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再竖两座里程碑

2018-12-06 02:36
太空探索 2018年12期
关键词:升空神舟嫦娥

▲ “天舟一号”

在60多年的中国航天史上,矗立着三座光辉的里程碑。改革开放之前,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竖起第一座里程碑。改革开放之后的40年间,中国航天又竖立起第二座里程碑——载人航天工程,以及第三座里程碑——月球探测工程。

载人航天:千年飞天梦圆

1992年9月,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如果说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两弹一星”奠定了中国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国地位的话,那么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载人航天就是与之类似的实力代表。载人航天是人类最伟大的壮举之一,它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圆千年飞天梦,更是为了圆百年强国梦。

1999年11月20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升空,飞船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在预定地点安全着陆。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突破。

2003年10月15日,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环绕地球14圈后安全返回地面,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2005年4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升空,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送入太空,五天后安全返回地面。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两人多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

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任务目标顺利实现。

▲ 神舟五号飞船任务成功后的庆祝场景

▲ 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翟志刚进行中国人的首次太空出舱活动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搭载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升空。9月27日,翟志刚成功进行空间出舱活动。9月28日,三名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航天员出舱活动和小卫星伴飞,成功完成了多项技术试验。

2011年9月29日,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发射升空。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成功。两天后,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进行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神舟八号任务标志着中国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搭载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发射升空,刘洋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飞行期间,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别进行了自动交会对接和手动交会对接,6月29日,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飞船搭载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升空。神舟十号在轨飞行15天,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和技术实验,并开展了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2016年6月,长征七号首飞任务顺利完成,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又一幕大戏——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序幕。空间实验室阶段的任务目标是突破和掌握货物运输和补给、航天员中期驻留、地面长时间任务支持和保障等技术,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为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积累经验。

根据任务目标,空间实验室任务共安排4次飞行。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成功。同年10月17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升空,11月18日安全返回地面。两位航天员在轨时间超过30天,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实验,是截至目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

▲ 神舟十号飞船三名航天员顺利出舱后,在飞船返回舱前向人们致意

▲ 嫦娥一号卫星绕月飞行(模拟图)

▲ 长三丙火箭送“嫦娥二号”探月

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由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在轨期间,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自动交会对接、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并完成了其他一些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项目。同年9月22日,天舟一号受控离轨再入大气层,空间实验室任务的收官之战顺利完成。

由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进入空间站研制阶段。中国空间站预计将于2022年左右建成。

载人航天工程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振奋了民族精神。与这种精神层面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是,载人航天已经并必将继续给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首当其冲的,是它带来的科技进步。40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真正的高科技是花再多的钱也买不来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的飞船、火箭、测控通信等系统,在研制过程中都大量采用了自主创新的新技术。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的过程,带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

月球探测:突破深空探索

▲ 着陆在月球表面的嫦娥三号探测器的着陆器部分

深空探测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带动性,对于理解保护地球、探索生命起源、引领科技发展、培养尖端科技人才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月球距离地球38万公里,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成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向外层空间发展的理想基地和前哨站。从上个世纪末期以来,包括月球在内的深空探测活动倍受世界瞩目,美、俄、欧、日等航天大国纷纷制定航天计划,均将月球探测作为重点,人类迎来了月球探测的第二个高潮期。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月球探测工程的有关论证。经过国内各方面专家十几年的工作,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着眼于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审时度势,作出了实施绕月探测工程的战略性决策。2004年1月,以“嫦娥工程”命名的月球探测工程正式启动。

▲ 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顺利着陆

与载人航天工程一样,我国的“嫦娥工程”也提出了三步走的规划。这三步就是“绕”“落”“回”。“绕”指的是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对月球进行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探测,以获取月球的三维立体图像等;“落”是指发射月球软着陆器,试验月球软着陆和月球车巡视勘察,就地对月球进行探测,并开展月基天文观测等;“回”指的是向月球发射软着陆器和小型采样返回舱,采集关键性月球样品返回地球。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升空。一个多月后,嫦娥一号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公布,标志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此后三年中,嫦娥二号不仅完成了预定的任务,还飞离月球,执行了一系列拓展性试验任务,成为中国飞得最远的航天器。

2013年12月2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准确送入地月转移轨道;12月6日,嫦娥三号探测器采用中国新研制的7500牛变推力发动机近月制动被月球捕获,准确进入环月工作轨道;12月10日,嫦娥三号探测器降轨进入15×100千米椭圆轨道;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实现月面软着陆;12月15日,嫦娥三号进行了两器分离和互拍成像,成功传回五星红旗的图片,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

目前,“嫦娥四号”和“嫦娥五号”任务正在有条不紊地实施。“嫦娥四号”将实现人类第一次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嫦娥五号”将实现采样返回,完成我国月球探测工程“三步走”任务中的第三步任务目标。

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第一次对地球以外天体进行的近距离探测。以往我国开展的航天活动,全部是在地球引力场作用下的环绕地球运动的航天器,实现对地遥感、通信、数据传输、载人飞行等任务,而且我国此前航天器到达的地球最远距离仅为7万公里。而要实现月球探测,则必须使航天器飞出地球引力场,进入到38万公里远的月球引力场,需要克服一系列技术难关。中国航天人发扬“三大精神”,硬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攻克了道道难关。我国探月工程起点高、有特色、有创新,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探索性和开放性,树立起中国航天的第三座里程碑。

猜你喜欢
升空神舟嫦娥
给嫦娥一个舒适的家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航天的神舟
神舟十三号安全着陆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嫦娥”探月,步履不停
12345,“嫦娥”奔月那些事儿
火箭升空啦
为什么说嫦娥四号登月是独一无二的?
火箭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