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龙
改革开放初期,因生产、建设需要,国内汽车一度以中、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为主,汽车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普通百姓想要坐上一辆小汽车,可能性基本为零。
1978年,中国汽车人的思想禁锢打开。随后,中国政府主动派出多个考察团前往欧美,与外资车企进行合资经营谈判。
车轮上的巨变
1978年,中国考察团前往德国,在看到街上行驶的汽车大多是大众牌后,中国考察团决定在德方安排的行程之外,自行前往大众总部——狼堡一探究竟。
大众的工程师李文波是当时狼堡唯一的华人,作为翻译他亲历了这次会面。他回忆说:“中国代表团参观完工厂后,当即向大众总裁表达了中国发展汽车工业的想法。”
德国人对此充满兴趣,提出既可以出资金又可以出技术,并很快与中方就车型引进、生产规模等合作细节达成了一致。
据徐秉金、欧阳敏所著《中国汽车史话》记载,除了一汽、二汽、上汽等国家投入巨大的汽车厂,其他绝大多数汽车厂每年的产量都不高,多的上千辆,少则几十甚至几辆。中国汽车工业在当时被一些外媒嘲笑“汽车厂数量全球最多,产量世界最少”。
注意到这种情况后,从1985年到1988年,国务院三令五申,规定除经国务院批准以外,在全国范围内不再安排新的轿车生产点。未经批准的地区、部门和企业不得再同外商洽谈引进轿车整车设计制造技术和装配线,或者建立中外合资、合作企业。
1982年春节刚过,年轻的新华社记者李安定被邀请参加一场决定中国汽车未来走向的会议。饶斌可能看出了李安定的紧张,于是拍了拍他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我找了几位同志商议一下,所以请你来听一听。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你们记者是不是这样说?”
饶斌的亲切嘱托打消了李安定的不安,自此,李安定连续报道了体制改革试点——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的成立及其背后的运作,也和董事长饶斌、总经理李刚成了忘年交。
饶斌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创始人,是他把第一锨土抛向一汽建设的奠基石,也是他接受了生产红旗轿车的任务,并在时代艰难的时刻主持创建了二汽,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为新中国汽车开创者的李刚,也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后在上世纪70年代担任一汽厂长,视野极为开阔。
当时全国120多家汽车厂,分属机械、交通、市政等部门,多数是地方小厂,小打小闹,勉强度日,全国每年总共只生产17.5万辆汽车,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很低。
1982年早春,饶斌走进国家会议中心,刘守华、冯克、胡亮等几位领导早已等候多时。饶斌拿着盖有国务院印章的红头文件,欣喜地告诉大家国家已明确了合资要求和准入门槛。
上海大众项目确立了中方与外资50∶50股比的合作模式,这成为后来两三年绝大多数合资车企的参考标准。这成为中国汽车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跨国车企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中国汽车工业和市场的第一扇大门,由此正式打开。
百花齐放
1978年,当了27年上海机电一局局长,主持建成过不少重大的工业项目、时任上海市计委副主任的蒋涛被市政府挑选出来,负责刚启动的轿车项目。经过6年马拉松式的谈判,其最终与德国大众商谈成功,开始引进桑塔纳轿车,从而开启上海汽车业的新纪元。
1979年,由于当年国家财政困难,中央政府决定对正在建设的大型企业控制投资,其中就包括二汽。在此之前,二汽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由国家出资进行生产。至1979年,国家已先后投入16.7亿元。1980年,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建委联名正式发出列入“停缓建”企业名录的通知,二汽赫然在列。
此后二汽集团董事长黄正夏多次向相关部委申请,在不需要国家投入的情况下自主发展的报告,但均未獲批。
“要是自筹资金的话,从现在起到1985年还有6年时间,我们把不上交国家的钱捆绑起来用,应该可以解决资金问题。”黄正夏决定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打酱油的钱不能用来买水泥,买水泥的钱不能用来打酱油”的限制。
黄正夏灵活的头脑与坚毅不拔的性格在关键时刻起到了作用。1980年1月6日,黄正夏奔赴北京,开始了长达一个月的“游说”工作。他的苦心最终打动了各部委,后来成功将二汽从“停缓建”的危机中救出。
1980年,陈祖涛奉调北京,1982年担任中国汽车联合会理事长,主持全国汽车工业发展工作。出于种种原因,国外轿车涌入中国市场,民族汽车工业面临的局面十分严峻。针对中国汽车工业生产厂家多、小而分散,其产量不足世界汽车总产量百分之一的状况,陈祖涛领导联合会更新观念,把汽车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大生产格局,将遏制小而全、落后与重复作为中国汽车发展的战略。
1981年,中国经济建设处于调整时期,二汽东风陷入滞销困境。为渡过难关,中国汽车工业奠基人孟少农不失时机地提出以东风为主体,开发节油车,提高经济性。他提出5项改进技术措施,即将压缩比由6.75提高到7.0,采用子午线轮胎,加长转向垂臂,换用省油化油器等。实施后,节油效果非常明显,很受用户欢迎。同时,他根据市场调查情况,以极大的精力,组织指挥设计和生产变型车。他强调说:“用户需要什么车,我们就搞什么车。”他不仅从技术上指导,而且亲自组织指挥试制,至1982年年底,东风五吨系列改装车有53种,变型车达42种,打开了东风汽车的销路。
改革开放的春风带给许多车企更多的可能性,许多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重要人物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张小虞、耿照杰、李代胜、陈子良、何光远,以及吕福源等,铸就了那个时代的汽车钢铁之魂,同时也奠定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基础。
汽车企业的春天
1987年,福耀玻璃集团成立,董事长曹德旺在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下,带领福耀团队艰苦奋战,成功将福耀集团打造成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刚刚进入千禧之年,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徐建一回归一汽,并将“复兴红旗”列为头等大事,停产已久的红旗车型再度面世。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负责上汽集团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合资谈判,组建合资公司,从国家立项、上海筹建,到第一辆别克品牌轿车下线仅用了破天荒的23个月,而且在1998年投产的首年里,就实现销售额52亿美元、利润1.64亿美元。
原本在一汽如日中天的奇瑞汽车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跃被力邀回到芜湖主持汽车项目。不到5年时间,奇瑞从四面漏风的小草房一跃发展成国内知名汽车品牌。2002年,奇瑞启动宏伟的动力战略规划:总投资30亿元,建立年产50万台世界顶尖发动机的生产基地。
从1997年坐上广汽集团负责人位置开始,张房有始终稳扎稳打,将自己的企业平稳发展到今天。张房有带领广汽进入汽车集团前列。他筹建了完整意义上的广州汽车集团,结束与法国标致的合作关系,并为广州汽车工业重新选择国际伙伴。多年来促成了广汽与本田、丰田、菲亚特和三菱的合作,并开启了广汽自主品牌发展之路。
同样在1997年,安徽江淮汽车有限公司成立,董事长安进是推进安徽汽车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领军人物之一,由他主持开发的一系列商用车、乘用车新产品和新技术,成为推动江淮汽车连续18年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建军将一个乡镇小厂发展成现代化国家级大型企业,并诞生了国内首家在香港上市的民营汽车企业。他带领的长城汽车在国内创出“长城皮卡连续8年在全国保持市场占有率、销量第一”“长城SUV连续三年保持全国销量冠军”等四项第一。2013年公布的“2012年A股财富榜”中,魏建军以124亿元位居榜首。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凤英,是中国汽车整车企业中唯一的女CEO。她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超前的创新能力,立足全球市场,把全新的营销理念和现代的管理方式运用于实际工作,带领着长城汽车稳健经营、连续十几年高速增长,实现了从皮卡、SUV到轿车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双福”临门
汽车工业的大发展很快到来,而且不只是国企,在改革政策支持下,它还向民营企业家敞开了大门。
1963年生于浙江台州的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第一门营生是在街头给人照相,之后又办过冰箱配件厂和冰箱厂,上世纪9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李书福开始了造汽车之旅。
他的浙江老乡、一手打造了万向集团的鲁冠球听说李书福要造汽车,告诉他造车有两个入门条件:“一要有政府许可支持,二要有上百亿元资金。”当时的李书福,要钱钱不够,要证证没有。他找到当地政府,刚把想法说出口,就得到一句“不可能”。
1999年,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到吉利调研时,李书福直言: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也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
2001年,李书福的“造车梦”迎来转折点。
这一年11月9日,国家有关部门增发一批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名录,吉利一款车型榜上有名。同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开始大幅降低整车和零部件进口关税,逐步开放国内汽车市场。
2004年,国家发改委又发布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这一改革政策,为民营资本拆除了迈入汽车行业大门的最后一堵墙。
2005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上,李书福用牡丹花装饰了一个特别大的展台,红色跑车的车身上披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李书福把红旗掀开,就有西方记者报道:“中国人来了!中国汽车来了!”
这些记者一定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当时有点土气的李书福,若干年后带领吉利汽车收购了百年品牌沃尔沃、路特斯,并成为了百年车企戴姆勒的股东。
比李书福小3岁的比亚迪董事局主席王传福,是另一位汽车产业界广为熟知的“叩门人”。
1995年,已经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做到总经理位置的王传福,意识到手提电话的发展对充电电池的需求与日俱增后,决定“下海”自己干。
与李书福在老家创业不同,王传福相中了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深圳。上世纪90年代初火爆荧屏的电视剧《外来妹》,点燃了无数人的深圳梦,“南下”成为不少年轻人打拼的方向。
王传福于1995年创立比亚迪,最早做的是电池生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国内私家车市场每年60%的增长“诱惑”下,王传福也决定入局。
2003年1月23日,比亚迪宣布,以2.7亿元的价格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一步到位拿到轿车生产资质,成为继吉利之后国内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
15年后的今天,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排名全球第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还一片荒芜的深圳坪山区,在成为比亚迪的大本营后,也升级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示范基地。
“时代成就了我们。”王传福感叹道。
新入局者
40年时间,中国汽车工业从边缘走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互聯网的加入,打破了汽车制造的藩篱,可以说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加之中国大力推行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等新技术,汽车行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面孔。
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开始高调进入汽车领域,带着互联网的先天优势,百度发力无人驾驶;腾讯董事长马化腾也不甘落后,将汽车行业定位成腾讯的业务重点。
2014年,华为先后与东风、长安签署协议,在车联网、大数据、智能驾驶方面展开合作,让人们对任正非感到耳目一新;2017年8月,格力董明珠集资30亿元注资银隆新能源汽车公司,跨界进军汽车行业;与此同时,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联手上汽,打造荣威系列车型。
很少有知名互联网企业愿意缺席汽车行业。依托互联网的便利性,越来越多的造车新秀也涌入其中。
易车网创始人李斌,现在更多被提及的身份是蔚来汽车创始人,频繁在各种场合为年轻的蔚来代言;李斌创办蔚来汽车的同一年,UC优视创始人何小鹏也动了造车的心思,2014年,小鹏汽车公司问世。
“陌生人”越來越多。2015年,曾在沃尔沃、吉利等车企任职的老“汽车人”沈晖创办了智能汽车品牌威马汽车;车和家CEO李想计划打造没有里程焦虑的智能电动车;爱驰汽车联合创始人谷峰准备储备15款新型电动车。
究竟是“过路者”还是“颠覆者”,或许还没有答案,但随着以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为代表的“汽车新四化”到来,他们的“搅局”,何尝不是中国汽车产业超车的新机会?
正如国家打开国门引入合资经营、引入民资、放开外资股比、降低关税所带来的新浪潮一样,只有目标最坚定、战略最清晰的弄潮儿才能生存下来,勇立浪尖。
汽车行业代表人物
李文波:大众汽车工程师,参与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建立的全过程的唯一华人。
徐秉金: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最早记录者。
饶 斌:中国汽车工业奠基人,享有“中国汽车之父”的盛誉。
李 刚: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第一任总经理。
李安定:新华社高级记者,亲历并记录了中国汽车发展决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刘守华:中国汽车工业创始人之一,一汽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冯 克:北汽创始人。
胡 亮:参加并组织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七个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对建设中国的汽车工业作出贡献。
蒋 涛:上海“桑塔纳之父”。
黄正夏:二汽第二任厂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流下将中国汽车工业的代表二汽扭亏为盈。
孟少农:中国汽车工业技术主要奠基人。
陈祖涛:二汽创建人之一,中国汽车工业奠基人之一。
张小虞:负责汽车中长期计划,亲身经历了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几大变革。
耿照杰:作为一汽厂长,拍板了一汽和大众合作,最终促成了这一成功的合资项目。
李代胜:一汽创业元老之一。
陈子良:开创陕汽历史的人。
何光远:原中国机械工业部部长,获得终身成就汽车人物奖。
吕福源:1983年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工程师,促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性转折。
安 进:推进安徽汽车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领军人物之一。
曹德旺:缔造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企业家。
徐建一:十二五期间,投资190亿元进行自主技术研发,重塑"红旗"品牌,停产已久的红旗车型再度面世。
胡茂元:负责上汽集团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合资谈判,组建合资公司。
尹同跃:从无到有,成功缔造中国汽车民族自主品牌奇瑞。
张房有:筹建了完整意义上的广州汽车集团,并为广州汽车工业重新选择国际伙伴,开启了广汽自主品牌发展之路。
魏建军:把一个乡镇小厂发展成现代化国家级大型企业,成为国内首家在香港上市的民营汽车企业家。
王凤英:中国汽车整车企业中唯一一位女CEO。
鲁冠球:把当时的一个生产农业机械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供零部件的OEM。
李书福: 白手起家,创办吉利集团,成为中国第一家生产轿车的民营企业。
王传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成功吸纳股神巴菲特投资比亚迪。
李彦宏:百度创始人,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的践行者。
马化腾:腾讯董事会主席,将汽车定位为腾讯重要领域的互联网大咖。
任正非:将华为聚焦于车联网的杰出企业家。
董明珠:跨界造车先锋。
马 云:阿里巴巴创始人,汽车行业的拥戴者。
李 斌:易车董事长,蔚来创始人,互联网造车新秀。
何小鹏:小鹏汽车董事长,试水互联网造车的新秀之一。
沈 晖:威马汽车创始人。
李 想:车和家创始人,致力于打造人人可以轻松购买、使用的智能电动车。
谷 峰:爱驰汽车联合创始人,在不到14个月的时间里,完成电动车品牌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