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短视频的发展趋势与思考

2018-12-06 03:22王舒怀
中国记者 2018年11期
关键词:小视频内容传统

□ 文/王舒怀

内容提要 本文对移动短视频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并对短视频行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2016年以来,国内先后经历了短视频热和小视频热。关于两者的区别,行业并没有确切的定义。通常认为,所谓“短视频”是相对于传统的“长视频”而言的,是指时长在10分钟以内(多数在3分钟左右),横屏拍摄为主,专门为移动端创作或从影视作品分段碎剪而来的视频内容。所谓“小视频”,通常指那些手机拍摄,以竖屏为特征,时长在10-30秒的视频作品,以快手、抖音、微视等平台上的内容为典型。

无论短视频还是小视频,可统称为“移动短视频”。移动短视频的兴起,是近年国内互联网内容的一个显著趋势。移动短视频高速增长的背后,是移动终端的普及、数字技术的进步,是视频生产、消费门槛的大幅降低,也是用户视觉文化消费升级的需要。

一、视频:从“传统”到“移动”

先看数据,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全国移动短视频用户的MAU(月活)从1.54亿增长至3.58亿,增长132%[1];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全国在线综合视频的用户总时长从6980亿分钟增长至7617亿分钟,仅增长9.1%,而同期移动短视频用户总时长从1272亿分钟增长至7267亿分钟,增长471%[2]。结合即将到来的5G时代,一个判断是:移动短视频市场正在经历、并将持续处于高速增长的“风口”。

与“传统”视频相比,“移动视频”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消费场景迁移

“移动”是这一波视频热潮的显著特征。视频消费的场景从电视到手机,发生了巨大的迁移。用户从客厅走出来,走向丰富多彩的、基于碎片时间的移动场景。从而,用户对视频的消费需求,无论是数量还是内容本身,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二)内容形态变革

从6秒到15秒、30秒,数分钟……,不同于传统视频的叙事结构、表现手法,在移动端被创造出来。尤其过去一年间,以互动、竖屏、10-30秒长度为特征的小视频发展势头猛烈。相对于传统视频样态,小视频更强调用户生产、互动性更强、更能促进快速连续海量消费。从快手、抖音到微视,小视频的内容更贴近网民生活,表现形式更丰富,生产门槛相对更低,尤其是在经历了初期以个人秀、才艺表演为主的阶段后,小视频正在走向内容类型多样化:新闻类、知识类、影视类、体育类、美食类等各种丰富的内容样态被创造出来,参与生产者也从普通网民,扩展到机构和组织。

(三)分发链条创新

社交+算法,是这一轮移动视频内容潮背后主导内容分发的力量。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内容产品,依赖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社交网络获得传播。关注、推荐、点赞、分享等行为,在视频传播链条中扮演了前所未有的角色。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信息流产品开始应用算法分发技术。个性化、“千人千面”大行其道。

无论算法还是社交,都意味着传统的、单一的编辑主导的运营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式,这是内容生产者必须面对的现实。

(四)生产生态重构

一方面,UGC内容越来越重要。今天,在越来越多的新闻事件中,我们看到,用户上传视频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素材来源。某种意义上,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拥有人类历史上数量最为庞大的视频通讯员、摄像头和义务拍客队伍。另一方面,网络原生的移动短视频头部机构初成格局,聚集了新兴的视频生产力。

过去两年间,我们看到类似梨视频、我们视频、小央视频,以及一条、视知等短视频生产机构的兴起。这些机构,无论是作为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项目,还是新兴的商业公司,其共同特点是从出生起,就面向移动互联网进行视频生产,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传统视频生产的模式,基于互联网进行生产组织,抢占了头部内容,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品牌。

□ 短视频行业MAU增长突飞猛进用户规模增长1亿仅用半年,2018年4月MAU达3.6亿。

二、“算法推荐”背景下,优质专业内容稀缺

如前所述,算法推荐的本质,是为了解决海量内容的分发。算法的本质是分发效率的提升,是海量长尾内容的传播价值最大化。反过来,分发能力的极大提升,也反衬出优质内容供给的严重不足。

一方面,用户在高度便利的技术工具的帮助下,创作出大量UGC内容,一个广为引用的数字是,2017年,单单一个快手就创造了3.6亿条视频,其总时长是当年电视剧产出总时长的2850倍。但另一方面,针对移动端生产的优质专业视频内容却显得格外稀缺。

其一,从生产主体看。传统的专业视频生产集中在各级电视台手中,近年来,尽管各地电视台也在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积极靠拢新媒体,创造出类似“小央视频”“时间视频”“闪电新闻”等移动视频品牌,但从整体看,电视台内部“大屏”优先于“小屏”的思维惯性依然普遍,人才、机制的束缚始终存在,从传统视频向新兴移动视频的生产范式转变尚未完成。一言以蔽之:大量的专业视频生产力被束缚在广电体制内部,并未得到充分释放。事实上,新一轮移动视频的竞赛中,从梨视频到“我们视频”“澎湃视频”“青蜂侠”,这些格外活跃的力量均来自传统报业,本身便值得深思。

其二,从内容标准看。移动端重构了视频生产的标准。变化了的消费场景,需要变化的内容。移动视频并非简单的长视频分割拆条,而是在“短”时长下的叙事方法、剪辑手法的重构。过去两年,市场上涌现了一批以梨视频、我们视频、一条、二更、视知等为代表的专业短视频生产机构,这些机构生产的内容,以短时长、强现场、素材原生态、快节奏、标配字幕、社交化传播为特征,在某种意义上重新定义了移动视频的表达方式,也拓展了移动视频表达的边界。但是,从全网的角度看,这样的内容依然高度稀缺。

其三,垂直化、地域化的内容稀缺。算法的应用,使得长尾海量内容的分发成为可能。今天的个性化分发,完全可以做到针对一个人群、一个地区,甚至一条街、一幢楼的精准推送。然而,分发颗粒度的极大精细化,对应的却是专业内容不足的窘境。源于普通用户、摄像头的海量视频内容,并没有得到专业而有效的处理;三、四、五线城市及广大农村地区的丰富突发事件、生活场景、人物故事、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专业化的视频记录。这些内容,原本可以在“本地化”的标签下,为用户提供贴近身边的优质视频。

三、视频生产机构:去专业化与再专业化

对于传统媒体和机构视频生产者来说,适应移动视频时代,激活自身生产力,推动自身融合发展,需要重视如下几点:

一是生产组织上,需高度重视与UGC的结合。讨论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视频生产,不能离开UGC内容极大丰富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是专业拍客、政府及企业宣传员、摄像头还是视频平台的普通用户,都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并上传大量视频素材。对于机构生产者和专业视频生产商而言,需要考量的是,如何基于UGC内容,建立一套全新的组织、收集、核验、再制作、分发运营的流程,如何将UGC内容纳入原有的专业标准通道并实现兼容。

事实上,梨视频最核心的资产,正是其拍客体系的组织建立。充分依托互联网提供的组织能力利用好UGC内容素材,而非固守要求所有的素材都由机构自身生产,这是一种清晰的转变。

二是生产标准上,要针对移动端特点进行重新定义。所谓“时长确定语法”“场景决定体裁”。移动视频时长短、消费场景碎片化,决定了其生产专业标准必须依照移动端的特点进行优化。相较于传统视频,移动视频天然更倾向于那些强现场、强转折、强冲突、强视觉选题类型,而拒绝口播、演播室、空镜等传统视频制作的常用场景;在剪辑手法上,必须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快节奏、高密度,以便在相同短的篇幅内转达更多信息,而无法做到传统长视频那样的从容叙事。在此过程中,新的视频生产标准有待重新定义。

三是生产运营上,需高度适应移动端特点。一是要适应算法分发的需要,从选题确定、标题制作、标签填写,都要考虑算法分发的需要;二是适应社交传播的特点,充分考量视频作品在社交网络中如何激发用户的社交传播欲望,尤其是分享欲、参与欲、收藏欲。三是高度重视用数字指标指导精细化运营,并进一步指导内容生产。无论从内容标准、生产组织还是运营方式看,对机构生产者而言,移动视频发展都面临一个去专业化和再专业化的过程。旧的规则在打破,唯有整个行业不断创新,才有可能建立新的共识。

(作者是腾讯新闻视频运营总监)

【注释】

[1] Trustdata: 2018年短视频行业发展简析,2018年5月

[2] Quest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半年大报告

猜你喜欢
小视频内容传统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主要内容
Reverse Slow — Video, Live Photo, Gif Editor
挖出微信里的小视频
小视频的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