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悦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 肇庆 526000)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1],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国家的人才培养战略发生变化,转型以后的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必要发生变化。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研究性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训练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特色、个性特征,以便于毕业后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现在处于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发展的新常态时期,应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经济学作为经济类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更要努力转变、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相关学者研究发现,一些院校在选择学生教材时可能仅仅为了完成国家的某些相关政策,教材内容偏重理论性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理论知识本身就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太远,进入社会面临实际问题时,往往很难将理论知识与之相联系,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以及工作都会产生影响[2]。
近年来,经济学以及相关专业都是热门专业,有的学校把经济学专业作为赚钱的工具,以至存在大量扩招、专业建设投资不足、软硬件设备不更新、教学设备落后等现象。
教师决定着教学的质量。现在很多普通高等院校教师的学历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存在着许多老师是直接从校园到校园、从学生到老师、从课堂到课堂的现象。教师刚从学生转变为老师,大多是缺少社会实践经验的,理论知识掌握得可能比较扎实,但是对于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应用却是不清楚的,这就致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传授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会比较薄弱,那么学生也就更加难以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就更加难以实现。
在大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依赖于考试周的突击复习来应付学校的期末考试。主要原因还在于学校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基本都是理论习题,没有其他类型的评价标准,也使得学生忽略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高等教育中,教材的选取尤为重要。目前我们的重中之重是培养经济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要摒弃以前的那种思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兼顾理论与实践,因此,选取教材要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选取比较前沿的教材是培养好人才的基础,并且在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有合理有度的实训内容,用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
高校培养学生是服务于社会的,高校、学生与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建立也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生活、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该将高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高校以教育为主,教师将理论知识输送给学生,并开展形式各样的实践活动。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学会用理论知识加以分析,有利于学生接触经济社会的前沿动态,具备与知识相匹配的能力,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3]。
教师队伍的质量是教学的关键。高等院校在选拔教师时不仅要考虑学历,更应该衡量其工作实践能力。一方面,高校招聘时可以招聘一些有工作经历的高学历人才,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而且具有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另一方面,没有工作实践能力的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或者没课的时候去相关部门、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以后在课堂上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教学;此外,学校还可以外聘一些业务能力强的企业人员来学校给学生进行实训指导,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最后,学校也要加大对学科建设的经费投入,派遣教师去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进修和访学等等,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更新知识、开阔视野[4]。
传统的评价制度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今后学校应该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经济学专业特色,设计出一套科学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够考核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能综合评估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以及德智体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