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亚文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图书馆,西安 710100)
所谓“移动阅读”,即无纸化的数字阅读,即以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设备作为阅读工具,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对数字资源进行随时随地的阅读。移动阅读的内容包括网文、电子图书、报纸、期刊等文字信息和各种图片、视频信息、音频信息。
来自于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移动阅读用户规模2017年达到7.11亿人,同比增长4.6%;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2017年达到148.75亿元,同比增长19.2%。同时,移动阅读增长的趋势明显高于其他各种阅读。移动阅读作为新的阅读方式,尤其是在高校,是当下最流行、大学生最热爱的阅读方式,没有“之一”。
由于移动阅读具有能利用大量的碎片化时间、时空限制较少、信息源丰富、信息形式多种多样、编辑传输方便等明显的优势,使得大学生的移动阅读增长强劲。但大学生每日被现有各种移动平台上海量的信息轰炸着、牵绊着,即使急匆匆掠过,也一定程度上费时误事。这对正在集中系统学习各科专业知识的大学生而言,并不完全都是有利的。这极其需要高校图书馆基于专业技术平台、专业的导读和海量专业数字资源的移动阅读服务,尤其是师生们对高校图书馆全文学术信息资源的移动阅读,有异乎寻常的旺盛的需求。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然移动阅读服务的技术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但各高校图书馆由于网速、设备、技术条件和投入资金的限制,并没有给师生提供完全满意的移动阅读服务。高校图书馆的移动阅读服务却相对滞后。表现在:服务平台奇缺,鲜有特色软件;服务内容单一,基本都是满屏文字,缺少音频视频等活泼形式,缺少创新,很难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微需求;服务平台功能单一,不能满足大学生自由讨论、随机分享、多屏(手机、电脑、平板、电子阅读器等)互动,多个资源系统无缝对接的需求;自主内容量少,缺少深层次加工,对自身的优势资源的整合不够等。
但是,如若能将移动阅读与各个高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联合起来,充分深层次整合利用馆藏资源,打造本校师生专属的移动阅读软件,提供满足个性化移动阅读需求的服务,开发展开服务,那将价值巨大,市场广阔。既有利于增强学生专业知识阅读的频度,也能提高学生阅读质量,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专业素养建设。基于此,高校图书馆需要对基于移动阅读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策略深入研究。
网络平台上的各种优秀的阅读软件百花齐放,每种都拥有自己的迷粉。目前市面上活跃的诸如“掌阅iReader”“QQ阅读”等这类的阅读软件,都是按照内容维度收费。即便是收费,各学科的专业性内容资源还是太少,根本不能满足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基本需求。其他免费平台的专业资源实在有限,内容也参差不齐。所以,大学生们仍然烦恼于找不到一款适合自己的移动阅读软件。高校图书馆打造本校师生专属的移动阅读软件,将大有市场。
另一个角度,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增长速度放缓,互联网企业竞争从用户之争向平台之争转移,移动终端从关注数量向重视质量转移,更加凸显“内容为王”的特质。作为内容创新提供者的高校图书馆,有望结合本校学科专业特色和自身馆藏资源特色,为本校学生量身打造一款拥有海量阅读资源的专属移动阅读软件,从而建立阅读平台,提供完全对本校学生公开、免费的移动阅读资源。
目前,我国高校中有少量的“985”名牌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发了本校的移动阅读软件,大多数的高校没有提供这样的平台,这凸显出移动阅读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还有很大的发展提升空间。
在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是南京大学图书馆,网上查到,南京大学的“掌上汇文”是手机图书馆门户,是集掌上门户、掌上APP为一体的移动阅读服务方案,其能提供纸质图书和电子书的同步检索;支持电子书查询阅读。南京大学图书馆有众多强大专业的数据库系统支持,实现了多平台支持下,图书馆电子资源读者校内外都可访问,移动终端都可使用。与其合作的公司是移动阅读领头羊,在技术、渠道、运营等方面有绝对优势。南京大学图书馆的移动阅读平台还有与超星合作的“学习通”,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下载并安装超星学习通客户端后(不需要登录),在电子书借阅机屏幕上操作,便可将心仪图书下载至手机,免费体验高清电子阅读。
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借助技术公司的力量可以开发移动阅读平台,是可行的,还有巨大拓展空间。高校图书馆在移动阅读资源建设的时候,还可以整合图书、期刊、电子书、光盘、购买的数字资源信息,在突出专业化内容的基础上,深度开发图书的视频讲解、语音阅读和名著的影视链接,在形式上求新求变,满足大学生读者多角度的需求,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优质资源,促进高校移动阅读服务更快速、更优质发展。
保证服务范围和维持数据的稳定性,一直以来是众多的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业务重心。对于读者个性化需求和服务的精准性上,认识不足,追求不高。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平台的个性化推送服务的进一步倒逼,大学生读者对满足自我个性化阅读需求的提升,倒逼高校图书馆在移动阅读服务内容上,提供更细致区分度阅读内容,以满足不同读者专业化阅读的需求。
这方面,高校图书馆有独特的优势。多年来,一届届忠诚度极高的学生读者,在频繁使用高校图书馆资源的过程中,通过用户管理信息系统、阅读终端监控器、微信、微博等,留下了一幅幅精准的阅读个性化需求的自画像。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读者自画像,来充分了解各类用户的特点、嗜好、个性,积极主动推送相匹配内容,充实完善相关衍生服务。这方面,必要时高校图书馆可以与技术力量雄厚的大数据分析公司合作,把读者的情景大数据引入个性化服务推荐过程。基于这些大数据,科学分析,就能全面、及时、准确地评估读者需求,再根据读者的爱好、检索趋势等,及时、主动地推送服务,从而营造出移动阅读服务的个性化模式,提升个性化阅读推送服务的内涵,增强师生读者的黏着性和忠诚度,不断提升移动阅读服务的满意度。
移动阅读很普遍,但又大多散漫不得法,尤其对刚要进入学科专业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很有必要进行移动阅读的导读服务。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就应该进行基于移动阅读服务宣讲,每个院系的学生都要覆盖到位,要培训他们熟练使用移动阅读的终端设备。同时针对新学生的阅读需求进行调查问卷,根据统计结果来调整、改进、完善图书馆移动资源和阅读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部门和资源建设部门,应该有及时的、有计划的、系统的,在线上线下举行各类移动阅读宣传、培训和活动,重点是把高校图书馆最被看重的是海量的专业数据库资源让读者知晓,知道那是一个“隐形的金库”,从而让大学快速进入专业阅读的领域。当然,网上推介要有成效,必须抓住学生们的流行喜好,根据其特点,举办相应的移动阅读竞赛活动,一次次引导学生领略不同的数据库、分享不同的使用体验和攻略、认识不同的圈子、接触不同思想观念。线上活动与线下相结合,良性互动,既能形成良好阅读氛围,提高大家的阅读积极性,还能促进深层次交流,有利于专业成长,有利于学术氛围的形成,能切实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般一所普通高校图书馆海量的数字资源就已经基本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一般专业需求了,但对于处于自我探索、自我拓展阶段的大学生来说,资源越多当然越好,并且当前学科交叉越来越密集,许多前沿研究和新兴领域研究可能会需要借用到某些稀缺独到的资源,若是本校无法接触到这类资源,那小则影响科研进度和专业学习,大则直接影响的一所高校的科研创新实力。所以,高校图书馆总是想尽办法来开发更多资源。对资金有限的普通高校图书馆,建立高校图书馆电子图书和数字资源的馆际共享互借互用模式,不失为多赢的举措。既能低成本地为本校师生争取到某些稀缺独到的资源,又能推广本校图书馆服务影响力,树立在行业里的良好形象,还能推广先进理念和技术,促进科技创新,更有效地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发挥更大作用。
目前,图书馆届在“跨越边界的图书馆资源共享”这方面的实践在积极推进,有大量鲜活的案例可以研究,精确的统计数据可以分析,相关的技术、标准、工具与方法在逐渐确立,在人才培养,流量分配、版权保护等热点问题摸索推进中。这些为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互用模式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有助于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创建电子图书和数字资源的馆际互借互用模式,进一步完善馆际互借互用的模式,提升移动阅读服务的质量和便捷度,相信借鉴相关经验,基于大学图书馆馆际互借互用模式的移动阅读服务,会更加健康、快速、完善地发展。
有调查显示,在技术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用户体验好坏成为移动阅读用户是否会忠诚再用下去的绝对标尺。所以,“注重用户体验”,无疑是高校图书馆要在移动阅读环境下提高服务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在设计移动阅读之初,就要有把用户体验融入到设计的每个环节的理念,不仅在界面设计、色彩设计、图标设计,更应在检索流程设计、翻页、笔记、导出等方面做细致周到的人性化考虑,满足阅读过程中的笔记、标注、链接、查词典、导入导出等多方面的需求。良好的移动阅读体验感受,能由内而外吸引师生,喜欢而且习惯于在此环境下阅读。这一定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用户时间、精力,较快地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从而实现高效阅读。
用户体验是否舒适、方便,应包括能否满足分享需求。在当前环境下,大量用户在进行移动阅读时,遇到一本特别心仪的书籍时,阅读到引起共鸣的章节时,会产生强烈渴望能够与他人分享某些情感、探讨某些观点的需求。所以,应在移动阅读界面,有向微信、微博分享的端口,从而在更大范围给广大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讨论、相互交流的空间,在这一公众平台上,促进深层次挖掘信息,碰撞思想的火花。这既能促进更有效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又确实促进使用者之间观点的碰撞、思想的升华,同时扩大了对高校图书馆的移动阅读资源和服务的宣传推广。
数字化的资源因为检索方便、利用率高、传播方便等优势,在移动阅读中大放异彩,使得各高校图书馆都想把自己最独特、最热门的馆藏资源数字化,以增加自己图书馆移动阅读内容的独特性,增强内容的竞争力,并在共享模式争得一席之地。北京大学图书馆自建的民国旧报刊全文数据库、南开大学图书馆自建的南安西南联大史料库、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自建的馆藏广西旧地方志数据库等都是成功的案例。目前各馆都有此方面的意识,但进度和成果如何,更多有赖于专项经费的投入的多少。希望各馆争取更多经费,用于移动阅读内容的建设。
另外,高校可以将二维码应用于移动阅读服务。因为,二维码相关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可广泛用于各种平台。如果轻松扫一下某一文献的二维码,就会链接到该文献的数字资源或电子书借阅端口,从而可将其下载到移动设备上,实现轻松便捷式阅读,这将为移动阅读提供更方便的实现途径,也必将促进移动阅读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提升。
与其说移动阅读是一种新潮的阅读方式,不如说它是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要更有效服务于热衷于移动阅读的人们,高校图书馆基于移动阅读的服务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性。高校图书馆要抓住时机、积极学习借鉴相关理念、方法和技术,一步步扩展服务内容,那么可能将师生的阅读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促进全民阅读,就能帮助人们实现阅读方式由传统阅读向以移动阅读为主、多种阅读方式共存的阶段顺利过渡。总之,高校图书馆在移动阅读领域内,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图书馆人扎扎实实,开拓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