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锋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1.旅游系统结构。旅游活动是由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产品及服务)和旅游媒介(旅游交通及旅游接待企业)三大要素构成,在空间上表现为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通道三者有机组合。旅游系统是以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为核心、旅游者的异地移动为特征、旅游者的闲暇消费为手段,具有较稳定结构和功能的一种现代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的有机系统,是由旅游客源市场(旅游者群体)系统、旅游出行系统(旅行交通、旅行社服务、旅游信息)、旅游目的地系统(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支持系统(政策法规、治安、金融、公共服务等)四大部分构成。从属性角度看,旅游系统有三大子系统:旅游经济子系统、旅游文化子系统和旅游管理子系统,其中旅游经济子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创造经济效益,旅游文化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创造文化价值,旅游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协调和调控整个旅游系统(它是旅游系统的组织管理者)。
2.旅游经济系统结构。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在旅游经济系统研究中提出各种模型都存在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模型研究范围过大、过粗,比如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模型没有把旅游系统与旅游经济活动的具体环境结合起来;二是模型研究范围过小、过窄,主要限制在旅游经济运行的局部问题上,比如旅游需求预测及决策、旅游供给函数、旅游乘数效应等;三是模型体系不科学,没有建立一个涵盖微观、中观、宏观等三大层面的旅游经济系统三维立体结构模型。
旅游经济系统,从宏观角度上讲,就是以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为核心要素、以旅游者流动的异地移动为主要特征、以游客闲暇消费为主要手段,形成的结构稳定、功能多方位的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综合有机系统;从中观角度看,旅游经济活动的基础是旅游者集群(客源市场)、旅游企业集群(产业群簇)和旅游媒介体(旅游交通和旅行社);从微观角度看,旅游经济活动由旅游者(需求)、旅游企业(供给)和旅游产品三部分构成,旅游经济系统是指由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和旅游企业的旅游供给之间的供需矛盾运动决定,并由此产生的相关旅游经济现象和旅游经济关系的总和。总之,对旅游供需矛盾及相关旅游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分析和研究,将有利于旅游经济活动的健康运行和良性发展。
当前诸多《旅游经济学》教材的理论框架体系都是参照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构建的,还局限在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框架体系内。由于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本身就有很多不足(理论假设缺陷、与实际脱节、过于理性等),以有缺陷的传统经济学理论设计旅游经济学框架结构体系,加上旅游经济活动本身的独特性(异地跨空间性、服务性等),必然造成现有《旅游经济学》教材理论体系的不完善、不合理、不科学。具体来说,当前的旅游经济学教材在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的传统“经济人”学说、完全信息感知和决策者完全理性的假设下,构建了旅游产品(服务)和价格、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旅游消费和旅游生产等旅游微观经济学内容;借鉴产业经济学,构筑旅游产业结构与优化、旅游产业关联及布局、旅游产业政策与规制等旅游中观(产业)经济学内容;参照西方宏观经济学结构,编写了旅游收入与旅游分配、旅游宏观经济结构、旅游宏观经济效益、旅游乘数效应等旅游宏观经济学内容。
可以说,当前的大多数《旅游经济学》教材的理论体系都是参照西方传统经济学建立起来的,常被当作我国旅游行业的行为规范(准则),政府有关部门(旅游委员会、旅游局)也常以此制定相关旅游政策法规。可是这些完全参照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编制的旅游经济学,仅仅是对旅游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往往借用数理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去解释旅游经济学原理,再把经济学的一些特有概念套用到旅游经济学上面,导致许多旅游经济学理论知识与我国的国情脱节、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相符。所以,对这些过于“经济学”概念的旅游经济学原理和知识,课堂上的学生也必然感到太抽象、太枯燥而难以理解和掌握。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需要创新和完善相应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理论框架体系,需要从旅游部门经济学研究上升到旅游应用经济学、旅游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层次上来,应该从构建正确的旅游经济学研究模型与研究方法的层面出发,以旅游经济活动为研究主体,以高级经济分析方法为手段,以本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合理的旅游经济学理论模型,这样才能真正成长为一门独立的旅游学科。
对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应该从系统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经济活动的运行和发展,通过提高旅游经济系统的整体素质,优化旅游经济系统结构,以达到旅游经济系统内部构成要素科学有序、外部关联系统合理优化,最终实现旅游经济功能的最大化。
所以,旅游经济学的框架体系研究应该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力学、旅游学、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多种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消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结合系统动力学、生物集群论、空间结构理论及万有引力论等理论,构建一个包括微观层面的动力结构、中观层面的集群结构、宏观层面的空间结构在内的全方位(结构层次完整统一)的旅游经济学理论框架体系,为旅游学科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力支撑。合理、完备的旅游经济学框架体系应该是一个旅游经济系统三维立体模型,包括以下内容。
1.旅游经济学的微观动力核心框架。在微观层面,用系统动力学架构旅游经济学的动力核心框架,重点阐述旅游需求推动力、旅游消费动力源泉、旅游供给拉动力和旅游生产动力引擎等四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和运行机制,解决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动力源(旅游需求预测与旅游者决策行为)、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原动力(旅游企业理性行为)、旅游产品定价基础、旅游季节性与旅游供需平衡等问题。这部分内容主要说明旅游经济是如何在“客源地旅游需求及消费的推动力”和“旅游目的地旅游供给及生产的拉动力”的共同作用下运行的:来自客源地的旅游需求和旅游消费是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推动力和动力源泉;来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供给和旅游生产是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拉动力和动力引擎;而旅游产品(服务)是旅游者、旅游企业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旅游需求(消费)与旅游供给(生产)的焦点。
2.旅游经济学的中观集群核心框架。在中观层面,用生物集群论架构旅游经济学的中观集群核心框架,重点阐述旅游者集群(旅游客源市场)、旅游企业集群(旅游产业)和旅游媒介体(旅游交通和旅游中间商)等三方面的相互关系和运行机制,解决旅游客源市场细分与定位、旅游客源市场营销、旅游产业(集群)构成、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旅游产业结构绩效及其优化、旅游产业区域竞争与合作、旅游产业布局与关联、旅游交通发展(瓶颈)、旅游社业未来发展趋势(网络)等问题。其中旅游交通和旅游中间商是连接旅游客源市场和旅游产业集群的桥梁,是旅游产业集群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3.旅游经济学的宏观空间核心框架。在宏观层面,用宏观经济学、地理学、空间结构理论和万有引力论等理论架构旅游经济学的宏观空间核心框架,重点阐述客源地旅游消费力(表现为出游力)、目的地旅游生产力和二者间的旅游引力(表现为旅游流)等三方面的相互关系和运行机制,解决旅游客源地总需求力度分析、旅游目的地总供给力度分析、旅游推拉力与旅游流、出入境及国内旅游的政策定位问题(国内旅游与国民内需发展、出境旅游与贸易顺差、入境旅游与国际公关)国家政策与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生态)、旅游收入分配合理化的必要性问题等。其中旅游客源地的旅游总需求可以通过旅游消费力(出游力)进行阐述;旅游目的地的总供给可以通过旅游生产力进行阐述;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存在一种“万有引力”——旅游引力,可以通过旅游流揭示其强弱。
综上所述,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科学技术,在旅游者和旅游企业、旅游客源市场和旅游产业、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因旅游活动而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旅游经济学应该借鉴和吸收经济学、地理学、系统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从而构建出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学科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一个包括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在内的多视角、全方位、结构完整统一的旅游经济学理论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