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彦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河北 邢台 054000)
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因长期血压控制欠佳,导致幕上血管破裂[1]。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严重受损,并且常伴随意识障碍,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死亡[2]。近年来临床中常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等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
选取本院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接收的68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43~72岁,平均(57.5±14.5)岁;对照组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0~73岁,平均(56.5±16.5)岁。统计学分析组间各项资料可对比,P>0.05。
(1)对照组:给予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术前经由头颅CT进行定位,于头皮直切且切口约3~5cm,并于头皮切口下方开一直径2.5cm颅骨窗,将脑硬膜切开后避开血管以及脑功能区,行血肿穿刺分离脑实质直达血肿腔,显微镜下进行血肿清除,双极止血,血肿清除后创面覆止血纱布,术毕缝合硬脑膜并常规引流[3],复位固定骨瓣,缝合头皮,固定引流管。
(2)观察组:术前常规为病患建立静脉通道,并给予病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额部小骨瓣(发际内冠状缝前2cm,矢状正中线旁开2.5cm,直径约2.5cm)开颅,弧形剪开硬膜,切开软脑膜0.5cm。按预先制定手术路径线,并用一次性导引扩张器按照血肿方向进行穿刺,将透明工作鞘置于血肿底部,确认穿刺成功后,置入合适长度的透明工作鞘,拔除一次性导引扩张器,置入内镜(Storz 0°或30°观察镜,4.0mm×175mm)于工作鞘内观察血肿。在神经内镜显示屏幕监视下,吸引器吸出血肿,旋转后退工作鞘并调整其角度,完全清除血肿,并应用吸引器单极配合可靠止血。术后血肿腔常规放置引流管,缝合硬膜,复位固定骨瓣,缝合头皮,固定引流管[4]。
(1)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两周后意识情况进行评分,分值为0~15分,分值越高表示改善程度越好。
(2)手术基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
研究数据行SPSS 20.0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两周后GCS评分变化对比(±s, 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两周后GCS评分变化对比(±s, 分)
组别 n GCS治疗前 治疗两周后观察组对照组3434 t P 5.13±1.545.15±1.480.0550.95713.28±1.2410.22±1.1010.7640.000
见表2。
表2 手术基本情况对比[±s, n(%)]
高血压持续升高血压会增加血管侧壁压力,进而导致颅内动脉破裂[5]。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剧烈头痛、肢体活动障碍、失语,或者恶心、呕吐,甚至昏迷,属于危重急症,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之一[6]。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在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虽然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但近年来随着内镜的普及,内镜技术的逐步成熟,多角度内镜可更好的观察血肿的各个角落,使得血肿清除率较小骨窗开颅进一步提高,且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存在优势[7]。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通过一次性穿刺血肿、血肿清除率较高,能够有效缓解颅内压,改善患者脑部微循环,降低毒性物质对脑组织所带来的损伤,减少了血肿代谢产物对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8]。并且该术具有微创性,治疗安全性较高,抑制了脑损伤后的炎症反应,进而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9]。本研究结果显示,经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手术时间短、血肿清除率高、术中出血量少,观察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与范广明[10]等研究结果符合。提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临床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并且适用于任何年龄段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
综上所述,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效果确切,安全性较高,极大的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临床实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