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改革与技术创新

2018-12-08 13:25潘凤云杨梦雅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要素供给区域

潘凤云,杨梦雅

(河北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401)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产业发展的基础和规模以及技术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得到世界各国广泛认可。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短缺时期的经济总量不足,而是存在“供需错位”问题:一方面,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虽然经济总量处于世界前列,但依然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我国还存在很严重的需求不足问题,致使很多企业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下滑严重。中央领导小组在第十一会议上强调供给侧改革,所谓供给侧改革并不是西方经济学中的简单的通过减税和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来进行改革刺激经济而是兼顾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运用辩证地思想正确地处理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市场调节与政府作用等的相互关系,强调从生产要素入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的利用效率,生产出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商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而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内容。中国要想避开“中等收入陷阱”,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成为必经之路。

一、我国供给侧结构的现状

1.产业结构。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尤其是第二产业增长迅速,我国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改变了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体的发展格局,也促进了金融、保险、开发等产业的发展。但第一产业发展相对迟缓,我国产业结构尚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比重较高,而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比重较低。虽然我国第二产业发展迅速但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和风电设备、电解铝、造船、电力、煤炭、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行业。2003年以来,这些行业亏损面已经达到80%,产业利润下降幅度很大。第三产业在发达国家所占比中相对较高,为其GDP的一大支柱,且第三产业多以绿色产业为主,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且内部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较低。第一产业是我国经济的重中之重,但我国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且出口多为初级产品,故附加值较低。

2.投入结构。一直以来中国以“制造业大国”著称,这个称号道出中国经济的优势,但也反映出中国经济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的投入,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较低,这是资源能源过度消耗和产业集中在中低端的重要原因。中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加速,比发展中国家平均要高5个百分点,劳动力数量减少,劳动成本上升,使得“人口红利”正逐渐向东南亚等发展相对缓慢的国家转移,经济发展初期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中国的资源优势严重下滑,好在中国政府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某些资源已经实施了保护政策。中国若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增大“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转换生产方式。

3.排放结构。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采用“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排放结构不合理。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中国引进的一些生产设备相对落后,甚至有一些设备是发达国家淘汰的,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中国碳排放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碳排放问题一时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排放结构的不合理,碳排放过大归根结底是生产设备的落后和生产的消费品的不环保所造成。

4.动力结构。随着“全球化红利”和我国“人口红利”衰退,中国经济发展的传统动力呈现衰减趋势,中国经济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超高速增长所不同的发展新阶段:经济增速放缓回落,经济结构从失衡走向优化再平衡,表现为“质量更好、结构更优”。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质量,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依靠“汗水”向依靠“智慧”转型。

5.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的问题表现在人口区域分布不合理,城镇化率尤其是户籍城镇化率较低。相对而言,城市比农村的发展机会更大和资源要丰富,并且福利水平相对较高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大,造成很多人才都去城市中发展。而农村资源,机会和福利水平较低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小,致使人才从农村流向城市。贫富差距的加大,形成马太效应,使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区域结构很不合理。

自中国第二代领导人提出“科技创新”这一思想开始,中国在经济建设中一直很重视科技创新。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含科学”,“会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技术创新在供给侧改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技术创新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促进作用

1.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推动力。我国产业结构转换缓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科技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同时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因素,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产业的增长速度和所处的成长阶段有关。有些产业刚刚进入市场,需要一定的支持力度以促进其发展,有的产业已相当成熟并占领主导市场,还有一些产业衰退,逐渐退出市场。产业之间这种“此消彼长”的更替现象,正是产业变迁的过程。事实证明,活跃的产业对创新成果的吸收能力较强,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利益的速度快,在区域经济结构改善方面的作用也相当突出。相应产业发展的速度就快,更容易实现规模效应,从而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

2.科技创新与要素投入结构的互利共生。全要素一般包括人力、资本、技术、厂房设备等。随着经济增长,我国技术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我国高技术产业较少,在生产上投入要素大多没有优势,劳动力一直以来是我国的人力优势但高技术人才匮乏,知识对技术的转化率低,要使中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改善中国扭曲的要素投入方式,增加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势在必行。技术创新要素的投入能够改善我国全要素投放结构。人才、知识、信息要运用于生产,归根结底要转换为技术。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使其将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更好地运用到生产当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弥补“人口红利下降”带来的不足,提高全要素的参与率和积极性。

3.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排放结构问题的基本政策。为了保护环境,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谁污染,谁治理”“碳排放限制”等,但我国的排放结构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些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环境,而相关企业停产,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从根本上解决排放结构的方法是技术创新。第一,技术创新能够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换。由于中国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方式受到限制,虽实现了经济的增长,但经济增长方式并不合理,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科技创新能够刺激更加先进的生产设备,实现绿色生产,从而实现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排放物的外部负效应。第二,技术创新能够唤醒生产者的环保意识,从而改善排放结构。技术创新对环境负效应的降低会减少生产者生产对环境破坏的补贴费用,从而实现生产者利润的提升和可持续性,激发生产者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改善排放结构。因此,要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加大绿色科技研发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绿色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4.科技创新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经济三大马车是GDP的三大组成部分,即经济增长的结果而非原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但“供给侧”相对应的“制度改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将“智慧”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则要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消费动力,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消费环境,技术创新能够促进“互联网+消费”模式,能够方便消费者从全国各地进行商品购买从而增加消费量。二是消费倾向,技术创新能够使企业生产出质量更优的商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刺激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三是消费能力,技术创新能够促进资源的流通能力,从而使得资源更加有效地分配,增加消费者的收入。

5.科技创新能够缓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国实现全面发展的难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区域竞争的决定因素已经从廉价资源、劳动力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优势。知识经济能够转变经济的增长动力,相对于土地、资本和资源等生产要素,知识和技术要素是具有可再生性和无穷性的,没有发展限制,不存在收益递减的问题,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更具有持续性,而知识经济的发展实质就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中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技术水平的不平衡。由于发达地区技术相对先进,技术创新的集聚效应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才、资本、技术和信息,增加其投入要素参与率的同时,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在相对贫困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差,人才、资金和信息等资源都被吸引到发达地区,从而拉大贫富差距,加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技术创新具有聚集效应,同时也存在扩散效应。随着创新技术的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创新技术就会更易于流通,在区域外部进行传播和交流,使得区域创新能力和技术得到提升,使得区域间合作多于竞争,形成相对发达区域带动相对贫困区域经济的发展,改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三、结语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各个方面都与技术创新息息相关,换句话说,技术创新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而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尚有许多待改善的地方,如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激励机制不合理以及创新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政府应该强调市场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地位,加强监督机制的实施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加强技术创新在企业生产中的投入,改善创新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完善创新基础设施,将科技创新切实运用到供给侧结构改革中,以实现繁荣富强的中国梦。

[2]韩凤芹.以科技创新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公共政策研究,2015,(6):28-36.

[3]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14.(7):31-42.

[4]龚轶,顾高翔,刘昌新,王铮.技术创新推动下的中国产业结构进化[J].科学研究,2013,(8):253-259.

[5]王立国,高越青.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的产能过剩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2):26-32.

[6]周叔莲.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管理世界,2001,(5):70-78.

[7]朱婧.中国绿色经济战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2,(4):7-12.

[8]雷石山.邓小平科技创新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科学管理研究,2014,(4):8-11.

[9]范国庆.略论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调整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8,(8):159-162.

[10]谷建全.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J].区域经济评论,2014,(3):102-105.

猜你喜欢
要素供给区域
分割区域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区域发展篇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