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数据分析引领纳税评估

2018-12-06 02:18刘建强苗国俊
天津经济 2018年12期
关键词:纳税评估模型

◎文/刘建强 李 刚 苗国俊

一、大数据理论与纳税评估工作要求相契合

(一)大数据

大数据又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的特点是大量(volume)、高速(velocity)、多样 (variety)、 价值密度(value)、 真实性(veracity)。大数据作为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能够有效集成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信息资源,为推进税收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加全面的数据资料和信息基础,实现工作效率和治理低成本。大数据治税的核心价值是能够将“互联网+税务”理念、网络信息化技术有机嵌入税收治理中,通过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自然人和法人涉税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信息、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不断推进深化依法治税和改革创新。

(二)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利用涉税信息,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申报纳税(含减、免、缓、抵、退税申请)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纳税评估工作围绕税收中心任务,以风险管理为导向,逐步建立起风险识别准确、应对处理得当的科学化、规范化纳税评估体系。为加强评估体系指标风险模型建设,借助大数据平台,搭建依托大数据的契合模型,以大数据分析引领纳税评估,使纳税评估工作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模糊走向精准,从单层走向纵深,从粗放走向集约,从平面走向多维,从定性判断走向定量分析,立足内部大数据,援引外部三方多元数据,有效整合,构建起纳税评估立体网络。因此,纳税评估工作发展要求要与大数据理论相契合。

二、纳税评估工作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呈现多元化爆发式增长,税收征管数据也出现碎片式、条块式扩张。然而,与这一局面所对应的是,粗放式的征管模式无法满足大数据条件下的管理要求,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逐渐成为税务机关税源管理质量和效率提升的瓶颈。

(一)纳税评估工作成效

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发布了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5〕43号),根据这一办法,天津市地方税务局2010年颁布了《关于印发〈天津市地方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规程 (试行)〉的通知》(津地税征〔2010〕10 号)。

在几年的探索实践中,纳税评估工作摸索出20个行之有效的评估模型,为评估工作提供了较为有力的评估指引,提高了风险预警准确率,对所筛选户的异常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作出定性和定量判断,从税种风险、行业风险等角度开展纳税评估,经过实践检验,发现共性问题,为加强征管提供了有效建议。

(二)纳税评估工作发展瓶颈

随着纳税评估工作的逐年开展,评估模型覆盖面的增加,评估企业问题覆盖率出现了下降趋势,现有数据基础下的评估模型已不能完全满足评估工作需要,纳税评估工作纵深发展遇到了瓶颈。

1.内部瓶颈

首先,随着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同类型风险呈下降趋势,同一类型的风险问题导致部分评估模型在一定时期内失效。比如某企业被现有评估模型评估过,且对发现风险问题已经修正,那么在一段时间内这个模型将对这个企业失效,而该企业或许存在其他纳税风险未被及时发现。其次,基础数据不完善影响了评估模型的效能。评估工作目前主要依托内部数据进行分析,基础数据完备性仍有欠缺,基础数据呈点状分布、条块交错,使评估工作纵向深入阻碍重重。再次,评估模型的有限性导致评估工作纵深开展出现瓶颈,目前使用的20个评估模型还在试运行及实践完善阶段,面对日新月异的征管形式有一定的滞后性及局限性,远远不能满足全方位多角度风险探测要求,对于政策性、即时性问题不能有效跟踪。主要表现为:模型基于税种表间逻辑关系、勾稽关系具有一定的表层性,缺少财务指标变动率深层指引模型,比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费用变动率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预警模型,工资扣除额与三项经费扣除额预警模型,存货周转率与应纳税额预警模型,应收应付账款变动率与销售收入变动率预警模型等;宏观经济形式对企业的影响、对企业行业特点和行业趋势等的深层风险控制效能尚待开发。

2.外部瓶颈

外部数据引用不足使评估工作停留在浅层风险控制,三方数据应用的壁垒限制,使评估工作在横向效能上仍显微弱,将“互联网+税务”理念融入纳税评估工作,建立纵横交错的网状模型仍存在较大阻碍。主要体现为:第一,部门间数据互通壁垒依然存在。第二,三方数据缺乏规范标准和采集渠道。第三,缺乏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外部瓶颈的限制,致使纳税评估工作仍然呈地壳表层“上地幔”散点分布,无法实现向“下地幔”—“外核”—“内核”的纵深分布,使评估工作无法实现最大风控效能。

三、搭建大数据分析平台,引领纳税评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内部基础数据平台

基础数据质量的高低关系着纳税评估的成效。没有丰富真实准确的基础数据支持,评估工作就变成了海市蜃楼。内部基础数据的完善是评估工作开展的基石,是重中之重。

1.提高数据采集质量,搭建内部数据整合平台

加大对税务登记信息的监管,定期对税务登记基础信息进行比对管理,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知企业进行修正。加大对申报数据完整性的审核,对企业申报税种信息及财务报表数据信息进行完整性审核,对财务报表表间数据增加勾稽关系审核,增加明细申报表类型,确保征收数据、会统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更新增量数据,盘活存量数据,实现内部基础数据的最大整合,提高数据质量,为评估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数据保障。

2.增强数据采集时效,及时更新内部数据

通过提高申报率、入库率,加大欠税清理等征管措施,提高纳税人时效遵从度,从而增强动态数据采集时效,提升评估采集数据的即时性、准确性,进而提升筛选评估对象的准确性,实现评估模型的有效性。

(二)搭建大数据框架下的三方数据引用平台

结合 “互联网+税务”的治税理念和大数据治税的未来趋势,在充分利用内部基础数据的基础上,拓宽数据采集渠道,多方汇集海量数据仓库,搭建大数据框架下的三方数据引用平台,是未来纳税评估工作发展的大势所趋。

1.搭建相关职能部门数据引用平台

破除各职能部门间数据引用壁垒,建立如财政、税务、工商、住建、城建、交通、国土、房管、商务、招商、科技、统计、发改委、海关、环保、国资委、证监会、公安、法院等职能部门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政府部门采集数据资源的共享,为纳税评估横向风险控制提供有力数据资源保障。

2.搭建利益相关方数据引用平台

建立银行、保险、电力、水务、关联交易公司、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经济业务联系体的数据申报制度,要求相关主体定期向税务机关提交辖区内企业在本部门发生相关业务数据,如银行提供某企业纳税年度内的往来流水数据,以实现与企业纳税数据的横向比对;电力、水务部门提供某企业纳税年度内发生的电费、税费数据,以实现该企业税前扣除相关费用合理性比对等等。

3.搭建利用技术载体采集三方网站信息引用平台

积极利用“网络爬虫”等技术手段,广泛搜集与纳税人积极活动相关的各类网络信息,筛选整合相关涉税信息数据,采集涉税疑点问题,实现前期风险控制。如纳税评估部门通过“网络爬虫”技术获取新三板企业股东转股信息案例,评估人员进行跟踪管理,及时掌握股东转股情况,监督税款及时解缴入库,成为利用新技术服务纳税评估的有益尝试。

4.借鉴国外经验,立法明确申报三方数据义务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通过立法明确相关部门向税务机关申报相关信息的义务。如美国的法律规定,联邦政府、州政府、银行、海关、电信、新闻、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农业部、能源部、国防部、法院、移民、规划、国债、邮政及社会保障局等部门每年都应当向税务机关提供包括货币收付报告、国外银行账户、犯罪活动情况、车辆登记、不动产转让、遗嘱文件、权证文件等信息,并且明确纳税人双向申报义务,不仅有义务提供自己的收入情况,还要申报自己向他人提供收入的情况。这些法律规定为税务机关获取大量三方涉税信息提供了保障。美国国内收入局计算机征管系统与金融、海关等部门联网形成了十大税务管理计算中心,共享纳税人的涉税资料,为纳税评估工作提供了信息支持。通过立法保障,确立三方数据提供的责任和义务,打通大数据网络的高速整合通道。

(三)建立高素质的技术支撑队伍

大数据的整合利用需要一支技术精良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而目前纳税评估相关信息技术人才尚显匮乏,技术手段仍然不足,使大数据整合工作进展缓慢,效果微弱,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技术支撑队伍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加快计算机大数据库分析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税收业务过硬、计算机水平高超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实现大数据引领纳税评估提供切实有效的人力保障。

猜你喜欢
纳税评估模型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自制空间站模型
核电工程建设管理同行评估实践与思考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
项目建设与纳税筹划
模型小览(二)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