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敏 朱吉祥
摘 要:教育使教书育人,其核心是“立德树人”。开展研学旅行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研学旅行;提升;学校教育;发展
研学旅行是一种教育服务,是“学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做教室里做不到的学问”。也是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也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还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一、兴趣,研学旅行的老师
研学旅行需要导师。导师是“教师+导游+心理咨询师”三种身份的集合体,不仅要在研学旅行开始前有丰富的知识准备,还要依据实际情况对课程二次研发,激发学生研学兴趣,从方法、手段方面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手段,结合学生年龄特征、课程需求和地理环境选择适当的游戏,让学生乐行乐学。
二、给学生文化的熏陶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将学生熟悉的学科知识渗透到研学旅行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实际获得感。研学旅行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我们选取和挖掘与历史传统文化相关资源——参观黑城古城墙,让学生感受家乡雄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为学生普及靖远耕读文化,观赏秦腔、社火等雅韵表演,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和博大精深,拥有文化的自信。
三、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为了让学生自信、从容、有尊严地面对未来,我校将相关课程学习内容与研学旅行结合,以研学旅行作为落实课程目标的载体。要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一定要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研学旅行中,我们设计了紧凑的活动,而且饮食起居、物品管理等事情都由学生自己面对和处理。学生在与在困难和同伴的碰撞中,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并开始学习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估自我。
研学旅行是一种团队活动,学生代表个人更代表班级、学校的形象。通过组长负责制、小组合作完成作品、小组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团队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反思过程中强化自主学习意识。不少学生在研学旅行结束后,投入到相关主题的深度学习之中。
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我校研学旅行中,我们将劳动体验作为研学主题,根据学校周边特有的资源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劳动体验课程,如采摘辣椒体验等。通过这些体验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技能,也端正了劳动态度,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体验课程对农村市学生来讲非常熟悉,每一次参加都是轻车熟路,容易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五、培植课程创新土壤
我校的研学旅行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出“立志立新”办学理念,不断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培植课程创新土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美术课上,教师让学生搜集红歌,把对每首歌曲背后的故事以画报、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体育课上,投掷练习变成了“投弹”“打靶”游戏。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我们开设“智能种植空间”课程,打造了一个“人人能学、时时能学、处处能学”的教育虚拟社区。为了更好地照顾蔬菜,学生可以实時打理菜地。蔬菜成熟后,学校将菜品提供给学生食堂,让学生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
六、促进旅行活动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教育活动,研学是目的,旅行是手段,两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通过旅行中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和学生的亲身体验,实现综合育人的目的。把教育性原则放在首位,寻找适切的研学主题和教育目标,深度促进旅行活动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在课程目标的制订上,要与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通过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身心、思想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发展,帮助中小学生开阔眼界和增长知识。
七、课程设计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学习
精心设计研学旅行的活动主题,做好课程开发,活动课程的设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学习。研学旅行活动从课程性质来看,它是实践性的活动课程;从课程特征来看,它是一门集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于一体的课程;从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来看,它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通过旅行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引导他们面对各种现实问题,主动探索、发现、体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在实践学习中亲近自然、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八、贯通课堂内外资源为学生成长提供舞台
加强研学旅行资源的创造性整合,构建丰富载体,确保活动内容品质。研学旅行要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研学旅行的整合,既包括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跨界整合,也包括多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例如,要统筹安排好研学旅行基地、研学旅行线路的课程资源开发;要结合域情、校情、生情,从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中挖掘和整合可利用的课程内容。贯通课堂内外资源,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