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严监管与票据业务经营转型方向思考

2018-12-07 02:21秦书卷
金融与经济 2018年7期
关键词:票据监管金融

■秦书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但同时,我国经济金融体系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且近年来中央提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三大攻坚战,防控金融风险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点。因此可以说,金融机构展业已面临严监管环境,金融业务必将回归本源。作为兼具信贷和资金业务属性的票据业务,在这一波金融严监管冲击下,票据业务发展是面临收缩压力,还是因其具备支持实体经济功能而会得到重视,商业银行和其他经营机构票据业务又应如何转型以配合当前经济发展转型和金融监管变化,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金融进入严监管时代

近五年来,我国金融领域发生了很多事,如2013年资金市场“钱荒”,余额宝的异军突起,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湮灭,2015年的股市大波动,2016年的票据案件集中爆发,“宝万之争”,安邦问题,外汇储备波动,比特币的疯狂,银行外派机构回撤,银保监合并等。这些都是从各个层面呈现出的问题,其背后是否存在内在联系?笔者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在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金融过度或金融过度创新导致,易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金融严监管成为金融热词,且逐渐被重视。

(一)为什么说金融进入严监管时代

1.政策当局频频释放严监管信号。近年来,政策当局已多次释放信号,要密切关注金融风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1)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以及“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2)自2016年来,中央银行每年提出的“十大工作任务”中,关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工作任务排名不断前移,从2016年的第五位到2017年的第三位,2018年直接升为第二位,可见金融风险的问题越来越被重视。

2.近年来我国经济金融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过度依靠金融投入,信贷和信用货币的长期巨额投放导致严重的经济货币化。2012年以来,M2占GDP比重由2007年末的1.51倍快速上升到2017年末的2.02倍,其中2016年末达到最高,为2.08倍,而美国则低于1倍。这说明信用货币的投放效益呈边际递减作用,在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并未出现同步上升的势头。相反,物价没有伴随货币的快速增长而出现通货膨胀的势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没有因货币投放增加出现缓解的势头,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下降,融资的风险溢价上升。追踪上述巨额的信贷货币投放,资金去哪了呢?一般认为主要流向了房地产市场、政府或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影子银行”、虚拟经济,而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则像嗷嗷待哺的小羊,得不到及时的营养。一是房地产泡沫隐患加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房地产贷款大幅增长,其中以2009~2010年和2015~2016年两个阶段最为突出,前两年里为每年新增2万亿元以上,后两年则分别新增3.6万亿元和5.7万亿元,占当年新增贷款总额比重为20.9%和25.3%、31.9%和45.8%以上,如此高的占比表明房地产泡沫隐忧进一步加剧。二是地方政府债务率水平快速上升。2016年末,中国政府债务总额为27.33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债务为15.32万亿元,中国政府负债率(债务余额/GDP)为36.7%,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风险总体可控。过去长期的货币信用及盲目的地方政绩观,导致债务率水平快速上升,进而成为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隐忧,且国内外普遍担忧的是地方政府的负债率高起问题。三是“影子银行”大资管业务迅猛发展。其在2011~2016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5%左右。2017年大资管业务遇到政策调整,增速有所放缓,2017年6月末,大资管业务规模达到241.15万亿元,2017年6月末(不剔除重复计算)AUM为120.75万亿元。这些游离在监管之外的表外融资,缺乏必要的风控措施,全社会办“银行”的迅猛发展,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四是社会资金脱实向虚加剧。一方面,社会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等领域,使得资产价格上涨,房地产行业出现泡沫,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部门盈利水平下降、经营更加困难,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另一方面,部分金融机构脱离自己的真实需求而追求自我创新、体内循环,热衷同业、通道、交易类业务,极易造成金融泡沫,金融系统自身风险上升。

3.金融严监管成为无奈选择。上述现象表明资金在过去的一段时期,正在加速向以上四个领域集中。不但通过政府、企业、家庭和居民主体等各种杠杆堆积泡沫,还通过各种金融创新交叉嵌套规避和消耗监管,出现大量社会资金空转而消耗资金。这不但致使宏观调控源头的信用货币供应量很难流入真正的实体经济,而且加剧了各种金融市场的交叉联动风险,极易发生系统性风险。因此,此时提出金融严监管有其必然性和无奈性,并且可以预见本轮监管在变革组织架构和监管模式下,能够实现“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双支柱框架下金融监管长效机制的建立和穿透式监管,实现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行为监管转变。

(二)当前金融监管措施和成效

自2017年以来,很多监管意见、监管政策和监管处罚单陆续出台或曝光。经过一年多以来的整顿,部分“金融创新”有所降温、银行业乱象有所遏制、跨市场监管套利业务明显收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预见随着未来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和执行,金融业务监管环境还将进一步严格。

1.银监“三三四十”监管及整治银行业乱象。为进一步防控金融风险、治理金融乱象、扎紧“制度笼子”、坚决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违章行为,2017年3月以来,银监会在银保合并前,连续出台5号、45号、46号及53号等系列文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十乱象”专项治理,市场俗称“三三四十”,2018年年初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其中,“三违反”指违反金融法律、监管规则和内部规章;“三套利”指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四不当”指不当的创新、交易、激励和收费;“十乱象”指股权和对外投资、机构及高管、规章制度、业务、产品、人员、廉政风险、监管行为、内外勾结违法、非法金融活动(张燕,2018)。据中国经济网报道,经过近一年的治理,整治金融乱象取得了初步成效。自2017年3月以来,共查出问题5.97万个,涉及金额17.65万亿元,共做出行政处罚决定3452件,罚没29.32亿元。2017年,在新增贷款增长12.6%的情况下,银行业总资产仅增长8.7%,较上年下降了7.82个百分点。

2.其他相关文件陆续出台。2017年11月~2018年4月,各监管及职能机构下发了一系列关于金融市场的文件,如《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关于规范债券市场参与者债券交易业务的通知》《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有关委托贷款、银信合作、“现金贷”等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其中影响面大且受市场持续关注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在2018年4月27日正式由中央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联合发布。该文的发布,旨在让资产管理业务回归资产管理本源,将打破一直以来的跨市场监管套利行为,规范表外融资行为。其主要在打破刚性兑付、严格期限匹配、限制多层嵌套等方面给予明确规范,该文的发布对存量表外融资以及金融机构未来展业带来巨大影响。另外,财政部3月30日下发《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严格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除购买地方政府债券外,不得直接或通过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等间接渠道,为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提供任何形式的融资;不得提供债务性资金作为地方建设项目、政府投资基金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资本金;不得要求地方政府违法违规提供担保或承担偿债责任;不得违规新增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该文的发布,从资金端规范了金融机构盲目对地方政府融资的迷恋投放,防止地方债务堆积和金融机构的风险集中度过高,可以预见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

3.相关机构配套改革。近一年来,关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相关配套机构改革也在同步进行,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宣布,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旨在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未来的工作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资产管理行业、金融控股公司(董方冉,2017)。在2018年3月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出,整合中国保监会的职责,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把中国保监会审慎监管基本制度的职责划入中央银行,不再保留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银保监的合并成立,主要是为了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解决目前存在的监管职责不清晰、监管空白和交叉监管等问题,进一步优化监管资源配置,强化综合监管,统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逐步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李丹,2018)。其主要的职责为: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保险业和银行业,维护其稳定与合法运行,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二、新时期票据业务转型发展思考

票据从源头上看是由企业签发,一边连接着实体经济,另一边又通过货币市场连接着亿万资金,故而票据业务兼传统与创新于一身。在这波金融严监管环境下,票据业务、票据市场面临压力,还是因其具有支持实体基础属性而能更好地发展?商业银行作为票据市场的主角,又该如何契合各种环境变化转型发展?方向在哪?本文在这里进行逐一探讨。

(一)新时期票据业务发展环境面临重大变化

与我国经济整体发展一样,自2000以来,票据市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商业银行和票据经纪公司创新非常活跃,在源头上支撑了实体企业融资。作为票据市场的分水岭,2016年以来,票据业务发展环境面临重大变化,除了上述监管环境出现重大变化外,还有电票大发展、票交所成立、票据相关税制改革等,这些都将奠定票据业务转型发展的压力和动力。

1.电票大发展取代纸票黄金时代。票据起始于纸票,至2016年纸票仍在各领域被使用,在此之前的近10年可以视作纸票发展的黄金时代。近年来,电子商业汇票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始终保持快速增长,尤其是在2016年9月7日中央银行《关于规范和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通知》发布后,电子商业汇票无论是承兑金额还是交易额都大幅增长。根据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整理数据,近5年来,电子商业汇票承兑金额逐年攀升,由2013年的1.6万亿元,涨至2017年的13.0万亿元;电票贴现金额与转贴金额呈爆发式增长,2016年电票转贴金额是2012年的45倍,2016年电票贴现金额是2012年的14倍,电票时代已全面到来。

2.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成立打破既定市场模式。2016年12月8日,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式开业运营,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正式建立,标志着全国统一、信息透明、以电子化方式进行业务处理的现代票据市场框架初步建立。作为票据市场基础设施,票交所是人民银行指定的提供票据交易、登记托管、清算结算和信息服务的机构,同时承担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再贴现操作等政策职能。根据票据市场发展需要,票交所制定了规范化的业务模式,并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开展了不少创新(宋汉光,2017)。票交所的成立打破了原有票据OTC市场交易模式,对未来票据交易带来无限想象:一是电子化交易取代纸质票据线下流转;二是线上统一交易模式取代线下分散交易模式;三是票据交易主体由单一性转为多元化;四是交易信息分散化转为集中透明化。尤其是其清算逻辑、参与主体系统直连的变化,将给商业银行票据同业授信管理、票据业务经营和票据中介业务开展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3.票据相关税制改革带来影响。2017年7月11日,财政部发布《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建筑服务等营改增试点政策的通知》,自2018年1月1日起,金融机构开展贴现、转贴现业务,以其实际持有票据期间取得的利息收入作为贷款服务销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这统一了直贴和转贴作为贷款服务的征税原则,即均以提供贷款服务取得的全部利息及利息性质的收入为销售额。这一调整把原来直贴行全额承担的增值税,按照持有期分摊到了转贴行。对于直贴行而言,此前需以贴现收入全额缴纳增值税,而此次调整为按持有期,将大幅减少直贴行的应交增值税,从而可以合理反映税负情况,进一步促进票据交易。

(二)新时期票据业务转型发展的必要

在我国经济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票据业务的转型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基本特征是抓经济工作必须把握的大前提、大逻辑。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映射到金融,包括具体票据业务上,主要是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票据在源头上是解决实体企业融资或支付需求问题,企业进入门槛低,且目前我国用票基础环境已相当成熟,故而大力发展票据业务符合我国经济向高质量转变的基本要求,但现阶段发展票据业务需把其放到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背景下审视。电票大发展和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成立使得票据在流转上更加方便和高效,原有纸票的一些弊端已得到解决,其服务实体经济更高效,以前商业银行简单粗暴的票据经营模式必将终结,票据中介野蛮生长也将一去不复返,故而原有基于纸票的经营模式必须摒弃,且应该拥抱电票和票交所时代的思维方式。在当前去杠杆及去影子银行的严监管形势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面临重新定位和调整,同业业务将有一定幅度的压缩,此时票据业务或将被重新重视,进而成为原同业业务的短期替补,是解决商业银行内部业务结构调整的选择。

(三)票据业务转型发展的方向思考

作为目前票据市场的主要交易参与主体,商业银行如何在现行环境大变化的情况下实现转型,传统票据中介又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票据经营应回归服务实体,更多创新应结合供应链金融。当前各项金融严监管都指向金融回归服务实体主题,票据业务经营转型应围绕该主题,在源头上为实体企业创新出更多的产品组合和模式,而不能只专注后端的交易创新。2017年10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国家层面提出要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和应用,其中特别提出“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和“鼓励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以及“鼓励供应链核心企业、金融机构与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设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对接,发展线上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模式”。票据作为贸易项下的支付、信用工具,在电票大发展的背景下,注定大有作为。因此,无论是企业、商业银行,还是金融公司,都应把票据业务经营转型方向重点放在供应链金融上。

2.商业银行应向票据全产品链经营转型,打造一体化专业经营。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经营基本上是割裂的,承兑和质押一般由商业银行的公司部门或授信审批部门负责,贴现业务一般由公司部门或专门的票据部门集中办理,转贴现、回购、再贴现业务多集中在分行级专门的票据部门,票据投资业务多由在分行级以上金融同业部门或专门的票据部门办理,故而面向客户产品整合显得异常艰难,长此以往将不利于维护客户。另一方面,在票交所时代,市场交易的充分性,使得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必须前移,故而有必要统筹全产品链经营。一是不仅在横向上经营银票,还要统筹推动商票、财票全面经营。商票和财票的发展前景广阔,是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金融工具,是电票大发展和票交所间接驱动所致。电票的防伪与法律确权、票交所的清算逻辑变化等,也是商业银行向轻资产业务转变的要求。二是不仅在纵向上直贴、转贴并重,还要统筹承兑、贴现前质押、票据资产投资等业务。随着票交所把电票纳入交易平台,票据二级市场变得更加高效,各交易主体手中的资源和交易能力更加重要,其中:对资金大行而言,没有票源将变得被动;对资金优势不明显的中小银行而言,有直贴票源但不能很好地在二级市场中交易也是徒劳的。因此,要在未来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需要直贴和转帖并重。有条件的商业银行甚至可以统筹承兑、质押等业务,完全一体化服务客户,专营机构、票据子公司和票据子银行将成为商业银行选择的可能。

3.商业银行应主动提升直贴业务的体验感,提升转贴交易的投研能力。电票的发展是必然趋势,电票的贴现“去合同”和快捷性,使得各家银行做票据直贴已无制度性和专业性差异,票源的竞争更加激烈和紧张,必须主动提升企业客户的直贴体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多家大型股份制银行在网银已实现客户自助贴现通道。随着票交所全面业务的到来,总行级交易能力是未来银行盈利重点,转贴现将考验团队对市场的研究和精准判断能力以及票据资产的配置能力。以前票据交易赚取信息价差是很多商业银行票据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票据电子化、平台统一化、交易集中化、信息透明化,票据业务利润的重要方向是精准的票据资产配置及票据交易时点判断所带来的投资收益,故总行级交易能力是影响票据利润的重要因素,而这个又是由总行转贴现交易团队对市场的研判能力决定的。因此,可以预见,如若没有很好的投研团队,未来将有一大批中小金融机构将止步于贴现业务。

4.票据中介应向信息咨询、规范经纪和平台化转型发展。一是运用新技术,打造票据经纪平台。2018年年初,为推动票据市场健康发展,发挥票据经纪活跃市场的积极作用,规范金融机构和票据经纪公司的合作,促进票据经纪公司阳光化运作,中央银行在某地区就相关问题进行摸底调查,并有试点发展之含义,因此乐观来说,现行票据中介应提前主动向正规票据经纪平台发展。二是做深做透实体企业客户的信息咨询类服务。应为企业提供非票据类经纪服务,如债券发行与承销、提供投资与融资咨询、企业财税筹划咨询,以及为企业提供票据管理软件、金融财务管家、CRM客户运营管理系统等。三是加大票据投研判断能力。增加对票据研究领域的投入或与研究机构合作,加大票据产品投研力度,为企业和银行机构提供票据经营管理方案及票据运营策略。

5.票据经营合规风险将变得更加重要,加强信用风险的过程控制。在金融严监管背景下,违规成本变得异常高,不但面临行政和经济上的处罚,还可能带来声誉上的影响。市场经过多年粗放式发展,各种真伪创新混杂,也有些完全是规避监管、削弱监管,但其带来的收益远大于监管成本,因此合规经营意识一度未被引起重视。正如前文所述,金融严监管已被纳入国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高度,并被视作整治各种金融乱象的重要手段,故而严监管没有退路,金融机构合规经营票据变得更加重要。另一方面,随着金融严监管的持续深入,影子银行、政府融资平台,企业套利领域和行为等面临重组消化,这一过程中有可能面临资金配置重构、商业银行断贷等,预期将会产生阶段性、结构性的信用风险事件,票据经营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应做好信用风险的过程控制,防止造成重大损失。

总之,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不出现重大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必要条件,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是充分条件,在这一背景下有必要推动金融严监管。在这一新环境下,结合近年电票大发展、上海票据交易所的稳步推进,票据经营机构应充分认清形势,积极主动朝正确方向实现转型发展。

猜你喜欢
票据监管金融
数字监管 既能“看病”也能“开方”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2016年11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6年10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6年9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5年8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