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姣曼 顾 全 Liu Jiaoman & Gu Quan
(1.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235;2.CK&G UK LTD(叙建筑工作室),上海 200235)
中国心融集团上海自贸区员工关爱互联网中心项目是建筑师顾全和Chung Kin Ng及其团队CK&G UK LTD,对上海金桥自贸区一处高层办公楼中的毛坯房所进行的实验性设计。周围工业园区的聚集,白领心理咨询的诉求和压力疏解的体验是导致关爱中心存在的客观因素,内在意义是化解现代都市快速工作和生活节奏与情感疏导缺失间相互作用的问题,此次设计过程中空间叙事结构的起因由此开始。
不局限于话语形式的叙事同时存在于其他非语言形式的艺术载体中,例如电影、戏剧和绘画等。建筑范畴的叙事在存在叙事文本结构的层面上可以看成加入空间因素的立体叙事文本,叙事结构秩序在空间叙事的表达打破了建筑完全的规则和对称,呈现的复杂多样性在对体验者的行为活动引导的同时产生更多的动态性。亚里士多德曾说:令人惊讶的顺序变化、渐进的谜底揭开、事件的均衡性与完整性以及悲剧类的感情都是情节的要素[1]。与叙事文本的发展相似,建筑空间叙事通过对行为事件和空间结构的编排呈现从规则到不规则、线性到非线性的走向,界面消融和结构重组导致建筑内部与外部、物质与人的界面越发模糊,空间结构组织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2]。此次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叙事表达策略不仅呈现了与体验密切关联的建筑空间和情节组织,也在空间结构设计中作为确定空间形态与建筑语言词汇的重要手段。
谈到建筑叙事空间,多见于和电影领域的研究。法国著名现代建筑理论家马勒g斯蒂文斯曾研究电影和建筑的结合,他在《电影与艺术、建筑》中提到“不可否认,电影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现代建筑不仅仅是电影的舞台,还在场面调度上显现其特征,建筑挣脱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建筑在表演”[3]。建筑师屈米也是这个方面研究的先驱,他在《曼哈顿手稿》中就通过电影的逐帧图像绘制了不少图解来反映其建筑叙事的理论。
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是他叙事理论实践很好的案例。在120m×120m的方格网中置入红色钢结构作为一种独立的“事件发生器”,通过对比冲突的建筑物来刺激着公园里的游人来催化事件的发生。同时又设计一条横越乌尔克运河的环形路以及两天主长廊,作为“电影式长廊”架空步道成为串联起红色构筑物的流线系统。最后再置入象征电影片段的十个主题花园以及形状不同的草坪以供游人活动(图1)。
在本次设计中,关怀使用者的情感诠释作为员工关爱中心构件事件情节的出发点,在操作层面进行个人私密需求与团队情感融合的平衡,员工自我身份认同和都市情感心理调适以及在时间轴线上实现特定空间的空间叠合有效策略。
在对叙事空间的应对处理上,建筑师置入白色网格架作为一种独立的“事件发生器”,隐射互联网形式意向的同时试图引导和规避空间叠合所引发的矛盾,刺激员工在使用空间时催化事件的发生。游戏娱乐空间与功能走廊空间,私密咨询空间与共享体验空间,集中宣讲空间与瑜伽操房空间等在同一空间维度上相对立的二元要素,可以通过“事件发生器”的牵引实现在同一空间上不同事件的有序解读。空间体积的固有边界属性同时也是空间自身的内在劣势,但却为由事件更改引发叙事空间的变化提供更多精彩的可能性(图2)。
图2 白色网格的“事件发生器”
图3 关爱中心平面图
图4 “剩余空间”的利用
图5 现代都市元素的隐喻
图6 白色片墙上的圆洞
图7 白色网格上的橘色体块
图8 入口空间
图9 多功能区
叙事空间在室内环境中以叙事为线索和策略,以体验为过程和目的,其中心理体验秩序是空间系统建构的核心。项目的空间边界是半个椭圆形,一般办公场所的常规功能划分会给开场的空间带来混乱的视线干扰和公私不明的尺度感受,所以建筑师设计的开端就从整体的角度开展对员工关爱中心的空间结构梳理(图3)。设计的空间事件片段由白色的“事件发生器”串联,从入口前台咖啡区开始到各个专属空间盒子,空间盒子因为功能的私密程度不同形成或开或收的不同态势,盒子之间因为扭动错位随之也形成随机的剩余空间接纳休闲游戏功能(图4),包裹空间的白色片墙、玻璃隔断等现代都市元素运用于心理咨询等相对封闭的空间体系中隐喻了对自贸区员工的城市接纳度的鼓励(图5)。白色片墙上的圆形窗洞具有中国园林框景的特点,隔墙似隔非隔,带来空间上的多层次展示(图6),正如屈米描述的建筑空间的“诱发事件”本质,圆形窗洞在二维平面上延伸出三维空间的介入性,而关爱中心中日常发生的行为活动才是真正的事件本身[4]。各部分空间的边界因为设计建构而变得不再分明,不同的行为模式如咨询、互动、休憩等因为空间的连续性而获得交流的可能。白色“事件发生器”上的橘黄色体块在纱帘般的网格背景上凸显,对关爱中心员工和体验者产生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刺激点。在此次设计中,维护构建消解了盒子空间界面的封闭性,同时在场所中引导了员工关爱中心使用者情感体验的连续性(图7)。
员工关爱中心既是支撑行为活动的环境整体,又是不同功能要素的有机组成[5],建筑师对内部单元空间秩序的建构建立在串联路径的表达。入口空间结合前台咖啡得到适当的放大,相对私密的咨询、体验空间通过隔断和墙体形成独立的空间盒子(图8)。多功能的活动区被解放出来,白色的网格体系作为吊顶和可变家具设计延伸至此,在视觉上连续的同时也形成新的刺激点(图9)。正如设计是从整合到革新的一系列过程[6],在整体秩序构建下不同功能空间得到空间革新的品质提升,设计的创造力基于空间物理合理性形成的丰富语态成为叙述者叙事的前提[7]。
建筑空间中的叙事表达与电影手法密切相关,事件的发生影响人对空间的感知,此时空间成为特殊的叙事者引导人们的感情。关爱中心在合理组织整体空间结构秩序基础上细腻的展开空间情节的每帧画面和情景设计。
入口空间兼前台咖啡区域因白色网格与墙体的偏转表现出适度的空间围合性,交通空间两侧的片墙走向暗示转折空间的尺度差异和开放属性。白色网格的图解形式形成视知觉上的朦胧感,内与外的界面消融使走道空间打破人体大脑意识中的思维定势(图10)。
交往情节的编排主要集中在咨询空间、专项体验空间和多功能区。作为关爱中心核心区域之一的咨询室,从仅能满足咨询的基本功能的房间,发展到灵活适用专项功能(按摩、氧吧等)的舒适操作间。开放式的“剩余”休憩娱乐空间遵循叙事结构的组织趋势,在区域中模糊人和物质的界面,更倾向于非预见性和自发性。多功能区对互动行为的发生具有引导作用,可变的陈设组合和动态设计给予使用者在不同情境下对同一空间利用方式的选择性,形成俱乐部式办公空间[8]。
如同菜肴因为佐料的置入出现奇特的味蕾叠加,或相近,或相反,所谓味道的“透明性”。再如演员的表演,多层次的复杂情绪叠加渐渐浮现极端矛盾的两种或多种张力的透明性,所谓表演的“透明性”。透明性如果按照凯皮斯的解释,本是平面媒体上作画时,两种形状的叠加之后的互不干扰,用到建筑时,大面玻璃代替砖墙出现立体派的叠加效果,同一视野,空间多层次物理并存。吉迪翁说,包豪斯校舍就是空间的解放,然而科罗林在《透明性》中把包豪斯这种情形叫做物理透明性,透明性也是物质(玻璃幕墙)的一种固有属性。另一种是现象透明性(这里的现象与现象学无关),霍斯利在《透明性》中引用柯布雪铁汉住宅平面,矩形平面中央存在东西向轴线,东西向为主导秩序,然而柱网结构中的片柱暗示的方向是南北向。因此,空间的秩序出现主观判断以东西秩序为主,实则也存在南北走向的复杂叠加,典型的空间现象化需要过程的透明性(图11)。
透明性所暗示的层面不局限于视觉感知,它是一种广泛的空间秩序复合式体验[9]。透明性在连续运动的空间中使人们获得视觉的穿透延伸,可以感知不同空间的位置。此时透明性非但不是完全明确的而分明是模棱两可的。员工关爱中心空间设计中不同的功能单元串联并行,并非简单的连接,而是通过白色“事件发生器”、圆洞隔断等策略形成空间层化现象。正是借助这些设计手段,空间情节被建构,被编排,被戏剧性地表达。在这里设计师有意识地提供给观者一系列特殊的视点,观者能感知到办公环境中的不同空间位置,被暗示,被指引(图12)。
图10 白色网格的指向性和扩张性
图11 物理透明性与现象透明性
图12 空间的层化现象
图13 空间的透明性解读
串联并行的单一空间通过门洞穿透组合成复合深空间,试想改变门洞的大小和位置,对于深空间的解读就变成了“透明性”的解读:即浅空间的背后可能还有一些浅空间,相互渗透又互不干涉。在设计中,员工关爱中心作为一个完整的空间,空间深度的明确表达不断被消解,从入口到不同功能用房的主要线路不断被白色网格和隔断划分引导,流线自身的路径被改变拆解,动态的连续空间随之侧向滑移,形成一连串的侧向基准[10]。整个空间设计通过“有形”空间和“无形”空间的组合[11-13],最终成为一场“确定”与“不确定”的空间辩论(图13)。
室内空间设计通过室内的环境品质获得对室内空间的参与与感受,它涉及人类的精神体验追求而不仅仅是材料色彩等物质需求,其利用体验者对室内环境的认知到达对环境意义和设计理念的精神超越,正如中国心融集团上海自贸区员工关爱互联网中心项目的设计注重办公环境涉及到的精神现象多于物质化的视觉呈现,从而建立起空间情节与人的本质关系,见证社交网络与物理空间的碰撞。在这一幕空间故事的戏剧情节里,设计师是叙述空间情节的导演,作为物质组成一员的使用者参与整个剧目的演出也感知了情节本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