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敏
(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2403)
糖尿病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患者临床表现为多食、多饮、体重下降、多尿等症,同时还伴有疲乏无力、视力模糊、烦渴、皮肤瘙痒等[1],并且此病在治疗过程中周期比较长,需要持续治疗,并做好饮食控制,以往常规使用的降脂降糖药物均为西药,治疗当期效果较明显,但长期使用效果反弹,随着我国祖国医学的发展,中医全科医学系统思维得以形成,并广泛应用于慢性病治疗之中。此次研究择取本社区诊疗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当做此次研究的对象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于本社区诊疗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当做此次研究的对象,并通过随机均分法将其划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之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3~78岁,平均(59.63±2.69)岁。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2~81岁,平均(59.94±2.72)岁。所有患者已了解此项研究,并已将知情同意书签署,两组的一般资料未形成显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实施传统诊疗模式,主要以药物治疗,包括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等,患者需按医嘱服用药物,不得减量、停药,若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后,血糖仍未出现明显降低,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观察组给予中医全科医学系统思维诊疗。首先,社区医疗服务人员应该对患者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其次,医疗服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症,通过辩证治疗的方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中医处方治疗方案以及家庭饮食治疗方案;再次,社区医疗服务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三个月以上的随访,随访方式以电话、家访为主,在随访过程中对患者的血糖、体重以及血压变化进行测量并记录;最后,在社区内开展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加深对糖尿病的印象,并通过中药组方对患者加强治疗,并嘱咐患者合理饮食,加强运动。
本次研究选取的观察指标为治疗总体有效率、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空腹血糖水平。
本院在数据统计方面使用的软件版本为SPSS 20.0,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显性差异出现时,统计学意义较为突出,P<0.05。
如表1所示,观察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水平均比对照组更占优势,两组间存在显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糖尿病各指标水平的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糖尿病各指标水平的对比(±s)
空腹血糖(mmol/L)观察组(n=50) 7.56±0.93 10.36±2.07 7.07±0.87对照组(n=50) 9.74±1.34 13.57±2.84 9.84±1.67 t 4.6741 4.3172 4.9813 P<0.05 <0.05 <0.05组别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餐后2 h血糖(mmol/L)
如表2所示,观察组通过治疗之后,其总体有效率与对照组的相比更高,两组间存在显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疗效对比 [n(%)]
糖尿病属于临床中一种常见病,此病多发于老年人群,且病程较长,长期的治疗不仅使患者身体上造成负担,还导致患者心理承受一定的压力[2],目前,此病的常规治疗方法仍以药物控制为主,加上胰岛素介入治疗,进而形成传统的治疗模式,但在此模式治疗下,治疗容易出现反弹,长期会形成一定的耐药性,并且有些患者会将降糖类药物、降脂类药物以及降压类药物混合服用,使患者的肝肾负担加重[3],反而不利于治疗。而中医全科医学系统思维是当前祖国医学发展的一个分支治疗模式,通过此思维模式能够对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指导、中医辩证治疗方案、健康教育、运动等方面开展治疗,相比之下具有明显的系统化和针对性[4],通过中医中草药的治疗,可能患者糖尿病附带的头晕、身体不适等方面症状进行缓解,且中草药无副作用,更加提升了治疗的安全性。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通过中医全科医学系统思维模式进行诊疗,其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以及糖尿病各项指标均比对照组更占优势,两组间存在显性差异,统计学意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医全科医学系统思维在社区糖尿病诊疗中的作用比较突出,能够降低糖尿病各项指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