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点燃航天梦

2018-12-06 02:35
太空探索 2018年12期
关键词:进步奖特等奖科工

▲ 我国未来建设的空间站想象图

▲ 嫦娥四号月球车

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进入太空,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闪耀天际,第一个“嫦娥”探测器飞向月球……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洪流中,中国航天凭着改革创新、奋勇争先的劲头,不断刷新着新高度。中国人恒久绵长的航天梦,正被这个春意盎然的时代一一点亮。

创新实现航天梦

2018年5月21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人类首个以月球背面为目标的探测任务——嫦娥四号探月工程迈出了第一步。这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抓总研制的“鹊桥”中继星在执行发射,它将为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探测任务开路架桥。

这项伟大的“架桥”工程背后,是航天科技工程领域的多个第一: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地球轨道外专用中继通信卫星,第一颗连通地月的中继卫星,第一颗在地月L2点上采用Halo轨道的卫星。这所有的“第一”,标志着我国在月球探测领域取得新突破。

▲ “嫦娥三号”外场试验

在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史中,这种创新突破越来越成为中国航天人的常态。从最开始的跟跑到后来的并跑,再到当下开足马力向着领跑的角色逼近,创新,成为中国航天人恒久的前进动力。

创新森林,一叶窥之。

党的十八大以来,短短几年之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掌握了已有的载人飞行、空间出舱等关键技术基础上,成功发射了两艘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背后昭示的,是中国航天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空间能力大幅提升,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短短几年之间,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上实现了“闲庭信步”,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实现航天器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探月工程全面转入无人自主采样返回新阶段的关键环节。背后彰显着,中国人千百年来对月球的无限遐想,正在慢慢变得清晰、具体、有形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短短几年之间,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持续保持高密度发射,年发射次数增幅超过22%,其中2016年,中国宇航发射次数与美国并列达到世界第一位。背后,则是航天生产的创新再造:优化科研生产链条,坚持零缺陷质量管理,将发射场周期缩短了30%,产品交付周期缩短了40%,确保产品质量可靠性不断提升。

创新法宝炼重器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改革创新,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巨大成就的法宝,也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不断向世界一流防务公司迈进的驱动力。从“红旗”烈烈“长剑”刺天,到“快舟”跃空“天鲲”环宇,从保家卫国的国之重器到改变制造业生态的航天云网,航天科工在创新的道路上从未止步。

“这里的‘双创’氛围非常好,你们抓紧努力往前冲!”201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调研航天科工双创示范基地时,大声地鼓励年轻的航天“创客”们。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科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致力于打造创新型企业,持续深化“两条战线、两套打法、两个目标”的“双创”工作思路,着力打造“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创新、创业新形态。

▲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热试验

2016年,航天科工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以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实践有特色、可复制、能推广的特大型工业企业“双创”建设之路,努力成为国家“双创”工作的领头羊和主力军。

如今,大众创新在航天科工蔚然成风。目前,在航天科工内部活跃着2000余个“双创”团队,一大批航天创客、科技创新团队正成为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双创”的生态环境与良好氛围在企业内部初步形成,对社会“双创”的带动效应也进一步显现。

集中全社会力量干大事,这是航天科工多年来一直秉承的原则。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全方位铺展的创新投入必将转化成切实的生产力,助力航天科工在为大国铸剑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快、更远。

2018年7月,航天科工正式发布航天超级服务器、航天超级数据库一体机、航天超级存储阵列、“天熠”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海鹰翼辉”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以及“科斗”安全移动操作系统等“三大件三小件”产品,在网络空间这一关乎国家安危的命门上,加铸了一把具备高度安全系数的防护锁。

“这些产品集中体现了航天科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防建设、服务国计民生的自主创新精神,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换不来、讨不来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红卫在发布现场这样强调。

创新的动力同样体现在航天科工倾心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上。成立几年来,航天云网公司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自主创新研发了INDICS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工业大数据物联系统,并在智能化改造、大数据、平台架构等方面实现技术应用,持续开展产品功能迭代,以技术创新夯实航天云网核心专业能力,不断改善应用体验,成为市场竞争制胜的重要法宝,抢占工业互联网战略制高点。

创新点亮高光时刻

春天,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对于中国航天两大集团而言,每年春天尤其如此。2018年春天,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桂冠。而在此前一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以航天科技集团为主研制的北斗二号卫星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嫦娥三号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然而我们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使用、为目的而创新。”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杨慧如是说。在北斗二号卫星研制中,研制团队共取得了200多项专利,其中一项专利获国家专利金奖。

某种程度上,每年如期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正成为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创新实力的功勋墙。

2011年度大会上,委内瑞拉一号卫星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2年度大会上,嫦娥二号工程一举摘取了最高奖项的桂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13年度,载人航天空间交会对接工程和另外一个航天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14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深空探测航天器系统创新团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2015年度大会上,航天科技集团荣获5项奖励,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

十八大以来,航天科工几乎每年都站在这张承载着中国最高科技成就的领奖台上。2015年,航天科工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14年,航天科工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13年,巡航导弹突防技术团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首批创新团队奖,成为全国首批获得该奖项的3个团队之一,团队成立以来,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巡航导弹武器装备体系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快速发展。

科技创新成就在航天报国强军的使命旅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拿星载原子钟来说,原子钟是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心脏,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备独立发展导航系统能力的核心技术之一。航天科工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同时研制氢、铷、铯三种原子钟的单位,已为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交付了数台星载铷钟,并创造了所有批次零故障运行纪录。随着原子钟搭载发射的不断成功,我国完全掌握了星载原子钟的研制技术,摆脱了国外导航技术的束缚,也标志着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完全自主建立导航定位系统的国家。

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一项项荣誉,是对中国航天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投入的最好回应。然而,一项项科技成果不仅仅代表着荣誉,在为大国铸剑的光荣旅途中,它们经过科技人员的巧手妙思,切实转化为构筑国家安全大厦的一砖一瓦一脊梁。

回顾历史,几代航天人履行航天报国使命,扎根航天事业,精益求精、砥砺前行,开创了共和国航天基业。思深虑远,更知来路不易,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成就了其创业创新、追求卓越的成功之路。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如今,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中国航天两大集团作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中坚力量,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创新驱动,主动融入创新洪流,用创新激情点燃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之志。

猜你喜欢
进步奖特等奖科工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〇一所
首届中国钢笔书法青少年大赛 特等奖作品
首届中国钢笔书法青少年大赛 特等奖作品
中国航天科工预警监视安防体系多型新品亮相航展
武力担当 超强攻击力,快狠准!航天科工“武林”高手再现航展
287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
2019年PALM展参展商产品技术进步奖获奖名单
2015年“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一等奖获奖名单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特等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