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图像识读”素养的三维参与式美术作品鉴赏策略

2018-12-07 02:04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美术图像

朱 晓 飞

(浙江省海盐高级中学,浙江 海盐 314300)

在日常的美术鉴赏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面对一件美术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仍停留在概念图解阶段(“很漂亮”“真好”“看不懂”“不喜欢”等),忽视了图像背后的个性化隐含,没有考虑作者的个性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对作品生成的影响;还有一些学生面对美术作品时,缺少解决问题的规律性把握,欣赏浅尝辄止,甚至不知道需要看些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看……

目前,中国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时期,美术学科根据自身的育人功能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1]。图像识读是美术学科需要培养的特有素养之一,是基本素养。《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指出:帮助学生在现实中通过图像识读获得美术知识和有益信息,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美术表现,形成良好的审美判断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1]。因此,在普及美术教育最高段的高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就显得更加有意义了。

一、三维参与式美术作品鉴赏策略的提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选择性的,学习的质量取决于效果[2]。同样,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素养就是要使学生在美术作品欣赏中有效交换信息,形成图像识读能力。美术作品欣赏通常从观察、分析和探究三个维度由表及里地进行。

三维参与式美术作品鉴赏教学就是依托作品欣赏的三个维度展开教学。通过围绕一定的主题,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参与相关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一定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此循环递进,由表及里地建构学生三种能力:图像感知力、图像理解力和图像创生力。从而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图像识读的基本规律更好地认知、理解和解读美术作品,感受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逐步达成对学生 “图像识读”素养的有效培养。

二、三维参与式美术作品鉴赏策略的实践

1.观察维度:在活动体验中参与,提高学生图像感知力

(1)模演体验,走进作品情境。模演体验就是通过创设画面内容场景,由学生扮演角色演绎作品内容的方式,带动学生主动走入画面情境,感受画面内容。设置这样的体验活动,会刺激学生图像识读欲望,易于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思维也会变得积极主动。

例如,在欣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时,可以设置一个全员参与体验热身活动,此时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是参与者、调控者和观赏者。

活动设计如下:

①活动主题:穿越。

②活动分组:2个组(教师确定分配比例),并选出组长。

③抽签选作品:教师用PPT出示作品,组长抽签确定本组作品。

④活动要求:每个组根据抽到的作品,准备3~5 min时间,模演作品内容。(限定时间,学生会集中精力观察作品,使得观察更为有效,对图像的感受意识更趋于强化。)

⑤活动展示:一组展示,另一组观摩、评价(如图1)。评价的设定能使学生更为认真而有效地观察和思考。

图1 模演体验活动学生评价摘录

⑥学生填写活动体验卡:全班分享(如图2)。

图2 模演体验活动分享卡摘录

在模演体验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对作品的观察,提高了对图像的感知能力,在评价中提高了对作品的洞察力,在体验分享中流露出模演带给他们的新奇和别样收获,这为进一步分析和探究作品奠定了情感铺垫。

(2)摹画作品,增强体验感官。摹画体验就是在作品欣赏之初,提供给学生一小张白纸,让学生从感官的角度快速勾画所要欣赏的作品,之后张贴在展示板上进行全班分享并相互交流。摹画的目的不在于学生画得好坏,关键是将学生带入有意识观察作品的情境中,使学生在快速勾画中达到对作品的初步感知和了解,为进一步赏析做好前期铺垫。

例如,在赏析霍贝玛的作品《林荫道》时,发给每个学生一小张白纸,给他们5~8 min时间,让学生对该作品进行体验勾画(图3),之后填写活动分享体验卡(图4),进行全班分享。促使学生有意识地看,提高学生对图像的感知力。

图3 学生摹画作品摘录

图4 摹画体验活动分享卡摘录

此外,对于一些立体造型类的作品,可通过模仿制作体验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感官效果。

通过体验式参与,可以调动学生有效地看,在看中加深对作品的感受,对后续深入探究作品会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体验参与的方式有多种形式可以挖掘,需根据具体的作品灵活把控,不可生搬硬套。

2.分析维度:在情境导引中参与,提高学生图像理解力

(1)问题牵引,揭示作品构成。在作品鉴赏中,恰当引入“问题”情境,易于带动学生进行作品分析,避免概念化。问题情境指的是包含问题的现实情境,问题是创设情境的核心,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剥离”与“裹挟”两大类,问题和情境之间的关系可以是这样的——问题是“内核”,情境是“外表”,他们之间互为包容关系[3]。因此,可以从作品情境中提炼宏观和微观问题,来牵引学生反复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力争将学生带入作品情境之中,有条理分析作品。宏观问题情境可从作品外在大方向处着眼,提供适合大多数学生欣赏的美术作品。并提问学生,作品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这件作品的色彩你是否喜欢,请谈你的看法等(如图5)。

图5 在宏观问题情境中学生见解摘录

微观问题情境可从美术语言(色彩、构图、明暗、材质等)角度精准设计,以引导学生更为有效地参与对作品的识别。

通过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对作品进一步观察审视,对学生感知画面内容和作者创作意图很有帮助,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图像的识别能力。这样做的目的不在于学生回答得好与不好,主要是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反复用眼观察,力争将学生带入画面情境中,深入观察作品和分析作品。

(2)焦点对比,彰显作品特点。在作品进一步分析中,可通过对比式情境聚焦问题点,避免学生“浅表化”审美。对比式情境就是创设便于学生进行对比分析的语言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作品的特点,获得对作品风格、艺术特色等要素的认知。对比式情境可以运用到同一题材作品或不同题材作品的深入分析中。针对具体作品,可创设横向或纵向对比情境:同一题材,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家作品纵向对比;同一时期,不同国家、民族、流派、艺术家作品横向比较;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不同艺术分类作品的横向比较等。《开国大典》和《最后的晚餐》是题材相似的不同时代作品,教师可创设纵向对比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从题材、情节、构图、色彩、人物、画风六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如图6)。

图6 学生在对比式情境中完成的项目分析

在对比式情境中,学生对作品的观察会更加细致入微,有关作品的一些形式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这样做远比教师讲学生听更为有效,整个活动过程是学生在参与、在发现、在阐述,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图像理解力。

3.探究维度:在内化解读中参与,提高学生图像创生力

(1)文化解读,感受人文内涵。美术是文化的产物,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需要依托文化环境、创作需求及其他因素。因此,学生要有效解读作品,一是要教师随机提供资源:根据学习目的、根据学情需要、根据内容重点、根据难点解决、根据课堂生成等提供,提供的资源应具有多样性,如教室装点、道具准备、背景素材资料……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源,如到图书馆查阅搜集、记录笔记;登录互联网搜集整合有价值的信息等。通过开展“晒成果”、小组讨论提升、正反方辩论等活动进行成果反馈汇集,让学生在思辨中升华审美情感,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2)个性解读,激发情感共鸣。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件美术作品的欣赏角度也是多元的、发散的。个性化解读,就是引导学生个体在文化解读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自我的生活经历和认知层面重新审视美术作品,创造性地阐述对作品的个性化认知。这样做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解读得是否“标准”,主要是鼓励学生个性化地理解美术作品,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生成学生的审美判断力,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此外,引导学生个性化地解读作品会带给学生心灵上的触动,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单一化、概念化、同一化、浅表化地看待美术作品,有利于学生形成一种自我的思辨意识。

综上所述,指向“图像识读”素养的三维参与式美术作品鉴赏教学是以美术新课标为引领,紧紧围绕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以生为本,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在美术作品鉴赏的三个维度中能有效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图像感知力、图像理解力和图像创生力,加速图像识读素养在学生身上的沉淀,同时对美术其他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美术图像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有趣的图像诗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
趣味数独等4则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