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小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强调经济发展应坚持质量第一、推动质量变革、建设质量强国、增强质量优势,将提供高质量供给体系作为主攻方向,可见提高发展质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追求。然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整个供给体系充满活力、有效益和有质量,特别是供给体系要为具有高收益的新兴产业提供成长空间,资源要由低收益产业向高收益的新兴产业快速流动,不断提升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握效率和效益。进而言之,金融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应在几个方面协调推进:一是推进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二是守住底线,防范金融领域的业务风险;三是提供针对性强的金融服务,确保金融资源向新兴产业流动,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四是加大创新力度,抓住自贸区、人民币国际化等历史性机遇,加快推进金融创新;五是加快市场化、法治化进程,积极推进金融市场降杠杆、去泡沫,讲求金融效率和效益,确保金融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本文认为,票据市场高质量发展应补足票据市场发展短板,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票据市场改革,落实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发展要求,完善票据市场信息统计和评价体系,优化票据市场风险及监控机制,推进金融科技在票据领域的发展,提升市场参与者的业务发展理念,打造多层次票据市场体系,实现票据市场总量与结构的适度合理发展以及效率和效益同时提升。因此,票据市场有望成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主要依据是:一是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中央银行主导下的上海票据交易所已正式开业,全国统一票据大市场正在形成之中;二是票据市场在实体经济融资与结算中所占比逐步攀升;三是近年来对票据的强力监管初见成效,票据市场经营环境得以净化,风险事件大幅下降;四是票据市场的金融科技优势明显,电子商业汇票在票据市场已占据主导地位,上海票据交易所已实现场内无纸化交易,大幅提升了票据市场技术水平。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票据市场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围绕如何推进票据市场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探讨。
票据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推动企业结算与融资等方面。
1.企业支付结算。票据尤其是电子商业汇票具有鲜明的结算特性,具有跨地域、效率高、速度快、接受度好等优势。票据承兑业务可以引入银行信用,实现交易的延期支付,减少了对企业营运资金的占用。企业间票据背书转让,满足了企业间短期资金支付的需求。票据贴现、票据质押融资等业务,便于企业快速获取资金,加快了企业资金周转和商品流通效率。
2.企业融资。商业汇票与本票、支票相比,优势明显,除了具有支付结算特性外,还具有融资特性,是一类较为便利的企业融资产品,尤其适合中小微企业。票据是一类融资成本较低的企业融资产品,与流动资金贷款业务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票据贴现利率总体上低于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为企业节约了大量融资成本;二是企业通过办理票据项下尤其是电子商业汇票项下相关业务较流动资金贷款效率更高、更便捷,有利于节约企业时间成本,加快企业资金回笼速度;三是票据业务办理效率高、业务门槛相对较低,与资本市场融资工具相比,能更好地覆盖中小微企业,及时向企业提供短期融资,促进了中小微企业资金融通。
2016年12月8日,上海票据交易所在中央银行的推动下正式成立,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初见雏形,有利于票据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改变票据市场长期以来的各种乱象。
1.从防范交易纠纷角度看,上海票据交易所明确了票据市场信用主体规则,将承兑行、贴现行及保证增信行纳入信用主体的范畴,交易所场内转贴现交易主体将不再承担被追索清偿的责任,规范了票据过桥等不规范的交易行为,避免出现市场参与者因拒付而导致层层追索的情况,还原了票据交易的真实责任。
2.从防范风险案件角度看,上海票据交易所明确了票据托管、清算及票据交易规则,纸质票据承兑或贴现之后必须在票交所平台登记,贴现后的纸质票据在登记权属后进入票交所托管,交易采用无纸化DVP模式,实时地交割资金与票据权属。通过上海票据交易所托管、清算及交易规则,最大限度地压缩票据中介在票据二级市场的生存空间,避免了“一票二卖”等风险案件的发生,维护了票据市场秩序。
1.从体制创新层面看,近年来票据市场的最大创新是建立了上海票据交易所,改变了票据市场以往分散、割据的局面,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奠定了基础,为有效控制票据市场风险创造了条件。上海票据交易所搭建了中国票据交易系统,完善了纸质票据交易各项相关规则,是票据市场从“乱”走向“治”的分界点。
2.从机制创新层面看,上海票据交易所围绕票据二级市场交易创新性地提出了票据信用主体规则、票据无纸化交易规则、票据电子合约规则等。同时,围绕纸质票据管理推出了纸质票据登记规则,还推出了票据登记托管规则及票据清算规则,较好地规范了票据市场发展秩序,为票据市场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
票据市场的发展推动了企业的融资与结算,商业承兑汇票是较好的企业结算与融资工具。相比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不仅为企业节省了承兑手续费,也无需缴纳承兑保证金,为承兑企业节约了成本,增加了可用资金。近年来,商业承兑汇票发展迅速,以电子商业承兑汇票为例,截至2017年底,电子商业承兑汇票余额已达1.5万亿元,市场份额已接近20%;电子商业承兑汇票融资余额0.43万亿元,市场份额已超过10%。商业承兑汇票的大规模使用,有效促进了企业融资与经营行为,满足了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约束了承兑企业的违规及违约行为,为商业信用体系的有序发展创造了条件。
票据再贴现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传导工具。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政策,可调节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通过票据市场运作实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同时,还可以根据国家或地方产业政策要求,选择性地进行融资,调节商业银行信贷投向,抑制商业银行对落后产能、受限行业等领域的信用扩张,引导信贷资金理性投放,实现调节信贷结构的目的。总体而言,再贴现在票据市场已运作多年,较好地实现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调控目标。
创新是推进实体经济发展以及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票据市场涌现了大量创新型产品,但究其本源,大多为逃避监管、逃避信贷规模的“伪创新”,实质性的票据业务创新较少。本文认为,票据市场创新应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生态文明”等政策要求,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抓好绿色金融创新,优化票据市场发展内涵;二是推动自贸区、自由贸易港票据市场创新,发展跨境人民币项下的票据市场“新蓝海”;三是推动绿色金融项下的票据市场创新,为我国绿色产业快速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四是推动票据资产证券化、票据资管等业务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五是推动票据估值及衍生产品创新,为票据市场创新公允价值管理,并提供避险工具。
普惠金融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而有效的金融服务,且中小微企业是其重点服务对象。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当作一项投资的基础政策。票据具有融资与结算特性,是推进普惠和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环节,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构建普惠和绿色金融票据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降低服务对象的准入门槛;二是完善普惠和绿色金融票据的风险防控手段,加强对票据市场的监测与管控,保护中小微企业权益;三是推进普惠和绿色金融票据基础设施建设,以上海票据交易所为核心,构建票据承兑、贴现业务平台;四是推动普惠金融和绿色票据创新,推进票据市场数字化、智能化进程。
高质量的票据市场需要高质量的风险监测体系保障,需要通过建设票据市场风险大数据,建立健全市场风险控制及监测机制,防范票据市场风险,治理业务发展乱象,增强市场参与者的风险与合规意识,补齐市场风险治理的短板,持续推动票据市场“脱虚向实”,促进票据市场改革,提升票据市场对实体经济“质”与“效”的服务作用。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需进一步将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在票据市场,需进一步加强再贴现政策的引导作用,增加再贴现投放规模,优化再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投向的引导作用,引导商业银行将票据承兑、贴现等资源更有效地投入实体经济各个环节,引导票据资源投入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行业,引导票据资源进入中小微企业,优化票据资源配置,提升票据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撑。
商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可以盘活资金,推进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承兑汇票与应收应付账款融资等产品相比,具有融资效率高、流转速度快等优势,是承载商业信用的最佳载体。近年来,商业承兑汇票发展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缺乏统一的商业承兑汇票信用评估机制,影响了商业承兑汇票的接受度,导致商业承兑汇票易出现贴现难、贴现贵等问题;二是缺乏有公信力的商业承兑汇票承兑、贴现平台,缺乏相应的风险管控机制,导致商业承兑汇票易出现托收难、追索难等情况。
本文认为,建设高质量的票据市场,可考虑进一步推进商业承兑汇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建立商业承兑汇票信用评估规则,选择一批具有公信力、覆盖面广的评级公司,提升商业承兑汇票的流通性,建立商业承兑汇票差异化的定价机制,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二是可考虑搭建央企或财务公司以及中小银行和规范的民间票据平台在内的辅助交易体系,通过供应链票据融资及平台风险金设置等风控手段,在发展业务的同时,避免出现商业承兑汇票兑付及追索环节的各类问题。
票据市场是金融市场、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当前票据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正被逐渐弱化。一是当前金融市场中同业金融泡沫化严重,商业银行通过多层嵌套等手段规避监管要求,风险管控缺失,无序扩张同业业务,包括票据二级市场及票据资管类等。随着中央银行及监管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将引导市场参与者完善内控风险机制建设与管理,引导票据市场“脱虚向实”。二是商业银行内部考核片面追求利润考核,导致其分支机构急于发展收益更高的融资产品,票据承兑、贴现等短期收益相对较低的产品被忽视。商业银行对短期利润的过分追求,提高了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忽视了票据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近几年,多家商业银行相继陷入票据风险案件之中,涉案金额之巨,牵扯商业银行之多,前所未有。由于宏观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导致企业违约,票据中介挪用资金向银行转嫁,票据从业人员投资失败进而诱发道德风险。具体而言,票据风险案件呈现两大特点:一是信用风险、违约风险有所抬头,企业资金链断裂、债务违约、逃债等事件时有发生,票据逾期率、承兑垫款率显著提高,整体信用环境形势严峻;二是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合规风险较为突出。假票、克隆票、假章等票据诈骗案件居高不下,票据掮客无孔不入,与银行业务人员内外勾结,联手诈骗银行资金,诈骗行为已渗透到票据办理过程中的各个操作环节。在此背景下,中央银行适时提出组建上海票据交易所,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规范市场参与者交易行为,维护票据市场秩序,将票据市场建设成为规范化、标准化的货币市场子市场。自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内,票据市场风险得到了有效抑制,风险案件大幅减少,但仍需关注交易风险和市场风险。
票据市场的发展不仅需要提升市场容量,更需差异化培育市场参与者,票据市场目前主要的机构参与者为商业银行及财务公司。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后,虽然将券商、基金、资产管理公司、保险等金融机构,以及非法人参与者如资管计划、理财计划等均纳入市场参与者,但由于非银金融机构对票据市场缺乏足够了解,票据市场披露的公开信息、业务数据较少及监管部门对资产管理业务的要求,非银交易主体业务开展较少,票据市场机构参与者较为单一的局面仍未得到改善。
与成熟市场相比,票据市场在统计指标体系、公开信息披露、估值体系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1.统计指标不规范。票据市场统计指标名称和含义差异较大,统计指标缺乏权威定义。如银行与企业之间办理贴现的统计指标,部分发布机构称之为“贴现”,部分发布机构称之为“直贴”。又如反映包含银企间贴现及银行间转贴现的统计指标,部分发布机构称之为“贴现”,部分发布机构称之为“票据融资”。
2.信息披露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权威的发布机构,目前正式发布票据市场数据的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相关司局、上海票据交易所等,非正式发布的机构包括各类行业协会等。二是部分数据无法获取,如2017年外汇交易中心的“中国票据网”关闭后,市场参与者无法获取当前及历史票据市场报价信息。另外,缺乏场内和场外成交量、成交排名等信息的实时公开披露。三是信息披露不完整。如中央银行仅披露全市场业务数据,上海票据交易所仅披露电票业务数据,商票和纸票业务数据则无机构披露。四是信息披露口径单一,各类机构披露的数据偏向于余额数据。五是信息披露时效性低,不利于市场参与者及时掌握票据市场信息。
3.估值体系待建设。成熟的交易市场需要稳定、公允的价值评估体系,票据市场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市场价格,上海票据交易所虽已成立,纸、电票仍在整合过程中,尚未发布统一、公允的市场价格,不利于商业银行对持有票据估值,不利于改变商业银行粗放式经营理念。
票据市场长期缺乏顶层设计、统一的监管协调和法规协调,具体表现为市场分割明显,参与主体在业务办理标准、术语、管理要求、交易规则、风险防控标准存在差异,不利于票据市场风险防控,并对服务实体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建设统一票据市场是一项长期、渐进的工作,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后,已在较短时间内整合了易爆发风险案件的纸质票据二级市场,但从二级市场领域看,纸、电票二级市场仍未融合。并且,从票据全生命周期角度看,票据承兑、贴现等市场仍未融合,仍需继续加快票据统一大市场建设。
票据融资与银行贷款具有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业务行为方式。银行贷款是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的资金借贷行为,遵循资金的有偿性原则,即借款人要按期如数偿还资金,并按规定计付利息。票据融资是票据买卖和资金让渡的过程,是一种票据的买断行为,遵循给付对价原则,即融资银行取得票据要给付资金,融资申请人转让票据要取得相应对价,并贴付一定利息。
2.业务属性。银行贷款具有较为明确的信贷属性。对票据而言,目前国内有较为发达的银行间票据二级交易市场,客观上推动了票据融资业务的发展,银行办理票据融资的目的在于融通资金及获取票据买卖之间的差价。故而票据融资具有较为明确的资金属性。
3.法律关系。银行贷款体现了贷款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主要受民法、经济合同法和有关金融法规的规范和约束。票据融资体现了融资银行与票据付款人(承兑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融资申请人只负责担保该票据到期付款的责任,这种关系主要受《票据法》的规范和约束。
4.款项用途。银行贷款均需约定明确的贷款用途,而企业申请票据融资,无须就融资所得款项的用途做出任何承诺或说明。
5.利息收取方式。银行贷款的利息都在贷款到期或按约定时期定期收取,通常称之为“先贷款后收利息”。票据融资是票据的买入,除了票据到期不获付款而向企业进行追索外,融资后银行与申请融资人已无关系,所以票据融资采用“前收息”。
6.还款来源。银行贷款到期,还款来源以贷款申请人为主,担保人为辅;而票据融资到期,还款来源以承兑人为主,其他票据债务人(前手)为辅。如果票据融资不纳入信贷规模计量,将有更多优势和票据发展空间。首先,有利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目前,票据贴现已被纳入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计量范畴,但商业银行往往通过票据业务故意占规模或逃规模,如近年来爆发式增长的票据资产管理业务,即借“收益权转让”之名,行逃规模之实,导致信贷规模的计量出现偏差。如将票据融资排除在信贷规模之外,可以杜绝商业银行通过票据融资业务或其它所谓的创新业务自行调节资产规模,还原信贷规模的真实面貌,有利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其次,有利于规范商业银行经营。票据融资不纳入信贷规模的计量,切断商业银行通过腾挪票据资产调节信贷规模的主要通道,可使商业银行将主要精力用于日常经营,通过提升自身经营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再者,有利于还原票据融资的本质。票据融资实际上是给付对价的资金交易,与一般的银行贷款有本质区别。将票据融资剔除出信贷规模,有利于还原票据融资的本质,并进一步促进货币市场的交易,推动票据市场规范化运行。
服务实体经济是高质量票据市场的基本职能。一方面需进一步推进企业票据结算,另一方面需降低企业的票据融资成本。具体举措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快推进电子票据替代纸质票据的进程,充分发挥电子票据流转快、效率高的特点,全方位、全地域推动电子票据参与企业日常融资与结算;二是进一步推进票据承兑、贴现等业务发展,依托供应链、产业链,发展票据承兑与贴现市场,借助核心企业信用,降低中小微企业票据业务办理门槛,提升票据对实体经济、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三是强化再贴现对票据市场的引导作用,提高再贴现业务规模,细化再贴现发放目标,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地区、中小微企业的贴现支持,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且本文认为再贴现规模占贴现规模三分之一左右为好;四是结合国家战略方针推进票据创新,如结合国家“节能减排”战略,探索绿色产业的票据化发展,助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总体安排,持续推动跨境票据业务开展,为人民币“走出去”创造业务模式,为人民币逐步实现区域化并最终实现国际化奠定基础,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全新的金融支持方案。
构建多层次票据市场体系是建设高质量票据市场的基础。具体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以“一行和金融市场监管部门”为牵头单位的组织架构,探索构建我国票据市场框架体系和发展规划;二是建立以中央银行ECDS系统为核心的,覆盖票据市场承兑、贴现、转贴现、回购、再贴现及衍生产品、新产品、评级、经纪等全生命周期的中国票据市场体系;三是建立以中央银行、上海票交所为主体,以国有、地方、财务公司、中小银行和规范的民间票据平台为补充的,分工有序、层次分明的中国票据市场交易体系;四是打造中国票据市场生态信用体系,推进商业信用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更便捷的融资通道;五是探索建立以供应链票据融资为突破口的服务企业应收应付款项为主体的票据基础市场。
高质量的票据风险控制体系是建设高质量票据市场的保障。建设高质量的票据风险控制体系,需加强全流程风险监控及全生命周期风险监控,而全流程风险监控应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方面入手。其中:事前风险监控需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标准、风险预警机制与模型,将对信用主体的评级及对市场风险的事前评估引入票据市场;事中风险监控需强化上海票据交易所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及实时监控能力,加快纸、电票融合进度,通过不断优化交易、托管、清算、监控等业务规则,完善系统功能,实时判断处置突发市场风险;事后风险监控需建立相应的监测模型与系统,使之对票据全市场、全生命周期、全交易结算时段进行监控,不断优化异常情况及复杂情况的处理机制。总体而言,全周期风险监控包括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质押式回购、再贴现、托收等全生命周期,需由中央银行或上海票据交易所牵头推进,以单张票据为单位,实现跨机构法人的全程监控,推进票据市场有序规范发展。
深化票据市场改革是建设高质量票据市场的前提。从票据全生命周期看,票据市场的规范化进程仍需深化,上海票据交易所仅仅对票据二级市场进行了规范,票据承兑、贴现市场,银企间、企业间票据流转机制仍未理顺,需进一步深化票据市场改革,进一步加快票据市场基础设施与市场机制建设。建议中央银行针对票据承兑、贴现市场,牵头研究大型企业(或财务公司)票据平台建设,形成以上海票据交易所为核心,大型企业或财务公司以及民间规范票据平台为补充的中国票据市场基础设施体系,规范票据全生命周期业务行为,降低票据市场业务风险,进一步提升中国票据市场的外延与内涵。积极探索票据金融子银行和专业公司发展的途径,努力提高票据市场发展的效率和效益。
全面科学的票据市场统计信息和分析体系是建设高质量票据市场的衡量标准。建议中央银行牵头梳理并建设票据市场统计信息指标体系,改变票据市场参与者粗放式的业务经营模式,具体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一套符合票据市场实际的、科学规范的、与国际接轨的票据统计指标体系。创新票据市场统计观念及手段,明确票据市场指标的名称及含义,提升票据市场统计分析的科学性、可靠性、可信性,实现统计指标对票据市场业务行为的全覆盖。二是建设票据市场大数据中心,完善数据沟通机制,着力搭建票据市场数据共享机制与平台。三是研发票据市场的收益率曲线,方便市场参与者对票据进行估值处理,提升市场参与者整体票据管理水平。四是明确票据市场数据信息的官方发布渠道,加大公开信息的发布频率,增加数据发布维度,确保数据质量,提升票据市场的透明度,维护市场参与者的基本权益。五是加大票据市场工具创新,基于票据市场大数据,适时推出票据市场发展指数和价格指数以及票据远期、票据期权、利率互换等创新型产品,为票据市场参与者提供相应的避险工具,推进票据市场向纵深发展。
改变商业银行不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是建设高质量票据市场必要条件。商业银行应改变之前对利润指标、短期指标的过度追求,抑制不合理的业务增长要求,纠正单纯追逐利润、攀比扩大资产规模的行为。商业银行应树立正确的经营观、风险观和营销观,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推动内部绩效考核由增长型向稳健型转变,由求规模向重特色转变,由全员同质考核向分岗位差异化考核转变。逐步优化考核指标,增加票据等有利于实体经济业务产品的权重,进一步提升票据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
提升市场参与者金融科技水平是建设高质量票据市场的技术支撑。目前票据市场参与者金融科技水平、发展程度、科技规范程度不一,推动票据市场金融科技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做好票据金融科技的统筹规划、市场监管、行业自律以及社会监督。中央银行需对票据市场金融科技发展进行规划并提出要求,尤其是对于金融科技水平相对较低的中小金融机构,可对其提出与交易与风险相关的技术要求;而对于金融科技水平相对较高的大中型金融机构,可建议其深入研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与票据市场的融合,进一步提升票据市场技术含量,推动票据市场深入发展。
加强票据市场监管协调是建设高质量票据市场的根源。近年来,我国金融业跨界经营迅猛发展,金融业乱象丛生,金融风险高发频发。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对金融行业实施了强力监管,票据市场也是金融监管的重点领域。由于金融行业实施分业监管,不同监管部门之间政策的标准、力度、尺度、覆盖面之间存在差异,且易出现监管措施的叠加和空白情况,会影响市场参与者预期。建议中央银行牵头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统筹制定票据市场监管指标、政策及手段,促进票据市场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有序推进票据市场改革和发展。
本文认为,只要将票据融资与贷款分开,票据回购就可以纳入标准化产品。理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标准化产品债券比较,债券天然具有票据属性。与汇票一样,都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发放的保证凭证,可以说债券具有本票的天然属性。票据回购与债券回购,交易方式、结算方式、资金来源、款项用途完全相同。二是票据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已完善,交易票据集中登记、独立托管、票款实时交割、信息披露充分。三是票据回购业务中,票据所有权并不发生变更,属于纯资金业务,不涉及投资信贷资产问题。
鉴于上述考虑,票据交易所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例如:公允价值方面,需尽快推出收益率曲线,以便定价与公允价值评估;登记托管方面,需细化和等分化托管,投资者与票据资产或资产包应一一对应,尤其是资管产品,应为每个真实投资者建立单独的托管登记簿,以符合资管规定;加快建立票据一级市场基础设施,目前票交所仅有纸、电票一级市场登记,无托管,未来必须研究集中托管承兑、贴现票据,建设标准化票据一级市场平台及相关机制,才能把票据产品标准化进一步落实;承兑市场评级工作也要积极推动。
推进商业银行转型升级是建设高质量票据市场必要条件。当前商业银行作为票据市场最主要的参与主体,仍然存在对利润指标及短期指标过度追求、重规模不重特色、服务实体经济动力不足、对票据市场重视不够等问题。商业银行应充分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加快梳理内部机制,推进转型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经营架构方面,走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交易化之路,走公司化、股份化、子银行之路,走集中管理和分级经营以及集约经营和集中管理之路。二是在内部组织模式方面,需进一步深化专营机制,作为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利润、产品创新、风险控制、票据交易、人才培养中心及金融科技研发基地,通过对专业机构责任和权利的明确划分,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推进票据市场专业化发展。三是在内部管理机制方面,商业银行需纠正过去单纯追逐利润、攀比扩大资产规模的行为,由全员同质考核向分岗位差异化考核转变,重新决策本机构票据业务发展规划,落实服务实体经济的社会责任。四是在业务发展方式方面,需依据供应链金融理念,以票据产品链为抓手,加大对票据承兑、贴现等业务的推进力度,联合信贷部门,注重密切合作,通过ECDS系统和票据系统融合,发现和发掘客户资源,积极主动对核心企业授信,依托供应链票据连接中小企业,通过开展票据贴现、商票保贴、商票保证、票据池等融资模式,加快供应链内企业的资金周转,改善链内企业生产经营条件,实现票据融资与实体经济的无缝对接和良性循环,实现对客户票据信息的检测,把握好风险。五是在管理方面,强化省外票据承兑、贴现合理授信和授权,探索交易对手票据单独授信机制,探索银行对企业票据单独授信机制,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保证票据经营高质量。六是在金融科技方面,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加快研究信息技术在票据市场的应用,优化机构内部票据业务基础设施,尤其是中小银行应强化科技对金融创新的驱动作用,并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在票据市场的经营,优化票据及金融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