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彬,祝乾清
(1.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2.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贵州 贵阳 550001)
功能性下肢不等长是指站立时身体歪斜,走路或跑步时肢体两侧也不对称,但是测量绝对腿长时,两腿却是等长的[1]。发生原因多是长期姿势不良、骨盆倾斜、髋关节错位、肌肉失衡、脑瘫或中风后遗症等,功能性下肢不等长占下肢不等长的大多数。腿的长度差异导致跛行、骨盆倾斜的水平面和腰椎脊柱侧凸向短的肢体。腰骶关节常常遭受过多的劳损,从而引起腰部疼痛等不适[3,4]。双下肢长度差异>4 cm时,为保证健侧完成廓清,短缩侧下肢常以足尖着地的方式步行,表现为站立相足尖踮起,膝关节完全伸直,称为跳跃步态[2]。倾斜骨盆使脊柱在直立位置稳定,又引起下肢长度差异等并发症。两者相互影响,加重病情。目前对于功能性下肢不等长的治疗矫正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很多学者认为人体可以代偿,但是这忽略了代偿下肢不等长对人体其它部位的显著影响。本文就传统医学中医正骨矫正功能性下肢不等长临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6年~2018年我院中医骨伤科门诊所收治的骨盆倾斜引起骨盆倾斜导致腿长差异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12~52岁,平均(32±10)岁。对照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13~56岁,平均(36±1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均保持平衡,两组间的一般数据无显着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有腰部、臀部酸胀、疼痛者,无明显跋行。(2)经测量双下肢不等长者。(3)经测量有骨盆倾斜者。(4)未经手术或者其他治疗者。
排除标准:(1)孕妇。(2)骨质疏松。(3)结核、脊柱肿瘤、髂骨肿瘤。(4)脊柱骨折、椎体滑脱。(5)髋关节及骶髂关节骨折。(6)无法自主站立,不能配合研究。通过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直至收集80例符合标准的资料即终止纳入。
1.3.1 治疗组
后采用两种正骨手法同时施行;施行力度宜适中,不可过于暴力;施行幅度不宜过大。(1)过申压盆法[5]要求病人俯卧,医生站在患侧,用一只肘关节抬起患侧大腿,另一方面,另外一只手肘部向下固定骶髂关节,缓慢抬起受影响的下肢到极限。每周1次,10次为一个疗程。(2)屈曲滚盆法[5]嘱患者仰卧位,医者居患者左右两侧均可,双手放于患者膝部,将髋、膝部屈曲,臀部微微抬离床面,左右滚动膝部,带动骨盆。每周1次,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后积极进行功能锻炼:选用“床上坐起式、“金鸡独立式”进行康复训练。
1.3.2 对照组
针刺推拿治疗。(1)推拿疗法:病人俯卧位,医生可采用推法、按法、揉法等对患者腰部、臀部进行推拿。每周1次,10次为一个疗程。(2)针刺疗法:病人俯卧位,医生可针刺命门穴、腰阳关穴、环跳穴、委中穴等。每周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1)解剖标志定位测量法[6]:测量骼前上棘至内踝之间的长度。(2)疗效评定标准:部分参照刘国辉等[7]提出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无明显腰部、臀部酸胀、疼痛,骨盆无倾斜,肢体长度完全一致,无复发;好转:无明显腰部、臀部酸胀、疼痛,骨盆无倾斜或仅X线片稍有倾斜,肢体长度相差在1.5 cm以内,无复发;未愈:无明显腰部、臀部酸胀、疼痛,骨盆轻度倾斜,肢体长度相差大于2.0 cm,无复发。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对测量的差异值采用均数士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在治疗前双侧下肢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双侧下肢差异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双侧下肢差异治疗前后比较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双侧下肢差异值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对比(±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对比(±s)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N(例)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3.45±1.40 2.31±1.13*治疗组 40 3.28±1.67 1.16±0.46*#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下肢不等长可分为结构性不等长和功能性不等长。骨盆倾斜引起的下肢不等长一般是功能性不等长,功能性下肢不等长又称为直观下肢不等长[8],即患者经检查表明下肤骨骼长度一致,但表现为一侧下肢较短[9]。腰部及臀部肌肉不对称性导致骨骼系统的不对称性,最终导致骨盆倾斜[10]。人体试图通过骨盆、脊、腿和脚的各种生物力学变化来纠正骨盆倾斜,从而导致下肢不等长。功能性下肢不等长导致骨盆在额状面上的倾斜。腰骶关节的不灵活导致腰椎凸向短侧下肢,导致姿态变形、步态不对称,腰痛、椎间盘病以及较大可能导致长侧下肢膝关节病、髋关节周围炎症和疼痛(可表现为腹股沟、臀部或类似坐骨神经区域)或者短侧下肢大腿、膝关节或踝关节外侧疼痛。长短腿的存在还是脊柱侧弯的第二大原因,尤其是功能性脊柱侧弯的主因[11]。两者相互影响,愈发加重病情。
中医角度认为本病属于痹病范畴,与劳倦、外邪或者淤血等有关,这些原因导致人体经络不通、淤血阻滞,产生疼痛症状及下肢不等长。本次研究意在通过中医正骨有效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帮助患者消除局部疼痛,并将腰部错位的骨关节恢复到正常解剖位置。治疗后通过自我功能锻炼,还可实现腰部肌群的劳损进一步减少,形成稳定的软组织结构,有效巩固骨关节的稳定,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协调,各关节、软组织保持在合理的解剖位置,防治复发[12]。中医正骨手法以人为本,人性服务,注重和关注患者本身的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问题,避免了手术存在的危险因素,通过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使患者得到更人性化的服务。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医正骨疗法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针灸推拿。
综上,中医正骨应用于矫正骨盆倾斜引起的下肢不等长的临床疗效明显,在改善患者腰部的骨关节功能,平衡双下肢,值得进一步的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