则是指消费者购买“旅游产品”的欲望。根据旅游活动的特点,要购买旅游产品,除了具有购买欲望与一定的支付能力外,还必须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因此,“旅游需求”就是具有旅游欲望和一定的支付能力并且拥有闲暇时间的人购买某种旅游产品的欲望;“旅游供给”则是指供应者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价格向旅游市场提供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具体包括旅游业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等。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社会经济活动可以从两个侧面去分析。一是从“需求侧”分析,“社会总需求”由三个因素构成,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三者之和,即“社会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二是从“供给侧”分析,供给侧有四个因素,即“劳动力供给”、“资本供给”、“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净出口”三个影响因素,即通常所说的“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社会经济的增长率。供给侧的“劳动力、资本、技术与制度”四大要素,不仅影响短期社会经济的增长率,而且决定长期社会经济的增长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可以拉动社会经济增长,我国应该将其确定为战略性产业。

“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经济学巨著《国富论》,论述通过分工、交换以及专业化生产提高产品的供给能力,这是供给侧管理理论的起源。1803年经济学家萨伊发表《政治经济学概论》,提出了著名的“萨伊定律”,即“供给可以创造需求”,发展了供给侧管理理论。1929年,波及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供给侧管理理论”遇到困难。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通过政府干预、宏观调控,加强需求侧管理。开创“需求侧管理理论”的先河,并且一直居于主流地位。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出现“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并存,即“滞涨”的局面,“需求侧管理理论”遇到困难;以经济学家蒙代尔、拉弗等为代表的“新供给学派”出现,重新提倡“供给侧管理”。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等问题,各国纷纷重拾“需求侧管理理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在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供给侧管理理论”再次受到重视。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一直在“供给侧管理”与“需求侧管理”之间徘徊。

一、旅游需求侧管理

“旅游需求”是经济学三大需求之一的“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影响“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

(一)旅游需求的“消费需求”

1.“旅游需求”与人均GDP的关系

有关研究表明,旅游业一般要经历“观光游”、“休闲游”和“度假游”三个发展阶段。当人均GDP达到2 000美元时,“观光游”开始兴起;达到3 000美元时,“休闲游”得到发展。当人均GDP达到5 000美元时,“休闲游”出现,旅游业进入比较成熟的时期。根据有关统计资料,2017年,我国(不含港、澳、台地区)人均GDP已超过8 800美元,北京、上海等9个省区市人均GDP超过10 000美元,重庆、湖北等21个省区市人均GDP也突破5 000美元,只有甘肃省人均GDP低于5 000美元。随着我国人均GDP的迅速增长,一般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旅游需求”也随之增长。

2.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三个层次的旅游需求均不断增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已从1978年的0.6下降到2017年的0.29左右。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衣食等生存需求之外的其他需求逐渐提高,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空间。按照国际惯例,通常把人均GDP8 000美元作为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的分界线。我国2015年人均GDP已超过8 000美元,包括“旅游消费”在内的发展型消费已成为居民的刚性需求。

(二)旅游需求的“投资需求”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居民的“基尼系数”也在逐年升高,目前已经超过0.4。“基尼系数”数字越大,表明居民收入差距越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差距的拉大,包括“旅游需求”在内的消费需求出现分化,一部分人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观光游”。需求品质的提升,对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以及相关配套的要求越来越高,“休闲游”、“度假游”市场份额也就扩大。中高端的旅游“消费需求”带动了改造现有旅游业设施、提升旅游服务等相关的大量“投资需求”。

(三)旅游需求的“净出口需求”

2017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13 051万人次,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当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花费达1 152.9亿美元。2017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13 948万人次。其中,外国人2 917万人次,港、澳、台湾同胞11 032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1 234亿美元,其中,外国人在华花费695亿美元,港、澳、台同胞在内地花费539亿美元,两者相比,旅游需求的“净出口需求”为81.1亿美元,略有顺差。

旅游业市场分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旅游需求也来源于两个市场的需求。应该统筹用好两个市场的旅游资源。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普遍重视旅游业,纷纷争夺客源市场。同时,随着我国居民旅游品质的提升,“出境游”已是大势所趋,这种旅游需求不可遏制,只能通过采取措施完善国内旅游市场,吸引境外旅游者,努力稳定旅游需求的“净出口需求”。

二、旅游供给侧管理

旅游供给侧管理涉及供给侧的“劳动力”、“资本”、“”技术”与“制度”等四大要素。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行业,分为“自然景观观赏旅游”与“文化生活体验旅游”。其中,“文化生活体验旅游”本质上是“一部分人”把体会“另一部分人”作为生活常态的生活方式。城市人去乡村度周末,体验乡村人的“生活常态”是旅游,乡村人闲暇时到城市观光、购物、体验城市人的“生活常态”也是旅游。我们应该树立“大旅游”观念。

2016年我国国家旅游局一项调查显示,国内旅游的人均消费水平明显低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这表明,“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不匹配,不能满足居民高质量、多消费的旅游需求,加强旅游供给侧管理的必要性凸显。目前,我国以“自然景观观赏旅游”为主的低端旅游产品供给过剩,中高端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文化生活体验旅游”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旅游业主要依靠“自然景点观光旅游”的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大众旅游时代的要求,应大力发展“文化生活体验旅游”。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景点景观丰富,应着力开发、提升“自然景观观赏旅游”品质。同时,从“自然景观景点的观光旅游”向“文化生活体验的全域旅游”转变,把一个区域整体上当做旅游景区打造,并且不断将区域范围扩大,最终实现城市、乡村的全域旅游。

(一)旅游供给侧的“劳动力供给”

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行业,需要大量的旅游从业人员。根据有关统计,2017年,我国旅游业直接从业2 825万人,加上间接从业人员共7 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从业人员还会增加。随着社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以及大量需要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我国旅游供给侧的“劳动力供给”应该有保障,关键是新的旅游从业人员的转型培训。

除一般的旅游业从业人员外,旅游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旅游业人才的培养,可依托旅游类高职院校。一是要新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的旅游开发、管理和经营人才,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旅游人才的培训提升。二是旅游人才的培养应符合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大力培养“自然景观观赏旅游”方面的规划设计人才,“文化生活体验旅游”方面的文化创意人才,旅游业综合发展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才等,以高质量的旅游人才推动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通过实施“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计划”和“旅游英才培育计划”,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人力、人才保障。

(二)旅游供给侧的“资本供给”

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业,应加大对旅游业资金投入,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基础设施、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参与重大旅游项目的开发。“自然景观观赏旅游”方面,应“推进精品景区建设”,提升以A级景区为代表的观光旅游产品,加强3A级以上景区建设,优化5A级景区布局,向“观光游”产品精品化方向发展;“加快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开发温泉、冰雪、滨海、山地等“休闲游”产品,向建设旅游休闲度假景区方向发展。“文化生活体验旅游”方面,“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个性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向旅游全域化方向发展,将旅游业与生活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文化体育业等产业深度融合。

以旅游供给侧的“资本供给”,带动“自然景观观赏旅游”旅游产品和“文化生活体验旅游”旅游产品的供给,不断促进中高端旅游产品开发,优化旅游产品供给结构,推动旅游业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

(三)旅游供给侧的“技术供给”

发展现代旅游业,必须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为游客提供在线预订、智能讲解、信息推送等服务。“自然景观观赏旅游”方面,通过购建智慧旅游综合平台、信息交流互动终端、景区景点无线网络覆盖等,增强景区接待和服务能力。“文化生活体验旅游”方面与“数字中国”的建设融合,提升旅游业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在城乡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时,同步建设智能化的游客集散中心,为全域旅游创造条件。

(四)旅游供给侧的“制度供给”

“闲暇时间”是旅游的基本条件的之一。我国1995年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规定自当年5月1日起,实行5天工作制;2008年1月1日国务院又发布《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上述“制度供给”若能贯彻落实,将均衡旅游需求的释放,从根本上解决旅游资源旺季供不应求、淡季资源闲置的难题。

2013年10月1日起实施、2016年11月7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使我国旅游管理有法可依。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2014年8月9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6年12月7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上述“制度供给”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结论

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行业,对社会经济有着综合影响。根据有关资料,2017年我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超过10%。如果再考虑旅游使旅游者“身体健康,心灵阳光”的潜在的经济方面的影响,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不可限量,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

旅游业的管理包括“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管理”两个侧面。“需求侧”与“供给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应该将两者对立起来。应该积极引导“需求侧”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大力增加“供给侧”的“劳动力供给”、“资本供给”、“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不断提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

猜你喜欢
旅游业供给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新疆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贡献实证分析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旅游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