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子贡是孔子的一名重要弟子,其在言语方面有着十分杰出的才能。子贡不仅言辞犀利、好言敢言,而且有从事外交方面的志向。孔子重视子贡好“言”的特点,根据其志向特点进行了诸多相关教导。文章主要介绍子贡好“言”的表现及孔子对子贡的教导。
关键词:子贡;言语;孔子教导
子贡,名端木赐,卫国人,孔子的“受业身通”弟子之一。子贡在孔门十哲中列“言语”科,可见他在言语修辞、说话方式上有独特的技巧。子贡利口巧辞、长于辩论,而孔子确能因材施教,针对子贡的好“言”的特点进行了诸多相关教导。
一、子贡好“言”
子贡能言善辩,可以体现在日常与老师的对话中。据《论语·学而》载,子贡曾经用《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句来表达接受孔子教导后的感受。孔子认为子贡的回答十分贴切,欣喜地表示“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贡成为除子夏外唯一一个被孔子称赞为可与其言《诗》之人。《诗经》在孔子所处的年代是外交语言训练的主要教本。《论语·季氏》篇中记载孔子曾在教子时说:“不学《诗》,无以言”,由此可见《诗经》在当时言语训练上的重要地位,只有学好《诗经》才能言辞规范雅致,才能在外交礼宾场合不违礼法。孔子不仅要求弟子们熟知《诗经》中诗句的本义,而且要求弟子活学活用,能够运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在外交礼宾的场合灵活使用《诗经》的诗句。子贡对《诗经》中诗句的灵活运用,信手拈来而达已意,足以表现子贡在《诗经》上的深厚造诣,无愧孔子对其言语的夸赞。
子贡好“言”还体现在子贡的志向上。据《韩诗外传》载,孔子于戎山之上询问子贡的志向,子贡答曰:“得素衣缟冠,使于两国之间,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糧,使两国相亲如兄弟。”孔子曰:“辩士哉!”子贡的志向便是担任外交官出使国外,希望不费一兵一卒仅仅依靠自己言语的力量纵横捭阖,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
二、孔子之教
孔子深知有信用的语言才有力度,做人须言而有信,人无信而不可立。针对子贡好“言”的特点,孔子教导其要言必信。《论语·为政》载: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认为“行”是“言”的基础,君子要敏于事而慎于言,说话前要有实际的行动,不能夸夸其谈,使言语毫无信服力。子贡好言且能言,孔子的教导使子贡知晓要能言更能行的道理,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言语方为真君子,否则只是夸夸其谈的小人。另《论语·颜渊》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针对子贡讨教的为政之道,孔子认为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民信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只有言而有信,取得人民的信任,才是为政之要。
子贡言语犀利,在日常与友人交往时难免会利用自己的言语优势令友人下不来台,面对友人的错误过失大加指摘,得理不饶人。《论语·里仁》篇载: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朋友是人伦关系中的重要一伦,与朋友相处时要做到“信”,对待朋友的错误时要开诚布公坦言相告,利用恰当的语言指出朋友的错误并尽心尽力帮助朋友改正错误。但孔子针对子贡好“言”的特点,告诫子贡在对待朋友的错误时要有开阔的胸襟和理性的判断,在朋友听不进逆耳忠言时,不要一味强求,咄咄相逼,否则会自讨没趣,大伤友情。
《论语·宪问》载: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的言语出众,难免爱说话评论他人,这本不是什么大事,但孔子却对“子贡方人”的行为严厉批评,这并非孔子小题大做,而是体现了孔子对子贡的殷切期望与爱护。众所周知,子贡长于言语,但在德行上并非最完美的弟子,孔子希望子贡不要把言语的长处用在议论批评他人是非上,而应当加强自我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进一步提升自我修养,把言语优势用到正途上。孔子能够对症下药,针对子贡的缺点因材施教,让子贡更好利用自身言语的优点。
语言,尤其是子贡的无双辩才,有莫大的作用,但孔子同时也注意教导子贡不可盲目迷信语言的力量。人言的力量亦有穷尽的时候,有时要学会不言,体会天地不言的伟力,把好言与不言结合起来。《论语·阳货》载: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通过半开玩笑似的话语告诉子贡他不想说话,进而引出了“天何言哉”的大道理。天地不言,但四季照常运行,万物照样生长,自有其不言的伟力与道理。孔子教导的“天何言哉”与老子所谓“行不言之教”、“悠兮其贵言”有相似之处,都是要告诉我们不言的作用。孔子能够针对好“言”的子贡教导其不言的大智慧,其渊深学识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作者简介:杨宁(1992.11- ),男,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中国哲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