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农民转型路径探究

2018-12-07 06:40刘建立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场农民工

刘建立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黑龙江 大庆 163319)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农村已经从温饱阶段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农业已进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职业农民,对此,200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6年,将“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造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经济新常态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由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成为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农民转型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必然要求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发展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基本制度,但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这种体制存在的规模小、效益低等问题日益凸显,城乡收入差异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3∶1。随着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型,农村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扩大,同时由于城镇劳动力薪酬的巨大吸引力,大量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农村青壮年优质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流动。2015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77亿人,农村呈现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许多地区农业从过去的“主业”变成“副业”,兼业农民队伍在迅速扩大,农业发展陷入困境,“明天谁来种田”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也表明,农民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冲破城乡二元机制的束缚,传统农业亟待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土地经营为内容,以现代科技和生产工具为手段,以雇佣劳动制为特征,以盈利为目的的农业社会化生产方式。马克思说:“农业越来越变成仅仅是一个工业部门。”[1]现代农业要求农民技能知识专业化、身份社会化、工作职业化、收入农业化。相对于小农而言,新型职业农民是适应现代资本农业生产要求的新式农民,努力推进小农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成为改变大量农民兼业化状况,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二、农民转型面临的困境

1.生产规模过小、效益过低是农业生产经营户发展普遍存在的短板,严重制约着小农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由传统承包农户小规模经营向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必由之路。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专业化和规模化较高的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2013年3月,农业部按照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收入为主、经营规模达到一定标准并相对稳定(从事粮食作物的,租期或承包期在五年以上的土地经营面积达到50亩(一年两熟制地区)或100亩(一年一熟制地区)以上;从事经济作物、养殖业或种养结合的,应达到县级以上农业部门确定的规模标准)为依据,对全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开展了统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共有符合本次统计调查条件的家庭农场87.7万个,其中经营规模50亩以下的有48.42万个,占家庭农场总数的55.2%;50~100亩的有18.98万个,占21.6%;100~500亩的有17.07万个,占 19.5%;500~1 000亩的有1.58万个,占1.8%;1000亩以上的有1.65万个,占1.9%;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达到200.2亩,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这表明,我国家庭农场已初具规模。然而,家庭农场的数量在全国农业生产经营户中却只占很小的比重,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表明,全国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1.98亿户,共有耕地18.27亿亩,户均耕地9.23亩,户均耕地远远低于家庭农场的耕地规模,家庭农场只占全国农业生产经营户的0.0044%。这表明,农业劳动力市场对新型职业农民需求的潜力巨大,但是,具有专业化和适度规模经营特点的家庭农场数量比重过小,直接导致市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数量过小。

2.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过于缓慢,大量兼业农民长期存在,直接影响着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我国现有农民工存量已达2.7亿人左右,2010—2014年,城镇户籍人口年均增加925万人,除去城镇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民工及其家属每年市民化的数量则远远低于这一数值。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以土地规模的扩大为前提,土地规模的扩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减少农村人口扩大人均耕地面积,二是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我国实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户按户籍人口获得承包土地面积经营权,农村人口减少,则人均耕地面积增加,而且新增的土地不需要增加土地使用费用。通过土地流转新增的土地则是以市场土地价格租赁而来,农户租赁土地增加生产成本并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收益率。农业是一个社会效益高而自身经济效益低的弱质产业,农业收益稳定性低,近年来随着土地市场的发展,流转土地面积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农户经营规模依然较小,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受土地市场波动影响大并且稳定性低。因此,只有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大量减少农村人口,才能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加快农民转型。

3.普遍较低的农民文化素质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农民文化素质亟待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最为重要的因素,然而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却普遍较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3》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初中及以下程度占84.4%(其中文盲、半文盲占5.3%、小学程度占26.07%、初中占53.03%),高中程度占10.01%,中专程度占2.66%,大专及大专以上程度占2.93%。农民文化素质与农民收入呈正相关。总的说来,“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农村劳均农业收入就增加8.38%。”[2]但农民文化素质对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有差异,“高中及以上教育对农民经营性收入影响不大,这说明在第一产业中,传统生产经营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现代农业科技在我国农村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较高层次的教育对农民工资性收入有显著影响,且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这说明非农产业对农民工的文化素质的要求在逐步提高。”[3]由此可见,就传统生产经营方式而言,高中及以上教育对农民经营性收入效果不显著,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只有与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向现代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同步进行,才能收到较好效果。收入偏低是影响农民市民化的关键性因素,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为3 072元,仅为全国城镇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4 468元)的68.76%,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5 169元)的59.43%。研究表明,“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之间收入差异的32.77%可以由受教育水平的高低解释。”[4]国家统计局《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4%,初中文化程度占59.7%,高中文化程度占16.9%,大专及以上占8.3%。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呈正相关,“农民工的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可提高1.8%。”[5]“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教育不足的情况比较突出,他们对职业教育的需求高于对其他类型教育的需求,而且教育不足将显著降低其工资收入。”[6]

4.农业与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大,农业对农民的吸引力低。农业是收入最低的行业,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 19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422元,城乡收入绝对差距19 773元;农业行业年平均工资31 947元,是城镇非私营单位所有行业中最低的行业,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2%。收入低致使大量优质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但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的收入偏低且不稳定,农民工市民化艰难,土地成为农民工基本生活的基础性保障,兼业化成为农民家庭收益最大化的现实选择。农业收入不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对提高传统家庭经营收入影响小,严重影响着农民转型的积极性,大量兼业农民及初级职业农民队伍的不稳定状况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发展。

三、农民转型的主要路径

1.构建农民身份社会化转型机制,逐步实现农民身份与职业分离。身份社会化是农民转型的重要前提,农民的身份转变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农民改变户籍问题,而是户籍背后存在的城乡社会保障、社会公共服务城乡两种体制下社会保障水平、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巨大差异,对于拥有8亿多农村户籍人口的我国来说,消除这种差异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消除差异后保障新机制的正常运行仍然需要巨额资金,这远远超出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在城乡两种体制间搭建农民向市民转型的通道,建立农民社会化转型的过渡机制,鼓励农村户籍人口中收入层次较高的农民通过过渡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农民身份社会化转型。

2.逐步剥离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着力提高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和开放化程度,构建小农户向适度规模家庭农场转型的长效机制。农民转型的前提条件是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是规模化的家庭农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是极度庞大的农业人口与极度稀缺的耕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我国农村土地实行村集体所有制,村民对村集体土地拥有平等的土地承包权利,这也意味着在目前农村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户均承包耕地面积极少。农业部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户均耕地面积不足8亩,这也表明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实际上是小土地所有制。这种土地制度实质上是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它能够为农民生活提供最基本的底线保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小土地所有制的前提是:人口的最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占统治地位的,不是社会劳动,而是孤立劳动;在这种情况下,再生产及其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多样化和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因而,也不可能具有合理耕作的条件。另一方面,大土地所有制使农业人口减少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而在他们的对面,则造成不断增长的拥挤在大城市中的工业人口。”[7]由此可见,从土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来看,小农户的存在是长期的,但是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由小土地制度向适度规模的土地制度转型,适度推进小农户向规模家庭农场的转型是非常必要的,稳定的适度规模的土地制度是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载体的制度性前提和保障。2014年中央在《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提出,实行农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这些政策非常有助于小农户的转型。笔者认为,在现行中央农村土地制度基础上,按照市场化原则,探索并建立实现土地的社会功能向经济功能转型、小土地制度向适度规模土地制度转型的长效机制,将会极大地推动农民转型。

3.充分认识在实现农民市民化转型过程中加强农民工培训的重要性、紧迫性,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效务实的农民工培训机制,实现农民工、企业、政府、培训机构、行业组织的有机契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农业的发展,需要向非农行业转型的农业人口数量巨大。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7 46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乡村常住人口60 34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43.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39.9%。这意味着,城镇常住人口中有2亿多农民工人口,我国城镇化率每年以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每年大约有1千万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就农民工个人而言,农民市民化转型的关节点是农民工的收入。也就是说,在农民向市民转型机制顺畅的情况下,如果农民工的收入低,也难以实现转型。要提高农民工收入,就必须把农民工培训成具有专业技能的产业工人。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中仅有30%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缺乏技能成为农民工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型,融入城市的重要障碍。因此,探索并建立经济新常态下农民工培训新机制,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对于提高农民工收入,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步伐,实现农民工转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探求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以规模化家庭农场、农业公司、农业生产合作社等为主要载体的多元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现代农业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的就是解决规模化家庭农场、农业公司、农业生产合作社等现代农业载体对专业化人才的需要。因此,对小农实行系统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农民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我国作为拥有庞大小农数量的国家,如发达国家那样实施农民就业准入制度的条件还不成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仅仅依靠政府来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农民转型的内动力首先来自现代农业对专业化、职业化人才的需求,如果忽视农业市场的人才需求规律,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则会偏离市场需求,降低农民转型的效率。因此,以按照一定的农业发展区域,探索并建立政府主导下的,由规模化家庭农场、农业公司、农业生产合作社等现代农业载体参与的,由集教学、科研、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农业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组织实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按照对有志于以农业为职业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小农户中的中青年侧重初级职业教育,对规模化家庭农场、农业公司、农业生产合作社等现代农业载体的农民侧重中高级职业教育,系统化培育职业农民对加快农民转型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

[2]李建中.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中国统计,2007,(7):5-7.

[3]姜明伦,俞荣贞,李红.农民收入结构与受教育程度的相关性实证分析———基于1985—2012年的数据[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6):1-5.

[4]邓曲恒.城镇居民与流动人口的收入差异:基于Oaxaca-Blinder和Quantile方法的分解[J].中国人口科学,2007,(2):8-16.

[5]王宾.文化教育程度与农民工收入的相关性研究[J].农业经济,2013,(4):15.

[6]王广慧,徐桂珍.教育—工作匹配程度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4,(6):66-7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16.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农场农民工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农场假期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农场
一号农场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