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萍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商学院,广州510970)
经济效应,是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经济效应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所谓经济效益好,就是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提高经济效应,对于社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静态效应。在各个国家中,约定取消进出口所需的税费,那么在这些国家中它们将不再自己生产成本高和消费价格高的产品,而是向成员国购买比自己国家生产价格低和成本低的产品,进而减少消费开支和提高了生活的质量,这样不仅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社会中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各国的合作也达到了合作的最高效益。关税同盟未成立之时,各国在世界上进口成本最低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的产品,而成立关税同盟之后,同盟国就会选择进口在同盟内的成员国中生产效率、成本最低的国家的产品。
2.动态效应。在生产活动中为了能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不得不改进自己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等,这就是竞争效应。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各企业则会改变心态,提高服务的意识,不断提高效率的同时还降低成本。当加强两国或地区的经贸合作后,两国或地区的企业则会在相互交流中形成竞争的压力,这就促使企业不得不改进自己的生产技术和水平,从而使社会的整体生产水平提高,产业也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2001年和2002年,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分别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举措很大程度上使得两岸经济环境发生极大的改变,同时也使得两岸的贸易规模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水平。然而自从2002年开始,台湾地区对中国大陆地区的贸易顺差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台湾地区经济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海峡两岸的贸易额达到了1178.3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了16.7%,其中台湾地区贸易顺差额为420.9亿美元。仅在2010—2015年之间,台湾地区对大陆的贸易顺差额已经累计达到了3 291.6亿美元。由于台湾货物出口中国大陆的数量远远大于中国大陆出口台湾地区的数量,这就导致了海峡两岸之间的贸易不平衡。
随着海峡两岸的关系不断发展,两地在各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也在增加,在两岸的交流合作中,经济贸易合作作为重中之重。大陆与台湾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依靠着两岸的经贸合作,也带动了人才、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提升,这使得海峡两岸同胞之间的距离更短了。在大陆方面,我们提出“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这些举措都能够大力发展中国的经济,这也有利于发展未来两岸经贸合作。虽然在现今的国际背景下,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困难,但由于台湾特殊的地理位形,决定了台湾地区的产业需要转变。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产业的升级和调整的步伐一直未停息。
1.政治因素。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过程中,受到两岸政治和意识形态差别的深刻影响。两岸政治关系紧张,经贸关系发展就滞缓;政治关系缓和,经贸关系发展就能迅速。两岸政治关系具有对抗性,矛盾的焦点体现为两种不同制度和对“统一”的不同态度。两岸的经济关系具有互利性,表现在发展经济中互有需求。
2.国际因素。两岸统一和经贸交流的国际压力主要来自美国。美国政府对台湾问题横加干涉,随意违背中美联合公报中对一个中国的原则规定。美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所有反应,不论借口如何,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它在台湾地区和大陆有不同的利益,既不想放弃台湾这个美国在远东的基地,又不想同中国大陆把关系搞僵,摇摆其间,态度暧昧,措施迭变。
3.经济形势。如今的经济格局是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存,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显得非常之重要,两者可以利用经贸合作来推动各自的经济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会为经贸合作创造条件。
1.贸易创作效应。在1988年8月,台湾地区经济部门“大陆产品简介输入处理原则”这标志着海峡两岸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民间、单向、间接”的往来阶段。以这一颁布时间为起点,在这二十年期间,两岸贸易量增长37倍,这种高速增长势态在全球算是罕见的。同时,台湾对日本贸易增长仅为2.5倍,对美国仅是1.6倍。尽管由于贸易结构的基数和结构不同,其中存在产业专业和贸易结构调整等问题,无法准确反映各地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果,但贸易量增长势态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深化。
2.贸易转移效应。贸易转移效应是指在关税同盟成立之时,各个国家在世界上进口成本最低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的产品,而成立关税同盟之后,同盟国就会选择进口在同盟国内成员中成产效率、成本最低国家的产品。虽然海峡两岸已形成了密切贸易往来关系,但随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加快,贸易转移也有显著体现。
3.福利效应。在两岸经贸合作中,最重要的经济互动模式是投资带动贸易。随着两岸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贸易创造效应日益显现。因为获取资料不够全面,很难对整体福利效应进行量化分析。为能够对这一个问题进行说明,在这里引用台湾投资商对台湾地区就业的影响来进行分析。
1.规模经济。在一国或一地区实现了经济一体化之后,对于内部市场较为狭小或者较为严重依赖的对外贸易经济体来说,规模经济是最大的动态效应。由于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促进了企业自身产业发展,企业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来降低生产成本,达到享受规模经济利益,增强自身竞争力。两岸在实现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规模经济形成是最为直观的。
2.竞争效应。由于海峡两岸经贸合作不断加深,则两岸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两岸企业则优胜劣汰,一方面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但也会使一些中小企业带来危机。由于海峡两岸贸易发展,不仅会带来资源配置,也会带来竞争效应,竞争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贸易的自由化。大市场理论认为,很多小市场可以通过共同市场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大市场,在这个大市场中,通过激烈的竞争来实现企业收益。
第一,历史遗留问题。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大陆与台湾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都会存在影响。至今海峡两岸都未实现统一,从政治角度来看,海峡两岸是不同两个政治体,这一因素将严重阻碍两岸的经贸合作,因为海峡两岸人民,国共两党合作观点会有所差异。最明显的是,在2009年以前的陈水扁时期,“台独”思想严重阻碍了海峡两岸经济和文化交流,虽然在2009年马英九执政后,政局有所缓和,但由于台湾地区交替执政有很大一部分人在支持“台独”,致使台湾地区政党之间竞争愈演愈烈,尽管海峡两岸经贸发展有所进步,但大陆对台湾地区的贸易却严重失衡,台湾地区对大陆输入的产品进行限制,使得海峡两岸经贸往来受到了政治影响,经贸往来道路堪称曲折。
第二,贸易纠纷问题。在过去,大陆为加强两岸交流,促进和平统一,在对待台湾地区方面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方面矛盾,都采取较为克制态度来解决纠纷。然而在21世纪初海峡两岸都分别先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基于这一框架下,公平竞争原则被政策所掩盖的经济矛盾浮现出来,这使得海峡两岸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目前为止,台湾地区限制大陆产品进口达到两千多项,这使得两岸经贸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顺差日益明显。同时,大陆由于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产品多以价格低廉的优势进入了台湾地区,这给台湾本土产业带来巨大冲击。
第三,产业冲突问题。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初台湾产业结构完成了农业主导转向工业主导,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又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随着台湾企业在大陆增加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投资,台湾产业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台湾工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超过传统产业。随后,在电子信息技术时代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变成了台湾主导产业。在今后产业变化中,台湾地区服务业比重会不断上升,农业和工业比重渐下降。
随着两岸经贸合作的不断加深,大陆与台湾地区经贸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随着大陆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未来两岸的合作会不断加深。本文结合了大陆与台湾地区的经济进行了详细概述,对两岸经贸合作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证实了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给两岸的经济带来了效益,同时对影响两岸经贸合作因素进行剖析,虽然近年来合作趋势也在上升,但始终没达到形势上最佳的合作,但两岸经贸合作对于两岸经济发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1] 阎晓东.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的发展趋势[D].广州:暨南大学,2011.
[2] 黄影.海峡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2.
[3] 白红涛.ECFA背景下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的问题分析[D].泉州:华侨大学,2011.
[4] 陈丽娟.海峡两岸经贸合作问题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1.
[5] 韩青松.海峡两岸经贸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