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时小彬,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
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两金”的概念定义为债权与存货,其中债权又包含了应收账款、长期及其他应收。
近年来由于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盲目的扩增规模,使“两金”压力的大幅增加,给企业的资金流动带来巨大压力,严重影响了正常运营以及盈利水平,甚至威胁到企业的存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1 成本增加,盈利缩减
“两金”的占用是企业运营中扩大经营范围的一种资金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增加呆账与坏账的风险,一旦形成就会冲减企业盈利造成亏损的局面。虽然这并不是企业面临的唯一财务风险,但却是较大的影响因素之一。
1.2 预支及垫资带来的危机
由于垫资业务给企业带来暂时性的营收,但承担的赋税增加并提前预支,在回款时间与金额不确定的情况下,极有可能给后续的运营带来风险,如人工的支付、物料的采购等方面。
由于施工安装行业周期特性、经营项目分布以及支付环境复杂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施工企业“两金”居高不下,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2.1 存货方面因素
2.1.1 日常运营所需库存。对于正常经营的库存需求,可通过做好准确预算计划,或是以按需下单的方式,即可避免库存超标的情况发生。
2.1.2 计价延迟造成的存货。企业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存货,是刺激存货压力激增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2.1.3 企业内部原因造成的存货。人为因素造成的财务数据不当反映,不能真实的体现出企业负债,而已存货的形式计入财务报表中。该影响因素是由于内部财务管理不善,缺乏制度规范监管造成的,相对与存货的外部成因来说,更容易调整控制。
2.2 债权方面因素
2.2.1 随着企业施工项目的扩增,项目前期资金占用比例大,受支付方式的限制,容易造成应收款项的累积。
2.2.2 企业内部财务规范执行不全面,员工个人借款未及时清理,影响到他应收款金额增加。
2.2.3 合同条款中约定的分期支付与保证金的比例,也是形成债权关系的决定因素。
企业的应收账款与存货规模并不是绝对的越小越好,而是要将其降低在可控范围之内。从成因性质上来看“两金”的形成可分为市场因素与人为因素,而后者具有更高的可控性,是开展降低“两金”规模工作的重点实施对象,具体举措有以下几种。
3.1 下调企业存货量占比
3.1.1 按部门细分项目管理,并下达相关的存货流转考核条例,彻底查清存货量,即时处理失效资产,进一步激发资产活性,缩短资金占用周期。
3.1.2 企业物资采购需要脱离传统模式,实行集中采买,有效拓展采购渠道及方式,及时清点闲置失效物资。利用现代科技结合企业实际需求,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如SCM与ERP系统等。与供应商之间建立新形式的合作关系,物资统一采购与存储,缓解库存压力。
3.1.3 精简回款流程,去除不必要的审批环节,扫清缩短回款周期的人为阻碍。
3.2 “两金”控制纳入责任人绩效考核中
将“两金”管控的与相关责任人的考核挂钩,提高风险控制意识。首先,按应收回款率设定安全阈值,将此项指标作为营销人员KPI中的重要考核目标;其次,在企业内部部门和外部业务来往单位中,对超期占用的资金按照超期时间设定罚息,与相应监控人的薪资挂钩,以此促成直接的对应考核关系,使“两金”的监控工作得到确切落实。
3.3 提升“两金”风险控制意识
建筑施工行业中的各层级员工,都需要清晰意识到高占比的“两金”对企业日常运转构成的负面影响及危害,把“两金”管控作为日常管理工作。对于已发生的库存与债权,根据超期金额的大小与时限的长短,定制回款目标,并由责任部门按计划实施,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3.4 在施工项目投标前,组织各部门专业人员,对标的做详细的成本分析,确认项目付款方式以及付款周期,形成可行性报告之后再进入下一环节,从源头上控制“两金”压力的形成。
3.5 制度与相关律例约束
一些企业“两金”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部分原因是由于人员流动造成的。员工离岗后,工作交接不清,企业的债权得不到保障。另外,业主方因其企业破产,或偿债能力不足,也是应收账款得不到合理降低的原因之一。鉴于以上情况,对内,企业应该制定完善的交接制度,使企业的每一笔应收都在管控监督之下,合理分配且落实到人,没有妥善处理之前员工不得离岗;对外,项目中的垫资预付业务都要有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与条款约定,以备后期以法律途径追回应收款项。
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基于良性的资金运作,降低“两金”规模就是防范资金链断裂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手段。为了从源头上解除资金风险,就必须在企业内部从上至下建立风险控制意识,采用多途径相结合的方法,将应收情况把控在合理范围内,缩短资金回笼周期。同时也希望建筑施工企业能够通过实施上文中给出的策略建议,疏通“两金”给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带来的阻碍,扭转该行业的运营困境,将我国的施工行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