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张春阳,张安龙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内蒙古 包头014010)
脑出血是当前十分常见的一种严重病症,对人体危害极大。若该疾病治疗方法不当或耽误了治疗时间,会对人体生命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1-2]。本研究,重点研究6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分别予以传统保守治疗、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旨在探究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将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医院接收的6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纳入对照试验中,遵照随机分组原则,将33例患者纳入研究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为30~78岁,平均(45.32±3.62)岁;出血量为 30~58mL,平均(47.32±2.16)mL;按意识状态分为7例清醒、19例浅昏迷、7例昏睡状态。3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为30~78岁,平均(45.37±3.65)岁;出血量为30~58mL,平均(47.37±2.26)mL;按意识状态分为8例清醒、18例浅昏迷、6例昏睡状态。两组基础资料相比(P>0.05),有可比性。
1.2.1 传统保守治疗
32例患者的收缩压控制为<100mmHg、舒张压<160mmHg、空腹血糖<5mmol/L,均予以抗生素、脱水机、止血剂与神经类营养药物等药物进行治疗,发病7d后予以针灸理疗,定期予以头部CT检查,详细记录其血肿情况。
1.2.2 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
33例患者需在发病后6~7h进行手术,利用CT监控并引导,将血肿部位作为中心穿刺靶点,尽量避开脑部器官、功能区及血管,局部麻醉血肿部位后,连接血肿粉刺针和电钻,行穿刺操作。抽取50%~70%淤血部位的液化、半固化血肿,插入血肿粉刺针,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反复抽取血肿腔中的液化、半固化血肿,同时注入尿激酶,完成血肿液化。置入硅胶管进行血肿腔引流,充分考虑血肿大小、残余量、血肿部位,彻底冲洗血肿腔,引流时间控制为3~5h。
观察比较两组的症状恢复情况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
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分析,采用t、χ2进行检验,检验标准P<0.05。
研究组的意识障碍恢复时间、血肿消除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症状恢复情况对比(±s)
表1 症状恢复情况对比(±s)
组别 意识障碍恢复(d) 血肿消除(d) 住院时间(d)研究组(n=33) 4.88±3.62 9.42±2.51 30.05±4.36对照组(n=32) 7.86±2.43 16.72±5.31 32.89±3.76 t 3.884 7.120 2.808 P 0.000 0.000 0.006
研究组的再次出血、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不良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目前,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病例数逐年增加,一旦发病,其致残率、致死率极高[3]。临床研究证实,尽管该疾病治疗得当,但复发率仍然较高,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4-5]。脑出血患者一旦发病,其血肿会迅速膨大、扩张,致使颅内压升高,导致脑部功能组织严重受压并出现移位,从而造成脑部功能受损、血液供应障碍,最终致死[6-7]。因此,该疾病的危险性极大,应予以超早期治疗,才能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的生命。
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通过充分利用微创技术,减少对患者的手术创伤,快速为患者建立血肿清除通道,利用外部压力彻底冲洗血肿中的液化、半固化血肿,置入硅胶管进行有效引流,同时注入尿激酶液化血肿,融碎固态血肿,并将其充分引流[8]。本研究表明,研究组的意识障碍恢复时间、血肿消除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再次出血、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不良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提示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的临床优势显著,该手术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高效、病发少的优势,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对改善脑出血预后有着重要意义。而传统保守治疗法虽然可通过药物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和止血,显著缓轻血肿,可治愈病症,但存在术后并发症多、术中失血量较多、恢复慢的缺点,与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相比,应用效果较差[9-10]。
综上所述,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进行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既可明显改善病症,缩短血肿消除时间与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又可增加治疗安全性,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