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准扶贫问题浅析

2018-12-06 08:51李孝敏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30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精准群众

李孝敏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郑州 450042)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的。目前我国已进入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优势,用文化充实扶贫的内涵。文化部2017年出台的《“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要开展文化精准扶贫”,文化精准扶贫是最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文化精准扶贫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质扶贫,文化精准扶贫而是通过“扶志”“扶智”,改善贫困人口的精神文化面貌,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从而达到从内而外的脱离贫困,真正实现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文化育民。

一、推进文化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

文化精准扶贫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通过文化的作用,有效提升人口文化素养和知识技能,逐步改善和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文化扶贫也是精准扶贫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文化部2017年出台的《“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扶贫不仅需要扶物质,更需要扶志、扶智、扶文化,不仅要使贫困人口要“富口袋”,而且要“富脑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文化精准扶贫需要在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提升贫困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的有效性与精准性,在精神和思想上教育和引导贫困地区群众,通过扶志挖掘内生动能,增强贫困地区群众“我要脱贫”能力,从根本上拔掉“穷根子”。

1.文化精准扶贫是“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一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曾说过,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他曾说过,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在江西考察时他曾说过,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他再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精准扶贫,文化有为。充分发挥扶“志”和扶“智”的作用,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内在动力,激发自身脱贫积极性和自觉性,巩固脱贫成果,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因而,文化精准扶贫是最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2.文化精准扶贫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要打赢“三大攻坚战”,就必须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且是发展的动力之源,更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抓手。文化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创造了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文化精准扶贫,承载的不仅是满足贫困人口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精神食粮,而且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责任。

3.文化精准扶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乡村振兴必须有文化的力量。针对一些贫困群众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通过各类文化惠民活动,从文化精神层面激发贫困人口脱贫的愿望和志向,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激发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积极性,更好地“以文化人”,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和武装村民思想,激发扶贫主体的内在活力,留住乡愁,推动乡村振兴。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4.文化精准扶贫能够有效强化文化担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进文化精准扶贫,能够有效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整合,激发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信心和毅力,在广大贫困地区形成立志脱贫、争先脱贫的社会文化氛围,强化文化担当。文化关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生存根基,推进文化精准扶贫,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正能量。

二、当前文化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维护公民文化权利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而且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要求,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应有之义。但当前,我国文化精准扶贫还存在一些问题。

1.贫困地区文化建设严重滞后。目前,我国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文化设施陈旧老化,管理落后,文化服务效能不足。文化服务理念有待增强,在实际工作中“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有些地方马路越来越宽,而文化设施陈旧,图书馆有名无实,有些贫困地区甚至没有图书馆或文化站。文化人才匮乏,贫困地区很难吸引和留住文化人才,人才流失非常严重,甚至造成文化塌陷严重,进而贫困人口进一步增多。

2.文化产品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文化供需矛盾突出、有效性供给不足主要表现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生产者与文化产品消费者之间的审美情趣、价值偏好和需求定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直接导致群众得不到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能满足贫困地区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

3.文化信息采集内容不精准。很多贫困地区缺乏精准文化信息平台,尽管建立了贫困村电子信息档案,但是针对文化这一部分的信息不够完善,不能真实反映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文化程度与实际文化水平等。

三、新时代推进文化精准扶贫的对策

文化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只有多策并举,才能调动贫困地区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贫困地区群众才能过上殷实幸福的小康生活。

1.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实践。创新公共文化建设机制,引导社会多元力量参与,积极引进优秀文化文艺产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为贫困地区群众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补齐贫困地区文化短板,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探索建立“按需点单、以需定供”服务方式,满足贫困地区群众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文化人才是公共文化助力精准扶贫的第一资源。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必须补上这个短板。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公共文化的效能,提升其“造血功能”,加大对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着力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坚持以文化扶贫为抓手,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寻找文化自信根脉,使文化成为精准扶贫的坚强力量。

3.促进精准文化识别。“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一环。要识别贫困地区群众实际的文化程度、文化缺失、文化要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贫困地区群众文化需求有效衔接。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搜集数据资料,进行大数据分析,确定文化扶贫的人口分布,需求分类,真正做到识别到人,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

4.利用“互联网+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以实现精准扶贫。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贫困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统筹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打破界限,优化配置。体现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把贫困地区群众需求和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提升贫困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的有效性与精准性,推进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城乡资源共建共享。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在精准扶贫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文化精准扶贫的重要一环。一是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打造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精品力作,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特色的文化感召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人、以先进的文化影响人,使文化更加主动地引导贫困地区群众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他们的精神世界,以文化人。二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大力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让广大群众深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形成文化向心力。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精准群众
比亚迪集团扶贫
多让群众咧嘴笑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精准的打铁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