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琳 荣华萍
摘 要:溯源“研学旅行”,可追及春秋战国的“游学”;随着社会对培养人全面发展的素养需求,“游学”的内容、形式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创新,逐渐升级为“研学”。一字的改变,体现了国家对研学旅行课程的定位。基于此,威海市锦华小学立足自主立人的办学理念和学情现状,从目标规划、内容设计、过程实施、多维评价四方面阐述了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校本化实施
作者简介:崔晓琳,山东省威海市锦华小学教师;荣华萍,山东省威海市锦华小学教师。(山东 威海 264200)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5-0036-03
2017年,从国家到省市区各级教育部门,先后印发了中小学关于研学旅行的系列政策和意见。在意见的指导下,威海市锦华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对以往由各班级、家委会主导的“碎片化”“随意化”的社会实践及游学活动进行梳理、整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将“活动”升级为“课程”,进行研学旅行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实施。
一、课程缘起——理念定位及开发背景
1. 基于学生素养发展的理念定位。溯源“研学旅行”,可追及春秋战国的“游学”;随着社会对培养人全面发展的素养需求,“游学”的内容、形式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创新,逐渐升级为“研学”。从“游”到“研”,一字的改变,体现了国家以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为目标导向,对研学旅行课程的理念定位。基于此,立足我校自主立人的特色办学理念,提炼出“乐体验,勤探究,有担当”的研学课程育人目标。
2. 基于学校学情现状的课程界定。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学校应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的研学旅行课程。目前,我校约有70%的生源来自外地,他们对现在居住地的周边环境和民俗人文普遍缺乏了解,有必要使学生通过系统的研学逐渐融入并了解本土文化,适应成长环境,增强其对第二“家乡”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基于此,把国家级森林公园——“里口山”定为我校的研学基地。它距离学校约3公里,以“山青、水秀、果美”闻名,素有“威海氧吧”的美誉。作为威海的“世外桃源”,它充分整合生态、健康、文化、休闲四大元素,为研学提供了丰厚的课程资源。
二、课程开发——目标规划及内容设计
为了保障课程开发科学系统,选拔各科骨干教师,组建课程研究小组。基于学情分析和对课程价值的预设,研读国家课程和地方教材,理解研学旅行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进行课程开发。
1. 目标规划。研学旅行课程构建,必须明确:“旅行”只是手段,“研学”才是目的。为了让学生研有所思、行有所获,学校依托“乐体验,勤探究,有担当”的课程育人总目标进行规划:
(1)具体行动目标。
乐体验——走进大美里口山,经历丰富而又独特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爱上研学;
勤探究——养成边研边学的习惯,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经历问题研究的全过程,获得研究活动的体验和经验,自主合作、勤于探究的能力不断生成;
有担当——在亲近家乡自然与文化中,提升热爱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树立“我是家乡小主人”的社会责任感。
(2)年段研学目标。结合三至五年级学生的年段特点、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整合三维目标,分年段制订研学目标。从目标的表述中,不仅对总目标进行了诠释,更体现了從中年段到高年段学生发展目标的螺旋上升。
2. 内容设计。通过“定制+配套”的资源开发,保障课程开设有本可依、有章可循。
(1)版图定制:立足课程的总目标和年段目标定位,开展年级调研,组织学生问卷、座谈,对学生的研学需求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教师、学生代表组团,走进里口山,与基地管委会联系,考察景点,约访居民,将学生喜欢、有研究价值的资源纳入研学课程的内容设计中,定制“大美里口山,快乐体验行”的研学课程版图,构建内容体系。将版图中的模块与多学科融合,进行课程内容的细化、分解,开发《大美里口山,快乐体验行》学本教材。(见图1、图2)
(2)两册配套:围绕课程的育人目标,以学本教材为依托,配以开发教师“教”的指导手册和学生“学”的学习手册,以课程设计的角度,从教与学两个层面,保障研学课程开发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三、课程管理——过程实施与多维评价
1. 过程实施。
(1)课时安排。根据研学旅行的组织特点,设立“年级主题研学旅行周”,一个项目研学主题为两周,第一周以研学导航为主,做足研学准备。第二周开展研学体验与研后活动,共计10课时。课时可随机调整,保障每次研学旅行的实效性。
(2)实施策略。根据课程目标及课程特点,采用“项目制学习”的模式,即对应“研前”——“研中”——“研后”三个阶段,采取“前置性学习——探究性体验——拓展性成果”的操作模式,让学生爱上研学,研有所获。具体操作策略如下。
研前阶段:前置性学习,“我的研学我做主”。为了激发学生对研学的兴趣,学校在项目选择上采取“套餐+自选”的方式,让学生乐于体验。
项目“套餐”是根据年级研学版块,实地考察,借助不同的研学辅助基地,拟定不同的项目套餐。比如:四年级“自然生态”研学版块,通过考察,拟农家乐、山美、水净这三个项目套餐,学生可以走进“阳光纳里”,以“野菜”为重点,了解里口山自然野味的选材与制作;可以走进里口山的山林、石厂,了解岩石种类,认识岩石对保护生态植被的作用;还可以参观里口山的水库、水厂以及洗衣房,认识保护水源的重要性。
混班“自选”是在研学项目选择时,打破原有班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可以根据研究兴趣和项目主题的类同性,自由组团,小组合作,使得研学项目的开展更具科学性。
为保障前置性学习效果,在教师层面,通过导制定制和指导私制,使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和技术储备。
研中阶段:探究性体验,“带着问题去探究”。研学旅行是发现之旅,它的灵魂是实践育人,想要取得预期的收获,关键是要有一颗探究的心。研学中,孩子们行走于山水间,吟诵诗词、描绘风景,在情景交融中领略自然生态之美;他们奔走于村落间,参观长廊、了解村史,在探寻访问中发现民俗文化之美;他们畅游于田野间,认识植物、探索奥秘,在观察记录中感受农业科技之美。多学科融合的研学,让孩子们乐在其中,成为探究学习的小主人。
为保障研中的学习质量,学校会在前期与基地辅导员对接教学内容,深度沟通研讨,完善教学设计。
研后阶段:成果性拓展,“建设家乡小主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建设家乡的小主人意识和责任担当,老师们根据不同的研学体验,在研学后,以“建设里口山”为主题,上好总结课、拓展课、展示课。例如,在展示课上,教师更加关注的是用研学成果诠释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将研学的成果内化、外显,让更多的人能以“小主人”的身份参与到建设里口山的行动中,激发学生的责任担任,让研学真正落地。在这样的理念下,有的学生创编的《I故事,I家乡》的中英文研学绘本,用自己的视角,讲述自己研学路上的所见所闻,介绍里口山的一情一景,成为家乡的代言人;有的学生撰写了《我的家乡会更美》研学建议书,从绿色、节约、经济、人文等多角度,提出家乡发展的建议,并由学校择优推荐给里口山管委会;还有的学生创想绘制了《未来里口山》主题画册,立足家乡的历史变迁,畅想未来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励更多学生抱有建设家乡的美好夙愿。
2. 多维评价。学生层面:实行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全程评价依托《“我是小主人”研学手册》,从行前、行中、行后三个环节,对学生的自主成长体验进行過程评价。全面评价则借助《“我是小主人”研学旅行学分存折》,不仅关注研中学生在文明礼仪、合作参与、主动探究三方面的表现,更关注他们在研学后对建设家乡的志愿服务,通过自评、小组评、导师评所获得的不同星级,评选“研学小达人”“研学小明星”和“研学小主人”。
课程层面:通过家长、学生以及基地的研学反馈问卷,进行研学的“民意调查”,评选最受欢迎的研学路线、最有研究价值的研学路线;对需要改进的研学路线提出合理化建议,为课程建设的后续发展提供参考。
“大美里口山,快乐体验行”的研学课程是我校课程建设的一个缩影,很好地诠释了我校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一事一物,一情一景皆教育,研学路上,更多看到的是孩子们文明的素养、主动的发现、探究的身影以及我是小主人的担当,师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围绕里口山自主设计的小发明《家用自动断水器》、网页《小绿豆芽旅行记》《岩石之旅》等成果获省级一等奖;多篇研学征文、摄影等成果在省市区等媒体进行报道,本课程获区优秀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 周璇,何善亮.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一种新的课程形态[J].教育参考,2017,(6).
责任编辑 罗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