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技术资源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8-12-06 07:40袁细毛
速读·中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素材技术运用

袁细毛

摘 要:伴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方式改革进程中的不断深入,信息化之于教学创新、教学效果等诸多反思,也显得应时而生。本文主要结合教学课堂,立足教学案例,从教育科学的角度出发,谈谈信息技术资源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技术;资源;运用;素材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學习活动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再创造过程,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再创造。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提供学习资源,是为了引导学生更有效进行数学思考并有利于开展学习活动。

一、巧用学习资源,提供思考支点

学生在探究与推理过程中,出现了操作困境和思维困惑,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学习资源,为学习提供一个数学思考的支点,将有利于学生完成探究和推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材上给出的是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的,如果只用一个三角形,学生有能力推导吗?我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手中的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任意三角形转换成已学图形,再观察、比较、分析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剪拼成图形的边长的联系,最后再交流面积推导过程。学生把手中的等腰三角形对折,然后从中间剪开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发现剪拼成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长(或底)是三角形的底的一半,宽(或高)是三角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长方形的面积(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的面积,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学生沿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对折下来,然后剪开,把它补在一边,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三角形的底,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也能推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但是用任意三角形剪拼时,出现了操作困境,这时我及时播放音画:捏着任意三角形的一角,沿着这一角两边中点的连线向对边对折,然后把另两角分别折至刚才一角的顶点并与底边完全重合处,便成了一个长方形。音画演示折法,生动形象,学生很容易理解到:长方形的底是三角形底的一半,宽是三角形高的一半,再乘2,也可以推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学习资源的及时呈现,解除了学生的操作困境,同时为学生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打开了一条通道。

二、巧用学习资源,挖掘思考价值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数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充分挖掘学习资源中的思想内涵,将有利于学生思考数学学习的价值,并积极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教学“圆的周长”,穿插介绍在研究圆周率方面作出贡献的刘徽和最终精确得出圆周率为π的祖冲之的事迹,使学生受到数学家锲而不舍研究精神的熏陶。教学“找规律”,课中引入高斯算法为101个点连成的线段数展示了更快捷的算法,给多个点连成的线段数的算法提供了参考;课尾播放音画:花瓣中的斐波纳契数列、雪花的形状、珊瑚虫的环纹规律以及蜜蜂蜂房的角度规律,把数学规律的研究延伸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发现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探究空间,充分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巧用学习资源,激励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新课标的灵魂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念书不应是学习的目的,而应是创造出新知识、新体系的一个手段。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教育要着力培养的最可贵的思维品质。数学课堂,应巧用学习资源,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在教学“圆的面积”中,通过学具操作和动态演示,学生经历了圆由曲趋向于直的过程,认识到圆平分成16份,每份可以看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因此我激励学生把圆的16等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看能不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将圆的16等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探索、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多种方法,是学生思维深刻性和创造性的体现。

运用远程教学资源学习“圆柱体体积的计算”中,通过把圆柱转换成长方体,学生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为v=sh后,设计了一个既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锻炼学生发挥独创思维的练习。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学生研究的成果非常独到。

四、巧选信息素材,把握信息维度

不容质疑,运用信息技术,引领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有助于寻找冲突归因,有助于形成创新思维。但切不可把学生的大脑当成进行数学思考的容器,这种不加选择、不给学生留思考空间的数学思考,没有实质性的思考效果。数学课堂,应巧选信息素材,把握信息运用的三个维度,凸显数学思考主旨。

1.把握广度。新课标提倡跳出教材用教材,但也不否认走进教材吃透教材的作用。因此,数学电教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要注意把握信息的广度。创设的问题情境再有思考价值,也不能超出教材的知识极限和学生的认知极限。

2.把握深度。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还要把握信息素材的深度。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拓展中,所设置的练习和情境要顺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在选择信息素材时,教师要尽可能选用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数学素材、学习资源。

3.把握密度。数学思考的最终归宿是激发创新思维。这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如果信息素材对学生的刺激过频、过密,就会让学生的数学思考杂乱无序,根本谈不上思维的创新。一般来说,师生都感觉轻松愉悦,有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应视为信息量适中;反之,师生感觉焦虑疲倦,无任何体验和感悟的数学课堂,应视为信息量过密或过频。

参考文献

[1]张艾琴.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激励性语言的运用[J].成功(教育),2009(05).

[2]张华琴.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下),2013(09).

猜你喜欢
素材技术运用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