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引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2018-12-06 08:51庞士恒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30期
关键词:低端价值链人才

庞士恒,刘 宇

(上海中学国际部,上海 200231)

引言

技术进步之于一国或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问题的发现源自于索罗对于斯密的重要补充。斯密曾经提出,资本的累积对于经济发展尤其重要。但是,他却没有解释为什么资本投入在现实中没有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而索罗则发现了在现实生产实践中,不但没有发生最终数值上的下降,而且还出现了某种增长。那么,是什么能够克服资本的收益递减呢?就是技术。从这一刻起,技术的重要性脱颖而出,走入生产实践。而我们重视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技术进步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似乎还不止如此。当国与国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产生大量的分工合作的一刻起,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打破了国家和区域的壁垒,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延伸,形成了巨大的产品价值链。而链条上的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将依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占据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的位置获取收益。但是,每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资源分布、技术水平等原因不同,在价值链中处于不同的位置。部分国家和地区,处于价值链的高端位置,受其比较优势的影响,主要是做产品的设计和研发;部分国家和地区则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位置,同样因为比较优势的影响,主要是做产品的加工和制造。价值链不同的位置,其背后隐藏的问题在于利益分配的不均衡。价值链高端的一方相比低端要分得更大的收益,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一席之地,又如何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攀升变得尤其重要。而这一切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其实是技术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技术进步对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了更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也是如此,改革开放四十年,一直致力于技术进步。而我们能够快速加入全球价值链,并形成巨大的中国制造本身就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因为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没有机会和条件融入到全球化的生产中。

过去的四十年,是技术进步的四十年。但是,从整体来看,也是技术引进的四十年。回顾技术引进的过程,引进的技术从来基本都不是核心技术。又或者我们引进的是处于技术生命周期末期的技术,这样的引进其实会带来某种相对的落后,而落后给技术引进带来更大的压力。于是,有一些问题需要特别思考:第一,为什么我们一直都没有实现技术飞跃?第二,技术引进是否会进入引进陷阱?第三,在中国应该如何通过技术进步推进经济发展?本文从这几个基本问题出发,试图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思考。

一、技术引进的必然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在某些方面具有某种比较优势,而区域经济发展时会通过自己的比较优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以此来获取最大的收益。一直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中有两点优势。第一,资源优势。中国领土居世界第三,已知矿产资源储备总量排世界第三,水资源总量排世界第三等等。中国在矿产、木材或水源等资源上具有一定优势,大量的原材料可用来进行加工或者半成品的制造。第二,人口优势。大量的人口基数能给中国提供许多人力资源。这数量众多的劳动力资源可以匹配中国大力发展制造加工业的方向,帮助中国再扩大产业。

基于这两点比较优势,中国很自然地会弱化技术的创新。因为中国发展低端制造业有充沛的劳动力以及原材料支持,所以中国只会在如何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上强化。值得玩味的是政府出台相应的制度或政策来聚集劳动力和推进制造业,中国经济就实现了震惊世界增长奇迹。于是,一个问题其实已经显现出来:既然中国不需要想办法发展尖端技术就能带来经济增长,其必然结果就是在技术发展上的不重视。确实如此,处于世界生产价值链的中低端,中国无须对自身技术水平落后在实践中产生危机感。

技术水平的落后,还在于技术引进的轻松和快捷。一般地,技术进步有三个来源:自主创新、模仿以及技术引进。首先,自主创新来源于内部对某种核心技术的突破,不依靠外国技术或者相关人员的影响或帮助,通过自身对其技术的探索而研发出来的。其最大优点就是发明创造者掌握着核心技术的所有权;自主研发的技术对本土适应性强,符合自身需求。在具有技术独立性的情况下,企业或者国家就可以实现利润垄断。比如说苹果公司自身独特的操作系统,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电脑,消费者想要有类似体验,就只能选择苹果的产品。而这一切的问题是研发成本高,必须投入大量资金,高科技人才以及时间才能研发出属于自己的技术。不难发现,如果中国选择了自主创新作为技术进步的策略,无法承受研发所要耗费的巨额资金或者研发陷入瓶颈甚至失败的后果。既然自主创新在短期内无法给国家带来利益或者实现经济增长,我们在现实中会弱化自主创新这一重要手段。

相比之下,技术模仿门槛不如自主创新那样严苛,进行技术模仿的国家通常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技术水平或者是科研能力有差距的情况下,通过对发达国家现阶段较为尖端技术使用合法的方式了解关键技术,比如通过买进实物或者情报分析,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改进和升级。模仿的优点就是其具备较小的风险,由于原先技术已进入市场获得较好成效,而模仿只是在其基础上二次开发,投入的资源可控,也不必担心市场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但是,技术模仿后的成果必然会与模仿的对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当与原先技术持有者的知识产权发生法律冲突后,便会对同类技术进一步地模仿创新实现阻碍。而且,技术模仿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技术,因此模仿者将不具有任何主动性,任何发展将受制于领先国的技术。

相对来说,技术引进就显得快捷而简单了。快速转移国外较先进技术,通过购买制造设备或者技术,相关专利技术使用权或者是引进外国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此方法的好处是基本不需要任何研发成本就可以通过引进的技术落实到产品,最终在市场中成功获利。

中国一直以来渴求的就是快速地增长,那么三种当中最先被轻视的就是自主创新。中国不具备大量进行自主创新的条件,我们没有相应的高技术人才因为我们一直以来都着重于发展低端制造业,拥有的人才也不符合发展靠科技的条件的。这也使模仿创新显得没有吸引力。基于以上原因,技术引进是中国实现快速增长最好的方法。可是,中国目前大量地引进技术,却没有意识到技术引进的大缺点:没有技术独立性。拥有尖端技术的国家不可能将最前沿的技术出口给中国。所以,中国始终引进的是低端一些的技术,这也代表了中国虽然通过技术引进经济增长迅速,但是技术水平并未提高。持续的技术引进却缺乏创新便是中国的现状,引进到落后,再引进还是落后。因此,技术引进很可能进入引进陷阱。

二、技术引进陷阱的逻辑

技术引进给发展中国家的帮助是巨大的,它能大幅度快速地缩短两个地区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中国在技术引进的路上受益良多,但是,引进技术,接着落后,落后只好再次引进,这是我们对于技术引进常用的判断逻辑。对于许多渴望技术进步的国家和地区,似乎这是一个很难打破的陷阱。对于中国也是如此,其基本解释如下:

1.缺乏技术创新压力。技术引进快速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2007—2016年,中国每年GDP平均增长9%。①http://data.stats.gov.cn/ks.htm?cn=C01&zb=A0501.这样惊艳的数据背后技术引进功不可没。因为快速大量的经济增长,以及极低的研发成本就可以推出盈利的产品,企业缺少了创新动力。当企业缺乏动力进行创新时,便不会将成本投入在鼓励人才进行创新。即使有创新型人才,也会因为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资源而被埋没。而由于技术引进的成功,企业为了收益最大化必将用更多的资本投入在技术引进方面来不断地复制成功的模式。技术引进带来的成功使中国在引进依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另一个层面上影响了技术创新。

2.缺乏企业家精神。所谓企业家精神,就是一些人具有将土地、劳动力、资本这些生产因素合理地用在寻找新的商业机会和新的商业模式中,进而取得成功的精神。在中国的文化中一直强调的是中庸之道,所以相较于西方国家文化强调冒险精神以及创新的环境,中国在企业家精神上始终是有缺失的。当然,这种缺失不仅仅是因为倾向于中庸的成长文化背景,还有后期制度环境没有起到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尊重,乃至于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激励。人才冒险或者是创新的动作没有得到合适的激励和奖赏,深入的创新就会被扼杀。当一个新想法被提出,这就需要资本的投入才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可是在中国,这样的机会就相对较少。制度上并没有出台可优惠高技术人才的政策。没有激励,就无法挖掘和培养企业家高瞻远瞩,勇于开拓,打破技术引进的困境。

3.缺乏技术环境。中国没有合适的技术生态环境让引进的技术在本土快速发展。技术本身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当一项新技术引进后,需要配套的人才环境、生产环境和制度环境与之配合,让它能够快速实现本土化,并且在此之上持续发展。但是,由于缺乏高新技术环境,引进的技术进入中国,往往是离散断点式的。技术的发展起止于引进的那一刻,这就导致引进变成持续不断的过程。因为引进的技术是静止的。随着环境的变化,当新技术有了需求后,我们只能依靠引进来填补技术空白。据统计,中国每花1元钱引进技术,使用在消化和吸收的只有0.07元,相比在工业化时期的日本,每花1元钱引进技术,反而会再花5~8元进行消化吸收以及进一步开发。②http://new.jdonline.com.hk/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38&id=6615.而唯有这样才能使一项引进的技术可真正在本土生根。而中国引进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都只停留在了引进时的水平,任何进一步的发展则需要再引进。其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缺乏合适的土壤来发展一项引进的技术。

4.缺乏人才。中国的人才并不适合进行大量对尖端科技的自主研发,中国之前走上大力发展低端制造业的道路是基于对自身比较优势的考量——劳动力充沛。那么,既然中国将重心摆在低端制造业,它将尽可能用大量资源培养对应的技术人才。于是,人才的低端化就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因为产业链以及人才培养的过程都是围绕着低端制造加工所打造。而低端制造业的科技水平需求是相对较低的,所以人才擅长的可能是关于怎样将劳动力产能最大化,而并不是通过科技研发比如开发更新更有效的生产设备来提升收益。因此,中国人才储备所对应的技术水平也是相对较低,不适合研发尖端技术。

三、中国是否会必然进入引进陷阱

客观地说,我们需要的并非高新技术本身,而是适合本土生产的技术。这些技术同时必须适合本土劳动力,所以不能单纯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因为技术首先需要和区域产业结构的需求相互匹配。再先进的技术,如果脱节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虽然要追求技术进步,却首先要明确技术进步的意义。

印度经济学家雷迪曾提出“适用技术论”,其核心理论就是为了针对发展中国家不仅应该考虑到本国为经济发展而对技术的需求,也应该想到其他诸多因素像生产要素中的人力、土地、资本或者是本土市场结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消费者结构与发达国家是不同的。中国消费者有相当大一部分并不需要也不能负担尖端科技产品,因此他们更需要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产品而对前卫的产品的需要是相对较少的。所以,我们一直引进的技术并不是我们完全想要的。中国所要做的是在引进的同时对技术进行筛选,引进后对其进行模仿后再开发,将它改造成适合本土生产以及符合当地文化背景的技术。而模仿和二次开发的过程也能增强本土对外来技术的学习和吸收能力,改变不假思索地引进。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应该进行技术自主创新或模仿创新。

中国在低端制造组装业上大力发展,已经在经济上完成了惊人的增长。2001—2016年,中国GDP大约增长了6.7倍。这就说明,我们使用技术引进的方式在低端技术产业上依靠大量投入的人力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当初选择发展人力密集型产业时是考虑到我们在劳动力储备上的比较优势。可是,经过了多年通过技术引进经济增长后,当初的经济发展要素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们囤积了大量资本。在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曾经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优势已经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因为我们做了这么多年的资本积累后,要素禀赋已经改变,可以尝试做资本密集型产业。这就需要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无论是模仿创新还是自主创新都是不错的选择,因为我们已经具备了这些创新方式的条件。通过技术创新,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生产效率提高,中国可在世界价值链中慢慢向中高端攀升。

当然,为了有序地进行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中国必须要有合适的人才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以及二次开发。因此,中国在人才培养上要意识到自身人才所匹配的是低技术水平产业,所以要对不适配的人才进行培训。而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只是为中国提供了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本这方面却是十分薄弱的。与人力资源不同的是,人力资本将重点放在了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文化水平或个人素养等。要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在制度上要有合适的激励以激发潜在技术型人才对高技术知识的学习动力。这个激励可以是对技术研发成果的金钱奖励,也可以是对技术知识丰富者职位上的晋升。有了技术引进后累积的资本,国家有充足的资金可对引进技术二次开发进而自主创新学习的人才和项目进行补助。

综上所述,技术引进本身是不会导致引进陷阱的。技术引进是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后发优势”之一,引进可以避开新技术未经探索的领域,尽可能地降低风险,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许多向发达国家学习抄捷径的方法。但是,发展到今天,我们自身要注意对引进技术产生警惕性,要学习消化,而不是一味地依赖,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才是今后技术进步的主要通道。

结语

技术进步,对于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克服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而技术进步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因为通过技术进步可以快速实现产业升级,并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的攀升。

显然还不仅如此,对于当下的中国,增长乏力,连续三年GDP增长都没有突破7%,这对于一个一直以来依靠劳动力优势完成世界性大生产的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压力,因为每一个百分点的降低,都意味着大量人口的失业。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应该如何发展,如何实现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型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变得非常重要。

而中国在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我们的要素结构其实已经发生变化。而且我们已经积聚了大量的资本和基础技术,应该逐步从技术引进转向模仿创新或自主创新。应该说,技术引进本身没有错,特定领域的技术也许我们还是要依托引进。但是,在另一些领域,我们应该开始尝试推进技术其他的进步方式。因为我们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一方面可以克服技术的本土化困扰,另一方面又可以后来居上,实现技术进步。而不必担心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陷阱。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我们面对技术引进,不必过分担忧和排斥。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也是得益于引进技术的支持。对于某些特殊领域或者特定阶段的技术,我们依然可以技术引进。但是,我们相信,今日之中国,当我们能够正视自身的要素结构和技术水平的时候,技术引进就不再是单纯的引进那么机械死板,相反,它或 许能够带动国家技术的兴旺发达。

猜你喜欢
低端价值链人才
人才云
数字化转型与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浅议中职学校“低端”学生的教育
SILICON SAGA
任正非要求华为重视低端机
《价值链重构》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