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君
摘 要: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提高,选择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为了帮助汉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汉语,培养他们运用汉语进行自由表达的能力。对外汉语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活动,学习汉语的人来自世界各地,他们不仅年龄差异大,而且有不同的文化、政治背景及生活习惯,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焦虑;动机;自信心;移情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9 — 0167 — 03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表现出来的主观态度,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主体对客观事物抱积极态度,通常表现为高兴、乐观等情绪状态;这时主体对该事物充满征服欲与好奇心,会主动学习,探究其本质。反之,它会无意识地选择逃避,不去正视该事物。语言学习不是机械的语音、词汇的输入过程,而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换言之,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具有不同寻常的作用。
一、情感因素及其作用
情感来源于人的内心深处,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也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情感因素就如人的眼睛,透过它可以看到对方的内心世界,从而帮助我们在教学上能够及时观察到学生的变化,或者可以说将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看成是教学时的指路标,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一)焦虑
焦虑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当个体对未来的事情很在意,但个体又没有十足的把握把这件事做成功时,个体会变得浑身不自在,心里会很急躁,这些就是焦虑的表现。从程度的高低来看待焦虑,有高度焦虑和适中焦虑两种状态。高度焦虑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在这种情绪状态之下,学习者无法静下心投入到学习任务中去,变得手足无措;适中的焦虑恰好达到了一个平衡点,较好地协调了学习者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1.交际焦虑
所谓“交际焦虑”就是在与别人交往时,心里想要开口与别人讲话,但又害怕说出来的话不对,别人听不懂。处于这种想要说又不敢说的状态下,说话者会很难为情,变得焦躁不安。例如很多汉语学习者在他们来中国之前,大多数汉语学习者都只接受过短期的语言培训,只会基本的交际用语,如“你好”、“谢谢”之类的简单词语。如果要他们说出完整的句子进行交际,他们根本做不到,所以,在与中国人进行对话时他们表现得很紧张。同时,还有面对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问题,比如身体距离。中国人对身体距离没有严格的限定要求,人们在火车站,地铁站等这样的公共场所,人与人之间产生身体接触是很正常的,中国人根本不会在意;而英国人很抗拒身体接触,除非是和自己特别亲密的人。
2.负面评价焦虑
负面评价涉及到汉语学习者的自尊心问题。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大多数是成年人,他们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总是想要向别人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隐藏自己不好的一面,进而获得别人好的方面的评价。在课堂上具体表现为:学生们都低着头,面部肌肉紧绷,看起来很焦虑。
3.考试焦虑
每到考试前后的一段时间,留学生倍感焦急,精神处于紧绷状态,他们有的熬夜加班复习功课。然而在复习功课的过程中,由于对老师所讲的知识点无法区分出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非重点。所以复习起来任务繁重,效率低下,这时留学生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害怕自己通不过考试,产生考试焦虑。
4.缓减过度焦虑的方法
在教学中,老师要意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过度焦虑情绪,要做好咨询师的工作,帮助他们缓解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过度焦虑情绪。
(1)教材难度适中
对于在与他人交际时,留学生出现想说却又不敢说的情形,从而导致交际焦虑。降低教材的难度,让留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句子,可以方便他们的日常生活,缓解他们在交际中产生的焦虑。此外,教材交际话题的选择要与学生的专业、实际需要相契合
(2)多给予正面评价
当别人夸赞自己时,心情会非常愉悦,感觉周围的世界非常的美好。然而,如果别人对自己进行负面评价时,心里会非常不爽,甚至认为世界遗弃了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尚且如此,学生更不用说,他们尚未踏入社会,思想单纯,抗压能力很低。老师要多鼓励他们。
(二)自信
所谓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自己肯定自己。也就是当个体决定要去做某件事情之前,给自己评分,认为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做到,对自身价值做出评判,这就是自信心。
1.自信心的作用
对自我充满自信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自信具有激发个体的潜能,促使个体为实现某一目标而不断克服困难的斗志的作用〔6〕。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利用好这一点。欧美汉语学习者普遍对自己充满自信心,他们喜欢挑战,喜欢犯错,在他们眼中犯错并不是一件令人可耻的事情,反而觉得错误是他们前进的路径。相反,来自东南亚的汉语学习者他们比较保守,自我保护欲较强,对自己学习汉语缺乏必要的自信心,总是害怕错误,否定自己的能力,即使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也不会为此而高兴,认为这只是一种偶然因素,不是必然。由此,教师就要好好地利用欧美学生这一特质,同时也要多给予东南亚学生帮助,弥补他们自信心不强的弱点。
2.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学生自己看待自己的一把标尺,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看待自己,就会对自己产生疑问,甚至对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也产生疑惑,慢慢地,他们的自卑心会越来越强,自信心就会被强势的自卑心理吞噬掉。
(1)对学生抱有期望
学生的生活环境非常单一,老师和父母是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经常联系的对象,所以学生很在意这两个对象对他们的想法。因此,老师要肯定自己的学生,对自己的学生抱有期望,相信他们是很有潜力的,都能做好每一件事情。
(2)提问难度应适中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同,在知识的吸收与消化方面存在差距,所以在提问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避免伤害他们的自信心。
(三)动机
所谓的动机就是驱使个体去做某件事的内驱力,是个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要实现某一目标的动力。
1.动机的分类
兰伯特(Lambert)加德纳(Gardner)将动机分为“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所谓“工具型动机”就是主体为了掌握某种技能而开展的活动,它是主体为了更好地生活而进行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动机具有机械性,它就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产生的动力。所谓“融合型动机”主要是指包含了个体的主观情感,可能是个体喜欢某个国家的美食,地理环境、气候、生活节奏、民风民情、历史传统等,从而想要融入到该民族中去,并很高兴成为其中的一员。希望能够深入到该国人民的生活中去,同他们共同生活,共享一种温暖,共享一片蓝天。而不单单是学习该国家的语言。“融合型”动机更有利于语言的学习。
2.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动机具有强弱之别。有的学生有确定的动机,而且目的性强。他们会在追求自己目标,实现自己的动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意志力,战胜所有的困难险阻,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最初的目标并实现。也就是说动机在这个过程中具有保持学生定力的作用。
(1)教学手段应多样化
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降低情感过滤的作用,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对教学方法的选用要从学生的精神状态出发,要根据所上课的内容来做出取舍。
(2)因材施教
学生的智力情况本身具有较大差别,有的擅长推理,有的在形象思维方面表现突出。各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老师要发现不同学生身上的鲜明特色,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利用自身具备的独特特质发展自己,让他们从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持肯定态度,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3)培养学生的兴趣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对待同一事物,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情感触动点,如全班同学一起看一部电影,有的同学哭了,而一旁的同学却无法理解。这是从内心自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驱动力。教师要利用好这一驱动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习者学习汉语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四)态度
所谓态度就是个体身处于某一环境之中,对自己周围的人或事表现出来的喜欢、讨厌、感兴趣或不感兴趣。
1.态度的类型
态度总是与个体的环境、自我看待世界的方式,自我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时的方式有关。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从总体上来说,有以下三种:
(1)积极的学习态度
所谓积极的学习态度就是喜欢学习,爱学习,享受学习带来的幸福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对老师的提问积极举手回答。喜欢与老师沟通交流,主动与别人合作完成课堂作业。遇到不懂的问题不害怕、不逃避,主动向老师与同学请教。
(2)消极的学习态度
它与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主要表现为:上课打磕睡、吃零食、和同学交谈。讨厌任课教师,对学习环境表现出不满,不喜欢与老师同学说话,讨喜欢独处,讨厌别人打扰自己。
(3)一般的学习态度
这种学习态度表现为既不喜欢也不讨厌,处于中间状态,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好,但又比消极的学习态度强一点。其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缺乏活力与激情。
2.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生人格的发展主要是在学校中完成的,所以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1)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
人是感性动物,人的躯壳往往是要受感情主导的。学生在不断成长,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在与人沟通等方面缺乏经验,处于懵懂状态,容易犯错,所以老师应该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文化差异,从而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2)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
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谈话,帮助他们适应异国文化,逐渐消除畏难,只有通过交流,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内心想法,知道他们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指导他们以更好的心态学习,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五)移情
所谓移情就是要由他人想法出发,在与他人交往中要重视他人的情感。这其实就是双方进行沟通交流的基础,可以说是交流底线。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双方都需要不断利用移情,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对对方已经输出和将要输出的语言信息进行揣摩。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留学生与留学生之间以及留学生与中国人之间必然存在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差异,利用移情可以帮助交际双方理解对方的认知及情感的特点,使交际顺利进行。
二、情感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产生的沟通与融合,也就是说语言学习也是一种情感上的互通。
(一)感染作用
情感二字颠倒过来就是感情,何为感情,就是内心受周围某一事物影响,在该事物的影响下,触动了内心的感情线,内心变得悲伤或激动起来。人是群体动物,在这一个群体中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必然对他人的情感态度产生影响。学习可以是一个和两个组合起来的群体进行的学习行为,也可以是上万个学生聚在一起进行的学習行为,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群体性,在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犹如基因链条上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缺谁都不行,如果其中一个个体发生了变化就会对其他个体产生影响,所以情感具有感染作用
(二)反馈信息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态度表现以人的面部表情,手势等为载体。课堂上,学生理解了老师讲的新知识,他们的面部表情很放松,而且坐姿周正,反之,他们就会发愁,手托着脸,无精打采,这些动作就是在告诉教师应该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或给予学生一些必要的帮助。
(三)调节作用
情感因素是一种主观因素,具有差异性和可调节性。所谓调节性就是当周围环境与个体格格不入,不相协调时,个体能做出假设,为自己创造出一个更好的结果,或者为自己预设一个更好的目标,让自己从低迷的情绪状态中走出来。一次考试失败,善于利用情绪进行自我调节的学生会从事物的另一端去思考问题。而教师对待自己的学生要有耐性,有热情,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情绪,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此外,教师的情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尊重;对教学的热情与投入,对创新教学活动的自信与乐观及教师心情的愉悦与及激动都会对教学活动和教学对象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曾小燕.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167-169.
〔2〕王玉婷.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的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7,(01):176-177.
〔3〕许晶.对外汉语口语课学习者情感因素教学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07):112-113.
〔4〕李冉.对当前汉语教学过程对外讲授方法的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3,(04):120.
〔5〕王丹.留学生汉语口语教学中情感因素探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09-112.
〔6〕夏金迪.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2,(16):205.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