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莉 张乘风 Hou Xiaoli & Zhang Chengfeng
(1.2.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天井”一词,出自典籍,原指地形的四周高起而中间低凹。《孙子兵法》中提到,“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必巫去之,勿近也”。天井作为一种具体的建筑空间形态,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民居中(图1)。
徽派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是一个典型的建筑流派,同时也是徽文化的重要构成。聚族而居和注重内部采光,是徽派建筑的两个特点。
一个地域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当地的历史人文是分不开的,徽派建筑的形成,离不开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人文思想。随着中原士族的入迁,文化逐渐交融,住房结构也由之前的“干栏式”结构,在与中原的“四合院”形式的结合中,逐渐发生着转变。封闭而又通风的“天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
徽州居民用高高的围墙将房屋围起,远远看上去好像是一座座的城堡,整栋房屋只有为数不多的小窗,并且向里打开,这样天井就成为房屋的通风采光的主要渠道。通常,这种房子都是大家族居住,房子随着子孙的繁衍套建,形成了“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了徽派建筑文化的发展,也正是聚族而居的民风,促使天井这一空间结构不断发展。
天井,即是指房屋与房屋或者房屋与墙形成的围合空间[1]。就徽派天井而言,也就对应四种样式[2]:四面都是由住宅围成的长方形天井;一面厅堂,两侧为厢房、另一面为高墙的长方形天井;一面厅堂和三面高墙围城的庭院式长方形天井;一面厅堂与两面高墙围成的三角形天井。
在徽州,人口较多,“土地宝贵,因此民居主体建筑一般都是三开间两层楼”[3]。天井院也就比较狭小,虽然面积不大,但依然承担着诸多功能。
天井沟通各个空间,不仅解决了通风采光的基本需求,还发挥着排泄雨水和组织空间秩序等作用。
每个房间的采光都源于天井,房间的窗户都是开向天井。强烈的阳光照射在天井进入建筑内部,再经过反射投入室内,就变得柔和。建筑外部的墙只有少数的小窗,基本不打开,室内外的空气被高墙阻隔,温度产生差异,与此同时在风力的作用下,天井与房间之间空气流速加快,室内外的空气进行流通,实现了室内的通风。
在建造时,各个房屋的坡度都是倾向于天井,下雨时雨水就会自屋檐而下,经由天井,流入排水系统,解决了房屋排水问题。有时候天井底部会铺设青石,以及院落周围的排水沟,都是出于排水的考虑[4]。
天井位于建筑的核心位置,通往各个房间[5],所以说是各个空间之间的纽带,可以很好的组织空间秩序。同时,会根据房屋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更好地协调内部空间。
其次,天井还有着保护住宅安全等其它功能。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天井空间也同样承载着徽州人民的文化思想[6-9]。商贾之称雄者,江南首推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徽商的壮大促使徽商的思想不断的融入到徽州建筑之中,聚财、敛财思想也融入到天井之中。
天井解决了采光和排水问题,天晴时阳光从天井照入,下雨时雨水汇聚于天井,徽商将此现象称为“洒金”、“流银”,这与徽商对钱财的追求与信奉是一致的。大部分二层楼都有较长的出挑,檐下设水槽,防雨的同时实现排水,四面房间的雨水都流向天井,在风水学上也就形成了“四水归堂”的现象,即“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也正是徽商所信奉的经商思想。
从表面上看,高墙将住宅与周围环境隔开,似乎将人与自然斩断,而实际上天井却是天、地、自然和建筑中人的中介。首先,人们日常的采光等都依靠天井,再者,建筑内天井自然形成的活动空间,满足人们基本活动,激发人们去感受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诉求。
天井空间,是徽派建筑的一个鲜明特色,兼具诸多功能,在现代设计中,并没有被忽视,对天井空间的应用通常是继承与创新并存,并且主要体现在一些公共建筑中。
图1 徽州民居平面示意图
图2 婚俗馆内天井图
图3 绩溪博物馆天井
图4 大墅酒店天井图
图5 婚俗馆入口处天井
图6 常春四合院内图
图7 苏州博物馆内图
天井空间随着对徽派建筑的保护而得以保留。现代设计在对徽派建筑的改造上,虽然会对建筑的内部结构、装饰等加以改变,但是在天井这一空间结构上,往往采取保留的态度,继续发挥它的基本功能。
乌镇的婚俗馆改造之前就有很多天井,在改造时,仅对内部进行传统与现代的嫁接,而保留天井这一特色空间(图2)。李兴钢设计的绩溪博物馆(图3)也是对天井空间的直接沿用,在设计时预先把每棵树的位置留出来,自然形成许多的庭院、天井,解决博物馆的通风采光问题。传统的天井空间在现代建筑中依旧发挥着原始的功能。
3.2.1 隐藏功能的探索
在现代设计中,天井所涵盖的隐藏功能也被不断地探索。在天井这样一个围合的空间,对它的造景等隐藏功能的探索,是对天井空间进行现代演绎的一个首要阶段。
很多设计酒店都很好地体现了这方面的探索,比如乌镇大墅艺术设计酒店。设计师将天井空间引入,并深入挖掘功能,在天井底部种上绿植,辟出一小块池塘,再放上两三座位,就营造出一处舒适的休息与观赏空间(图4)。而天井之中的楼梯通往各个房间,又实现了对天井空间的充分利用。
3.2.2 功能与新技术材料的结合
在徽派建筑中,天井所发挥的采光、通风、排水等诸多功能,在现代设计中同样具有重要性,现代设计中对天井功能性的考虑,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像前文所说的直接沿用,直接继承天井的功能,适当作设计延伸;二是在某一些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中,将天井的功能与新技术材料结合,赋予天井这一空间结构新的诠释。
在一些大型酒店或其它公共建筑的设计中,会给天井空间加上玻璃覆盖(如乌镇婚俗馆入口处天井)(图5),在保证天井采光功能的同时,将防雨功能作进一步深化,且有防尘功能,具有极佳的实用性。在工业化的今天,天井这一空间结构仍然存在,与现代化的设施结合,呈现出新的面貌。
北京香山饭店常春四合院的设计,同样是将天井与新技术结合的实例(图6)。贝聿铭就是用现代空间的处理手法,在设计时融入假山、绿植和现代化的符号,强化天井的空间层次和明暗对比。四合院围合成一个天井空间,却是比传统的天井空间尺度要大,上方是现代化的玻璃顶面,在发挥采光、防雨、防尘功能的同时,视觉上给人的冲击也更加强烈。
3.2.3 空间层次的延伸
徽派建筑中,天井自然形成一个活动空间,若将下层厅堂与天井空间连接,就会得到更大的活动空间,这一点与共享空间有相通之处。不仅如此,天井空间在将不同的空间贯通的同时,在空间秩序的营造上也发挥着作用。
现代设计将这一点挖掘并放大,用它连接和过渡空间,以求形成更有层次的空间秩序,这一点可参照美秀美术馆。贝聿铭将传统的天井放大,使其成为连接前后空间的公共空间,使得住宅“变得外向”。安徽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同样是如此,透明空间与建筑实体交织,表现出空间由内部向外部延伸的立体效果[10]。
受材料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徽州民居的格局受到一定制约,天井的尺度也就有了限制。《理气图说》中说“大则泄气,小则郁气,大小以屋势相应为准。井形要不方不长,如单棹子样”,徽派建筑中天井的长边一般与厅堂同宽,长宽比一般为2:1或3:1,而天井的檐高与进深方向短边宽度的比一般是在大于1小于2的范围内。
现代建筑中,天井的尺度和形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适应现代建筑的规格尺度,以及满足不同的视觉效果,由最初的矩形、方形演变成圆形,异形等,在空间尺度上也大大增加[11]。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图7),结合江南的建筑特色,将传统天井空间设计为八角形,空间中何形体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极强。
随着人们越来越忙碌的工作状态,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回归自然,是现代人的共同期望[12],这就需要设计师在设计时注重加强两者的联系。
如前文所述,传统天井空间是整个建筑与外界的中介,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外部的变化,而经过现代化的演绎后,对天井造景等功能的挖掘,更加强化了天井的自然化色彩,花鸟虫鱼,一石一木,都是自然的象征,无疑是加强了人与自然的联系。
虽然说现代设计对徽派天井空间的应用有着诸多变化[13-14],但是这些都是用现代设计手法对传统建筑结构的一种新的诠释。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将中国传统建筑的优良设计思想传承下去,也正是今天的人们所苦苦追寻的。徽派天井空间结构所特有的集通风采光等功能于一身的特点,以及其中所传达的徽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有着很大的探索意义,需要人们的传承和发展,对徽派天井空间结构的现代化演绎,也需要人们的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