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彭筱媛,陈越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哈尔滨150006)
自古以来,人们赞叹和歌颂的一直是中原文化,华夏文明,而近年来一个新颖的名词闯入了大众的视界,这就是“冰雪文化”。这一文化正如冰雪一样,从天而降,又同样有着令人着迷的独特魅力。但其实冰雪文化历史悠久,只是历来仅局限于地方区域。自古以来,黑龙江在中原人眼中都是极北苦寒之地,但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了冰雪文化。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冰雪旅游这一旅游种类方兴未艾,其背后的冰雪文化的讨论和研究也日趋火爆,开发与保护意识已从区域走向全国。我国冰雪旅游虽起步较晚,但越来越受旅游者的青睐,如今冰雪旅游遍地开花,但是黑龙江一直独占鳌头,正是因为这里是中国冰雪文化的肇兴地,拥有浓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的支撑。
所谓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包含了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冰雪文化是生活在冰天雪地中的各族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生活感悟创造出来的特色鲜明,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冰雪、森林和海洋是当今世界的三大旅游资源,黑龙江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有着壮丽的白山黑水,迷人的林海雪原。哈尔滨东方小巴黎的浪漫童话,伊春冰雪森林的原生态之旅,北极村不夜城极光极昼极夜的独特魅力,都会给你带来别具一格的冰雪体验。松花江冰封千里,冰雪大世界流光溢彩,太阳岛雪博会姿态万千,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异彩纷呈,中国雪乡灯红雪白。来黑龙江,冰雪奇缘般梦幻的童话世界就在眼前,玲珑剔透的冰雕雪塑,巧夺天工的冰灯胜境,这些奇迹般的景观自不待言,哪怕只是一场普普通通的大雪,在游人眼中,也是无比浪漫的美景。
冰雪是水的化身,也是艺术家手里的梦幻素材。其极易塑型、雕刻和黏连的特性,赋予了冰雪相较于其他材质的独特优势。黑龙江最具魅力的冰雪艺术就是冰灯、冰雕和雪雕。雪雕又称雪塑,从堆雪人演化而来,而冰灯是东北特有的民间艺术,集冰雪艺术之精华,流行最早,在我国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历史上曾叫“穷棒子灯”。过去,松花江流域一带的农夫和渔民在冬季滴水成冰的夜晚,为了支持生产常制作冰灯作为照明工具,用木桶盛水冻成冰罩,将灯盏或蜡烛放入其间,便不会被寒风吹灭。到了清代中叶,在民间,每逢正月十五,大人常常为孩子们制作能提拿的各种小冰灯。清代学者西清在《黑龙江外记》中描绘了嘉庆年间齐齐哈尔冰灯的盛况:“上元,城中张灯五夜,村落妇女来观剧者,车声彻夜不绝。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人。此为难得。”当时人咏冰灯诗云:“玲珑剔透放光明,一片心同彻底清。”后来,黑龙江人继承并将其发展成了一种艺术。1985年1月5日,哈尔滨在兆麟公园创办第一届冰雪节,自此,1月5日便成为哈尔滨人的盛大节日,也是我国第一个举办冰雪活动的国际性节日。每年冰雪节期间,哈尔滨形成“城市即景区,景区即城市”的雪韵氛围,整座城市化身为童话般的冰雪世界,凸显哈尔滨“冰城”特色。一块块开采自松花江的原冰,在能工巧匠的雕琢下成为艺术品。如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已成为世界冰雪盛会,与日本札幌雪节、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欢节和挪威奥斯陆滑雪节并称为世界四大冰雪节。除了最具代表性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哈尔滨长岭湖冬捕节、佳木斯三江国际泼雪节、哈尔滨松花江开江节、哈尔滨木兰县及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滚冰节等多种别具特色的地方节日在广袤的黑土地上绽放,共同彰显了黑龙江冰雪文化的独特魅力。
人类文明依赖传播而存在和发展。21世纪是数字化时代,生产技术有了质的飞跃,传播媒介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大量新媒体涌现并一度冲击传统媒体的统治地位,人们的一切活动都被冠以数字概念,生活也越来越具有网络属性。数字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黑龙江冰雪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应顺应当下数字化的信息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计算机和新媒体技术进行整合创新。实现冰雪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开发、展示、宣传和互动,全方位探索文化产业的数字化生存之路。在冰雪文化的设计模式上,展示形式上,宣传方式上,互动体验上和冰雪运动、冰雪艺术教学等方面都可以进行实践和应用。搭乘科学技术发展的列车,利用新媒介传播,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相融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将黑龙江冰雪文化推向更高峰。
冰雪文化是中国文化遗产,同其他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残酷的现实。由于自然或人为的作用,很多古老的非物质文化在不断地衰老、失传,而有型的古籍、文玩字画等也同样无法摆脱岁月的洗礼,会渐渐损坏和褪色,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对其进行有效保护,通过数码照相、三维扫描、信息采集等信息获取技术获得初始数据,通过三维重建技术、视频处理技术、多媒体信息融合等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利用元数据格式与模式、数据压缩技术实现海量数据存储。利用多媒体技术、三维动画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进行可视化。通过网络平台、应用系统等进行展示和宣传。将平面与立体信息、图像与符号信息、声音与颜色信息、文字与语义信息等等,表示成数字量,可以方便地进行存储、传输、再现和利用。将冰雪文化相关的历史和传说进行整理存档,同典籍、古玩字画和视频、音频资料一起进行数字化,建立网站和数据库,在不接触原物的情况下提供数字化产品利用,可以降低原件丢失和损坏的风险,使得冰雪文化得到永久保存,防止遗失。
冰雕和雪雕是造型艺术,而冰灯是造型艺术、建筑园林、绘画雕刻和灯光艺术的结晶,集冰雪艺术之大成。过去,冰雕、雪雕和冰灯的规划图、效果图和施工图全靠手绘,一张图从构思到完成要几天时间,若要修改往往需重画,而手绘的效果图受二维平面的局限,观看不便,展示效果也不佳,实体雕刻和搭建的创意和构思全靠匠人的经验和手艺,制作过程中有点差池便需重头再来,难免浪费。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设计带来了便利,冰雕雪雕和冰灯的造型都可以直接利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出图速度快,成图效果好,数据准确,便于修改。绘制好透视图和三视图后,还可以用AutoCAD、MAYA、3DMAX、Zbrush等三维建模软件进行实际操作前的三维重建、虚拟雕刻和景致搭建,完成素模之后,编辑材质球模拟冰或雪的材质效果,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冰雪艺术乐园和景区进行规划设计,边设计边模拟用户进行体验。这样不仅能够360度逼真展现模型的细节,而且便捷、节约,能够减少实物材料的试验性浪费。
此外,除了造型,冰灯的灯也是一大重点,是冰灯的灵魂。最初的冰灯以蜡烛和电灯为光源,不断发展的电气科技使灯的种类大增。通过计算机远程控制,对灯光强弱和色彩进行调节,以光色合理的搭配组合,来营造动静结合、色彩斑斓的效果。而三维软件和虚拟现实软件中提供了预设的多种灯光类型,能够模拟各种灯光效果,最大程度地还原冰灯实景,对光的强度和颜色等参数设置关键帧,还能够模拟冰灯的动态变化,为设计提供了便利。
滑雪、滑冰等冰雪运动同其他体育竞技类运动一样,实操性较强,传统的教学方式由教师全程讲解、示范,学生自行领悟并探索模仿。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前期理论课很难让学生掌握实际技巧,容易受伤。且冰雪运动还有其独特性,受气候和环境的限制,教学和训练的最佳时期限于冬季北方地区,虽然我国其他地区在其他时节也有冰雪运动的训练基地,但是人工场地造价昂贵,且教学环境仍然受限,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效率较低。再则学习效果的反馈主要来源于教练,由教练来观察、分析和纠正,但信息在这一反馈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同程度的失真,尤其是对于高水平运动员,基本姿势和技巧都已接近完美,成绩提高的关键点就在于细节,但是细节往往正是人眼无法准确获取的信息,导致学生无法及时、准确地检查自己的训练情况,并进行纠正,使教学效率大大降低。
正如埃斯特伦所说:“计算机能非常直观地、多方面地提供学习经验,这可以使一个年轻人在大约几个月的时间内达到用传统教学方式需几年才可达到的水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到了冰雪运动的教学当中,文字、图像,视音频等多种展示方式增加了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但是依旧没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近年来大热的虚拟现实技术给冰雪运动的教学注入了新生命。计算机利用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对真实世界进行动态模拟,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仿真系统。虚拟现实技术极强的互动性和沉浸感,赋予了冰雪运动教学更多可能。
通过创建虚拟现实仿真系统,我们可以模拟雪道或冰场环境,加之配套设施的辅助,能够使学员摆脱季节和地区的限制,沉浸到该环境中,随时随地地进行训练,且在没有教练的时候也能自主学习。相较单一的讲解示范和练习有独特的优势,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趣味性强,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利用虚拟现实系统进行陆地模拟训练,掌握基本姿势和技巧后再实地操作,能够大大提高安全性。
此外,还可以将动作捕捉技术与传统体育教学相结合,用户穿戴数据手套和数据衣,计算机通过检测数据点,获取人体三维运动信息,对用户的姿态进行动作捕捉,并实时生成人体模型,实现运动同步。首先,建立教练员的动作姿态库,生成虚拟现实教学系统,实现动作技巧的三维立体分析与讲解。其次,运动员训练中技术动作的细微环节数据也可以被记录下来,与数据库中标准技术动作进行匹配、分析和评价,最后为每一名运动员建立个人数据库,方便后续的查看、分析、预测和比对,实现冰雪运动标准化技术动作训练。
冰灯、冰雕和雪雕等文化观赏性项目及冰上娱乐项目是哈尔滨冰雪旅游的支柱点,技术已达世界级水平。冰雪大世界享誉国际,是我国冰雪文化的先锋示范,但现在的展示模式依旧有许多不足,景区浏览观光性比较大,体验和互动性不强。近年来新增加的室内体验馆,也仍然局限于室内公园的形式,仅有的互动和参与也只局限于传统的冰上运动类游乐项目。模式拘泥于传统,缺乏现代科技感。
数字化时代,人们渴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不只是做被动的接收者。冰雪世界再美,游客也只能作为旁观者走马观花,并不能深入体验和感受冰雪文化的魅力。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在冰雪景观设计和冰雪运动教学中有用武之地,还能够应用在展示、参观和互动体验上。
谈及冰雪,寒冷是不可避免的话题,北国的冬天本就严寒,冰雪大世界作为连地面都是全冰雪的世界,更加寒冷。即便做好充分的保暖措施,常人最多也只能在冰面上坚持两小时,景区再大,冰雪景致再美,自然环境也无法支持游人连续观赏完全部景观。虚拟现实冰景系统不仅能够营造逼真的冰雪环境,有效规避严寒,使得游客沉浸当中,甚至能够成为冰雪世界的造物主,亲自动手完成冰雪世界的搭建、冰雕雪雕的实时雕刻、控制冰灯的色彩变化等等,让游客不只是看,而且能够了解冰雪艺术创作的过程,亲身参与其中,进行深入体验,大大增加了冰雪文化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此外,于室内,可以建立冰雪科技馆,让人们了解冰雪艺术景观的制作过程、雪花成型的原理和种类等等,在观光中增加科普。建立历史文化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建筑博物馆等,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黑龙江的冰雪、民俗和地域文化。除虚拟现实之外,影视、动画、游戏,立体成像、全息投影,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都能够应用到冰雪文化的展示当中。于室外,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制作场景和渲染气氛,借鉴印象西湖、泰山封禅大典等实景演出先例,将黑龙江冰封千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数控光电、实景及建筑投影、影视特效及舞台美术和多媒体网络相结合,以现代置景手段再现黑龙江冰雪文化的独特风貌,带领观众深入体验穿林海,跨雪原、智取威虎山等经典情节,还原古代黑龙江少数民族农耕、游牧、狩猎、渔猎的场景,构筑独特、神秘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科学内涵。融展示、科普、娱乐、休闲以及参与性表演于一体,通过技术手段给予观众全新的视听感受,营造震撼的艺术体验。2017年1月,哈尔滨第33届冰雪节首次引入了建筑投影,于哈尔滨松花江畔天鹅堡进行公益露演,黑龙江冰雪文化的浩瀚长卷,浓缩于精彩的7分钟投影秀,让观众叹为观止。虽然这只是哈尔滨冰雪节的初步尝试,却是黑龙江冰雪文化展示形式革新之路上迈出的一大步。
2017年的央视春晚过后,冰雪大世界走进了每家每户的心中。作为春晚历史上纬度最高、温度最低的分会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仅用时长8分钟的亮相,便以完美的姿态惊艳了世界。春晚播出后,景区持续火爆,游览人数屡创新高,后春晚效应显著。著名的中国雪乡其实只是山坳间的一个小林场,却因取景此地的摄影作品频获国际大奖而为人所知,综艺《爸爸去哪儿》将雪乡名气进一步提升,电影《智取威虎山》使得沉寂多年的林海雪原从此名声大振。冰雪大世界和雪乡现已成为黑龙江冰雪文化的符号和标志,可谓妇孺皆知,比较之下有些景区却没这么幸运。谈及雾凇,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都是吉林雾凇岛,但其实黑龙江也有如此美景,伊春库尔滨雾凇的壮美远非吉林雾凇可比,长期以来却因宣传力度不大,养在深闺人未知。
中国有句古话:“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宣传是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对企业如是,文化亦如是。冰雪文化作为地域文化,本身局限性就很大,加之黑龙江地处偏远,单纯依靠传统模式,口口相传是远远不够的。TalkingData《2016年中国冰雪旅游人群洞察报告》中指出,我国冰雪旅游是年轻人的天下,旅游人群中80后、90后合计超75%,他们具有前卫的消费意识,追求品质生活,是典型互联网族群。数字化时代信息更新迅速,谁能占领信息宣传的制高点,谁就能获得发展的先机。
媒介经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发展到如今的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产生实现了信息的远程快速传递,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类新媒体大量涌现,以数字传播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介群应运而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能被动地等着外界来发现,而是应该主动“走出去”,及时把握时代动向,改革传统宣传模式,加大网络宣传力度。重视线上形象塑造,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贴吧等网络平台进行线上互动,推送撰写和软文投放;利用新闻门户进行信息发布,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在地铁、公交等交通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文化推广;建立影视基地,拍摄形象宣传片,从视音频、文字图像等进行全方位包装宣传;打造自己的APP,集景区现场导航、历史介绍、文化背景讲解、冰雪产品、门票发售和资讯发布、外部宣传于一身。这不仅能够方便游览,提高游客的参观体验感受,全面了解园区背后冰雪文化内涵,还能让没有来到当地的民众进行了解。同时,能充分发掘潜在客源,扩大知名度,将冰雪文化弘扬推广。
此外,还可以举办各类比赛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参与,间接达到宣传目的,联手国内各大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推出节庆促销、特卖团购和特色主题等营销活动。提供旅游线路定制服务,让游客深入了解地方文化,深入体验冰雪生活,凝聚黑龙江冰雪旅游各大区域力量,实现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亚布力、雪乡、北极村等联动效应,打造黑龙江冰雪文化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和宣传渠道向全国、全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
我们站在文化产业大爆发的前夜。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产业是支柱产业,在GDP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的电影娱乐产业、日本的动漫产业、欧洲的创意产业等等,在推动其文化占领世界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中国的冰雪旅游资源开发起步较晚,现虽以迅猛的速度崛起,但整体模式有待完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的,是缺乏生命力的。重视并发掘冰雪旅游背后的文化内涵,是冰雪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黑龙江冰雪旅游虽走在中国前列,但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依旧不够,经营模式拘泥于传统,改革和创新不足,导致一次性消费比较多,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平均旅游时间不长,且本地居民的消费热情不高,没有充分发掘潜在市场,改进空间还很大。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冰雪资源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财富,冰雪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在国家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时机下,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事。顺应当下数字化的信息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计算机和新媒体技术进行整合创新。改革传统经营模式,实现冰雪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开发、展示、宣传和互动,全方位探索文化产业的数字化生存之路。利用现代科技,整合资源,打造黑龙江冰雪文化产业集群。相信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的碰撞一定会击出火花,将黑龙江冰雪文化推向更高峰。
[1] 走遍中国——黑吉辽:第3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
[2] 满大庆.趣闻黑龙江[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3] 于少东,李季.中国文化产业经典案例[J].当代电力文化,2017,(1).
[4] 张隽殊.“后大冬”时代哈尔滨冰雪旅游发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5] 王景富.冰城冰雪竞妖娆——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巨大作用[J].学理论,2009,(1):87-92.
[6] 刘建廷.冰雪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19-122.
[7] 王景福.春催冰雪绽百花[N].哈尔滨日报,2009-01-06.
[8] 荆丽娜.基于“互联网+”的哈尔滨冰雪旅游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J].冰雪运动,2016,(1):59-63.
[9] 魏秋红,白克拉木·孜克利亚.浅谈哈尔滨冰灯艺术的设计内涵[J].大众文艺,2012,(18):68.
[10] 陈健,姚颂平.虚拟现实技术在体育运动技术仿真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2006,(9):34-39.
[11] 杨军.中国冰雪文化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9):39-40.
[12] 张丽梅.旅游文化产业视域下冰雪旅游与文化融合研究[J].学术交流,2013,(10):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