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中的中印公路
——“史迪威公路”

2018-12-06 06:00张云辉
云南档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滇缅公路史迪威机工

■ 张云辉

中印公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合作修建的、自印度利多至中国昆明的国际军用战略公路。曾命名为“史迪威公路”,由印度利多(现译雷多)经缅甸的密支那至中国云南边境畹町的路段,称“利多公路”。中印公路全长1730公里。其中利多至畹町段长770公里。1944年中国军队在滇西和缅北大反攻胜利后修通的自印度东北部雷多终至中国云南昆明的公路,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被称为“抗日生命线”。它从印度东北部边境小镇雷多出发至缅甸密支那后分成南北两线,南线经缅甸八莫、南坎至中国畹町;北线经过缅甸甘拜地,通过中国猴桥口岸、经腾冲至龙陵,两线最终都与滇缅公路相接。“二战”后,虽然“史迪威公路”一些路段和桥梁损毁,但中缅印之间沿此路进行的民间贸易从未间断。

“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急需开辟一条新的国际通道,连接昆明,西至缅甸腊戍。从昆明至畹町,须赶修下关至畹町547.8公里公路,途经地形地质极为复杂的滇西横断山脉末支,穿越高黎贡山等6座大山,跨越怒江、澜沧江等5条深谷急流,穿越悬岩峭壁8处。时间紧、任务重、气候环境恶劣、施工条件极差,时为中国公路建设史上最艰巨的浩大工程。国民政府于1937年10月下令征调云南民工20万人“须最速完成”,总工程处设在保山,分设关漾、漾云、云保、保龙、龙潞、潞畹6个工程处。从1937年11月—1938年8月,12个县的各族人民自带口粮行李扎营千里,冒着瘴疠,劈山开路,凭着一腔报国热血以献出两三千人生命为代价,仅用8个月时间就抢修出了这条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称赞为“人间奇迹”的滇缅公路。罗斯福特派驻华大使詹森视察后说:“中国政府能于短期完成此艰巨工程,此种果敢精神与毅力,实在令人钦佩……第一缺乏机器,第二纯系人力开辟,全赖沿线人民的艰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有了车辆、修了公路,还奇缺司机和修车工人,于是向海外招募机工。以爱国侨领陈嘉庚为首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发出了祖国的召唤,立即从南洋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分批赶回了3200名华侨机工,开动了滇缅路上近三分之一的军车,与国内约6000名机工并肩作战。由于南侨机工的管理服务机构设在云南昆明,南侨机工档案在云南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分别保存在西南运输处、云南侨务处等五个机构的档案中,共计850卷档案,内容包括,南侨机工的招募、训练、物资运输、牺牲抚恤、复员、发放补助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部分档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接收,随后移交到云南省档案馆保存。《南侨机工档案》记载了南侨机工到中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从事危险的物资运输工作的真实历史。据不完全统计,有三分之一的机工为此牺牲生命,表现出可贵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该部分档案真实记录了南侨机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胜利提供后勤保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档案史料不完全统计,在1939年至1942年期间,仅在滇缅公路上就抢运了50多万吨军需物资和15000多辆汽车,还有无法统计的其他物资及用品。

函请省教育会派员参加中印公路通车庆祝活动由中国国民党云南省执行委员会

电饬龙云办理抽调滇缅铁路民工移修中印公路案

日军袭击珍珠港以后,加紧入侵东南亚。至1942年5月,已占领缅甸大部分地区和云南西部,切断了中国与同盟国之间最后的陆上交通线滇缅公路。同盟国运往中国的作战物资,只能经喜马拉雅山空运,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决定尽快修建中印公路,粉碎日军对中国陆路的战略封锁。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中印公路工程的重要性仅次于北非战局。1942年5月滇缅公路中断后,为了打破中国被封锁的局面,史迪威提出从印度雷多修筑公路至缅甸密支那,并接通滇缅公路,全长700英里;同时,架设一条从印度加尔各答至中国昆明的输油管道。这个计划最终获得了批准。

1942年4月28日,云南省紧急成立了“协修中印公路募工处”,出动总数为10万的滇西民工前往中印公路工地,加上已先期到达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就地招募的民工,这支筑路大军已达12万多人。同时印度方面也出动了7万多人赶修印度境内的道路。

到1945年1月“中印公路”胜利打通——从印度的雷多,经缅甸密支那,分南北两线连接到滇缅公路。1月24日,“中印公路”正式通车。据载:蒋介石在庆祝仪式上宣布:“我们打破了敌人对中国的包围。请允许我以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名字为这条公路命名,纪念他杰出的贡献,纪念他指挥下的盟军部队和中国军队在缅甸战役中以及修筑公路的过程中做出的卓越贡献”。

1945年1月24日,中印公路通车。据不完全统计,中印公路从动工到通车共牺牲3万多人(不含前方作战阵亡将士),因而中印公路是一条浸泡着鲜血的道路,抗日功不可没,中印公路通车半年,共运进汽车1万多辆,军用物资5万多吨,有力地支持了中、美、英盟军反攻缅甸的战役。1945年10月,全部军用物资运完。鉴于日本已宣布无条件投降,于是这条花两年时间在原始森林中修筑的公路仅用了半年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从此,中印公路被冷落在缅北的高山莽林之中。中印公路通车后,中印输油管也随之接通,石油源源输送至中国战场。油管从加尔各答起,经汀江、雷多、密支那、八莫、畹町至昆明,全长3000多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输油管。据统计,中印油管自1945年6月输油至11月停止输油,7个月共输入航空汽油、柴油等油料10万多吨。中印公路和中印输油管运作时间并不长,但对夺取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功不可没。

修建中的中印公路

通车后的中印公路

中印公路在中国境内为320国道,起点在云南昆明,分为1945年建的旧中印公路(即为史迪威公路)及1946年建的新中印公路(腾密公路),旧中印公路前段昆明到缅甸木姐跟滇缅公路共线,后而转往密支那往印度雷多,新中印公路为1946年完工,昆明至保山跟滇缅公路同线,而后由保山转往腾冲直线开往密支那再往印度雷多,又称腾密公路。

中印公路全长1730公里。其中利多至畹町段长770公里,路线经过印度东北部和缅甸北部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区,由美军工程兵部队配属中国国民党军队两个独立工兵团,并在当地民工协助下构筑。昆明至畹町段长960公里,路线基本上循沿原来的滇缅公路,由中国战时运输管理局滇缅公路工务局组织改建和抢修,美军派出工程兵筑路机械部队配合。整个中印公路工程先后分别从两端开始。从1942年11月于利多动工算起,至1945年1月全线通车,历时2年零3个月。美方投入费用1.5亿美元;中方亦投入工程款2亿元(中华民国法币)。筑路工程浩大,作业条件恶劣,要不断克服崇山峻岭、江河峡谷、高草丛林、沼泽泥泞、暴雨山洪、酷暑病害等困难。在有些路段(如修复惠通桥),筑路人员不得不在日军航空兵、炮兵轰击的条件下作业。为了及早使公路通车,他们还抢修了自中国保山至缅甸密支那的急造军路作为支线。中印公路建成以后,同盟国与中国之间恢复了陆上交通联系,作战物资得以通过公路运往中国内地。后来随着太平洋战争战局的发展,日军被逐出缅甸,中印公路逐渐失去了战略价值。

中印公路,不得不提及历史上几个著名的人物。约瑟夫·史迪威(公元1883年—1946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巴拉特卡市人。公元1904年西点军校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1942年3月,第5次来华,担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已于2月晋升中将;随后赴缅甸指挥中国远征军作战;5月,缅甸战役失败,率110多人徒步走出缅北丛林。1943年12月,指挥中国驻印军开始反攻缅北。1944年8月,占领密支那,取得战役基本胜利,给日军精锐第18师团以歼灭性打击。1945年1月,出任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由印度利多、经缅北密支那、至中国云南的中印公路通车,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卫立煌(公元1896年—1960年):国民政府军“五虎上将”之一,行伍出身,曾在孙中山的广州大本营担任警卫,历任国军要职,因与八路军友好合作获“嫌”而被削去兵权,到1943年7月又起用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全权指挥滇西抗战,积极争取史迪威将军的支持,与美军良好配合,亲临前线制订计划,打响了“滇西反攻战”。一边入缅作战,一边修筑“中印公路”,与中国驻印军胜利会师打通了中印公路,取得了滇西大反攻的胜利,被美国《时代周刊》赞誉为“常胜将军卫立煌”,因此获得国民政府颁发的勋章,升任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副总司令。孙立人 (公元1900年12月8日—1990年11月19日):被誉为“东方隆美尔”,驻印军新三十八师师长,攻克密支那后,升任新一军中将军长,1945年初与滇西中国远征军联合打通了滇缅公路,胜利结束了第二次缅甸战役。

二战后,由于种种原因,史迪威公路的大部分路段处于废弃状态。其中印度境内部分的路况尤其差。从雷多开始延伸23公里,由于严重滑坡,再加上年久失修,这一段公路已经不能通过任何车辆了。剩下一直延伸到印缅边境的大约36公里路段,出于行政和安全考虑一直在关闭之中,2004年开始重修,重修的史迪威公路全长约1730公里,起于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穿越缅甸,终点为中国昆明。在印度境内的长度为67公里,在缅甸境内长为1031公里,中国境内长632公里。史迪威公路中国境内路段已经于2007年4月建成通车。

中印(史迪威)公路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着中印缅3国,中印两国曾先后数次倡议重修。中国政府尤其是云南省地方政府不断积极推动,不仅多次对云南省境内昆明至保山、腾冲的公路升级改造,并选择新路线,修建了更为笔直宽阔的昆明至大理、保山的高等级公路,缩短原有路线长度,而且主动帮助缅甸重建腾密公路,解决史迪威公路全线贯通的最大困难。相比中国的积极行动,印度虽然高度重视重建史迪威公路,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有具体行动。

中印(史迪威)公路是连接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的最便捷通道,是中国走向南亚大市场最便捷、最具经济吸引力的陆路大通道。中印边界绵延数千公里,却没有一条畅通无阻的陆上通道,这大大束缚了两国的人员和经贸往来,也限制了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印度国会议员阿罗恩·萨马以《史迪威公路——中国西南与印缅孟贸易与合作发展的断裂带》为题发表文章,呼吁加快恢复这条公路的使用。他说,印度次大陆的东北部在地理意义上是东南亚的开端。这条公路同时也被认为是亚太经合组织提议的泛亚公路和铁路的断裂带。重开史迪威公路,可以把中国东部和东南亚的新兴生产基地与印度及南亚其他国家的广大市场连接起来。来自云南省商务厅的统计显示,滇印贸易商品多为初级产品,云南出口印度的主要是磷矿石、黄磷、铅锭、锌锭,其中黄磷及磷酸制品占出口额的50%以上;从印度进口商品主要是铁砂矿、氧化铝、铬铁砂等。虽然滇印贸易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尚未发展起来,但双方资源、商品和技术结构互补性强,贸易发展前景广阔已成为双方经贸界的共识。在此背景下,修建一条连接中印两国间“跨国通道”成为发展贸易合作的迫切需要。“史迪威公路”一经修复开通,将可成为中国走向南亚国家最便捷、最有经济吸引力的陆路大通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云南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效益最优、民生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五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保持专注发展战略定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全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转方式调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水平、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民生事业等方面亮点纷呈,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梦想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果中缅印三国重新开通“中印公路”后,云南直达印度陆路从昆明出发仅为1220公里。通过缅甸北部与印度东北部加强联系,加快这一区域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交换。特别是腾冲在全面启动国际大通道建设工程中,云南将全力助力“一带一路”和云南“三个定位”建设。

猜你喜欢
滇缅公路史迪威机工
重温南侨机工走过的路
南洋华侨机工档案开发研究
关于史迪威及其史迪威公路
二战时期英国对日本的绥靖政策演变历程钩沉
二战时期英国在整个滇缅公路运输中对日妥协的原因
制造出来的“史迪威神话”
道阻且长:二战后“南侨机工”的复员与南返
史迪威陪都城里的美国将军(三)
回忆缅甸作战中的史迪威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