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晓峰,张春阳,张安龙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
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是常见的一种颅内脑膜瘤,专指肿瘤基底附着在人体大脑镰和矢状窦位置上,是一种布满状窦角的脑膜瘤[1]。脑膜瘤的供血十分丰富,生长过程中会侵及矢状窦、大脑镰,临床上称之为窦镰旁脑膜瘤[2]。目前,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疾病的手术成功率、治愈率明显提升[3]。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为本研究的主要对象,采取双盲分组法随机分为两组。30例为观察组,有16例男、14例女;年龄为27~68岁,平均(46.31±2.49)岁;病程为1~5年,平均(2.07±1.06)年。30例为对照组,有17例男、13例女;年龄为27~68岁,平均(46.35±2.52)岁;病程为1~5年,平均(2.17±1.08)年。组间数据比较(P>0.05),有对比性。
对照组全麻后,裸眼切除肿瘤,并常规备血1300mL,完成常规手术。观察组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具体如下:取仰卧位,用Mayfield头架将头部固定,禁止术中头部移动,常规备血500mL。手术过程中结合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骨瓣位置与头皮切口位置,同时掌握肿瘤位置、大小、形态及与上矢状窦之间的关系,快速确定最佳手术入路,最大限度保护重要引流静脉。若肿瘤在中部前三分之一的位置,行发际内扣状切口手术,术中保护中央沟静脉、重要皮层静脉、脑组织、蛛网膜间隙皮质静脉。若肿瘤过大,行瘤内分块切除发手术。若肿瘤已侵及上矢状窦,则可切除受累的大脑镰、矢状窦,利用显微镜观察蛛膜层,并游离中央静脉、粗大回流静脉,并用棉片保存。
对比分析组间手术情况、临床疗效、满意度及医患纠纷发生情况。
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手术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手术情况对比(±s)
表1 手术情况对比(±s)
组别 术中出血量(mL)手术耗时(min) 住院时长(d)观察组(n=30) 386.54±213.52 50.34±12.86 6.56±3.16对照组(n=30) 1068.43±384.23 76.35±18.32 8.23±2.27 t 8.496 6.364 2.350 P 0.000 0.000 0.022
观察组的总疗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P<0.05),详见表2。
表2 总疗效对比[n(%)]
观察组的满意度(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63.33%);其医患纠纷发生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6.67%)(P<0.05)。
大部分矢状大脑镰旁脑膜瘤都由大脑镰、大脑镰两侧产生,故功能区矢状窦大脑旁脑膜瘤的发病率极高,占9%以上[4]。该疾病的初期症状不明显,当患者出现明显症状时其肿瘤变已长大。因此,手术治疗是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手段,且手术成功率较高[5]。常规手术治疗主要将肿瘤整块切除,虽然可获得较高的手术成功率,但存在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恢复慢等缺点,造成一定的应用局限性[6-7]。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在治疗过程中,则现对包膜进行内切除,或者分块切除,充分暴露肿瘤边缘,便于电刀切除,电凝切断肿瘤的供血动脉,最大限度保护中央沟静脉、功能区皮层[8]。该手术方法与常规手术相比,危险性较低,可明显减少手术对中央沟静脉和功能区皮层的损伤,疗效显著,预后良好。
本研究显示,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虽然该手术方法的耗时较长,但与常规手术相比,安全性更高,其手术效果更令患者满意,可显著减少医患纠纷事件,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整体提升医院医疗能力与服务质量[9-10]。
综上所述,对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予以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疗效确切,既可提高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又可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值得加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