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红
保险职业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8
“订单导向式”培养模式和以往的“订单式”培养模式稍有不同。它具备传统“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特点,即职业性、市场性、针对性、协作性和定向性,但是“订单导向式”针对的是某一行业,而不是某个企业。“订单导向式”是一种目标导向,是以订单的形式把市场需求反映出来,当然这一订单并非指真实订单,而是一种反映行业需求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虚拟订单,在了解这一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基础上,明确支撑该岗位群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行业人才,而不是企业的某位职工。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不一样,在培养学生方面,高职院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希望学生在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同时,学会团队协作,拥有更强的交流沟通的能力,是站在战略角度培养储备人才。但是企业则更看重毕业生顶岗的能力、完成岗位任务的能力,将能否为企业开拓市场、能否赢得经济效益作为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培养目标的不统一,也导致“订单式”培养模式无法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为“订单式”培养模式培养出的高职毕业生,企业期望得到的是理论扎实且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较好的职业素养、较高的职业道德的毕业生(或是准员工)。希望这些毕业生进入企业之后,能与实际工作岗位做到无缝对接,真正发挥顶岗的作用。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尚未转变,教学过程仍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只注重学科体系的衔接,对教学实训与岗位操作的要求有差距。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指导能力。但是高职院校中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从事专职教师岗位,甚至有些教师都没有真正走出校门参与过企业的顶岗实践,严重缺乏实践工作经验,教师实践操作技能较差,这样的教师是难以培养出高技能学生的。
传统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因为和企业签订合同,培养适合企业的应用人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局限性。培养的人才只适用于订单企业的发展状况,如果企业倒闭或是学生离开,就很难有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订单导向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这个风险,它更有利于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让学生获取职业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
3.2.1 专业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完全区别于其他普通院校的课程设置。高职院校的课程既要遵循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又要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让人才培养与职业需求“零距离”对接。高职院校以培养专业型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需要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模块化。
3.2.2 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功底,但是因为缺乏在企业第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所以在实践方面要弱于行业内部的专家。努力建设一支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帮助高职院校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到和企业无缝对接。
3.2.3 实训基地建设
将企业或公司作为专业的实训基地,让学生真正地进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的运营机制、工作流程,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高职院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下人才发展的需求[2]。而“订单导向式”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注重培养既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又具有适应职业变化,对未来职业生涯有规划的应用型人才,真正为学生立足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