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虹晶 刘芳,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学前双语教育的重视程度的逐步提升,幼儿的双语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专业数量也在逐步增加,尤其英语专业幼儿教育毕业生需求不断增大。同时,我国教师教育体系正在经历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的变革过程,教师教育的办学层次逐步提高,培养体系类型也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在学前双语专业培养体系逐步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学前专业英语师资队伍是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主体,它决定着专业的教育水平、科研水平、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是一所院校良性发展的关键。
首先,年龄结构不合理。随着高职教育迅速发展,为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高职院校大量招收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作为高职教师,使青年教师比例过高,教学队伍中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数量少且年龄偏大,整体比例失调,新老交替形势严峻。
其次,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教师学历以本科为主,博士、硕士比例偏低,难以达到教育部提出的“将高职院校硕士以上学历教师不低于30%”的要求。
再次,是结构不合理。学前教育双语专业在高职教育中起步较晚,专门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师较缺乏,现有教师主要是从外语专业教师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转岗而来,专业针对性有较大差异。
首先,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作为高职教师,一方面普遍缺少对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对高职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也缺乏了解;另一方面知识面较为狭窄、知识结构较为陈旧,很难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其次,教学能力较弱。青年教师未接受过系统的高职教学实践锻炼,对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讲授教学内容缺乏了解,教学基本功普遍偏弱。三是实践能力不强。 受普通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普遍缺乏实践能力。
推动教师终身教育,完善教学队伍结构
注重岗前打基础。岗前培训是踏上教学岗位的关键环节,对于刚刚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是夯实从教生涯的基础。首先,学习必备知识。 通过岗前培训,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的特点与规律,进而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特点和教学目标。其次,锻炼实践能力。与毕业生一起深入学前教育机构一线进行顶岗实习,通过看、听、学、练,了解本专业实际工作过程,掌握第一手资料、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最后,增强教学基本功。 通过听课和辅课,了解教学方法,体会知识如何应用在教学中;在骨干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备课和实际授课,实现由专业人才向教师角色的转换,成为能够熟练运用教学艺术的高职教师。
为保证学前双语专业能够顺利的与幼儿园双语教师实现岗位对接,学前双语师资培训研究的着力点应定位于英语教师的培训上。引导幼儿教师树立科学的学前双语教育观念。有研究表明, 学前阶段是母语的口头学习关键期。人的第二语言学习并不像第一语言学习那样具有特别的发展关键期 ,虽然第二语言学习会给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承认英语对儿童语言发展和其他方面发展的价值 ,但不能盲目夸大英语学习的意义。特别是由于中国目前并没有“均衡”的双语学习或者双语教育环境, 学前阶段儿童的母语— —汉语普通话的学习 , 应当毫无疑问地放在语言教育的第一位。任何影响儿童母语发展的第二语言教育计划都有可能导致儿童发展严重失误。
如果要顺利的实现学前双语教育专业的岗位对接,我认为学前儿童的英语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积极性。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英语语音感,增长其语言敏感性。引导幼儿透过英语感悟不同文化的存在。引导幼儿教师选择适合园本课程的英语教材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实验园教师运用较多的方法有:内容形式而言, 有游戏、歌曲、故事等;以不同的学习式进行的教学方法, 如示范、参与、练习、创造表达和扮演色等。在教学评价上强调方法的使用应是在情景中自然得并且是有效和有用的整体性学习。另外,引导幼儿教师将教学的组织实施从学科渗透过渡课程整合。在教学过程中, 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应注意与语学习、与生活经验及课程整合的有机结合。教师在实中应尝试将英语融入学科中, 活动体现的是学科教学的标而不是英语教学的目标, 让英语教学目标在学科活动展开中自然达成。这不仅要研究英语与学科如何渗透,要关注英语学习与汉语学习及生活经验的有机结合。
学前专业的英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到学前双语专业乃至院校发展的战略性工程,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工作,要注意全面把握。 首先,应该处理好现实与长远的关系。专业教师的成长、学生顺利实现岗位对接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结合各自特点分阶段制订计划,即要获得短期效果,又要兼顾长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