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设问题研究

2018-12-05 10:59何珍
市场周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襄阳美丽乡村问题

何珍

摘 要:本文以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设为研究对象,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情况进行探究,旨在发现襄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问题,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对其进行的研究对汉江流域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丽乡村;问题;对策;襄阳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11-0087-02

“美丽中国”的概念首次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倡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注重自然生态文明的建设,自“美丽中国”这一概念提出后,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又提出了“美丽乡村”的概念,提倡各地进一步加强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的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综合整治的工作,打造拥有中国特色的美丽乡村。

湖北省政府办公厅于2016年8月发布《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自2016年起,湖北省每年重点支持300至500个村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并滚动发展。计划到2020年底,湖北省建成2000个左右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发展模式,进而加快推进湖北省新农村建设。

一、 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一)积极申报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近年来,襄阳市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积极申报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2016年,在湖北省第一批199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中,襄阳的格栏坪村等17个村入选;2017年,在湖北省第二批261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中,襄阳的双沟镇张岗村、兴隆镇兴隆村等23个村入选;2017年11月,在湖北省第三批290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中,襄阳的黄集镇彭王村、太平镇寺庄村等26个村入选。截至目前,襄阳市共有66个村列入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这些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村不仅可以得到中央、湖北省的补助资金,襄阳县市区也将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安排、筹措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重点内容包括整治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特色示范村。

(二)村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随着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設的推进,路网、管网、电网建设速度提升,绿化、亮化、美化工程覆盖面广,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大大的改善。襄州区的“红水家园”社区顺应美丽乡村建设的趋势,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以前面积小、采光差、有几十年老房龄的居住条件到现在水气电齐全、干净卫生、环境优美的小区,村民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襄州区古驿镇外沟村和邵棚村从“厕所革命”开始,将以往农村随处可见、臭气熏天的旱厕改成了清洁、封闭又经济的冲水式厕所,彻底解决了村民如厕难的问题,还美化了乡村环境。

(三)乡村产业发展兴旺

襄阳市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兴旺。襄州区朱集镇潘湾村以“情醉梨花源,缘定白河畔”为主题,举办“梨花生态旅游周”活动,推出“梨花仙子游梨园”“梨园寻宝”“特色农产品展销”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树立了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旺午村深入挖掘乡村民俗文化,积极打造集休闲度假、观光娱乐、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区。

二、 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问题

虽然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建设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规划有待完善

发展规划是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动纲领。发展规划不仅要与当地生态、文化、产业等相结合,还要和国家、省市的乡村发展总体规范保持一致。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规划有待完善。一是发展规划编制形式较单一,表现在有些乡村简单地“依葫芦画瓢”,没有突出本村的特色乡村文化,造成乡村建设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和吸引力;二是发展规划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表现在有些乡村的发展规划未与国家、省市的发展规划衔接,对周边区域和未来发展没有做好长远规划,就有可能错失今后经济发展的机遇,不利于美丽乡村的长远发展。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有待加强

传统村落承载了中国久远悠长的文明历史,因而极具中华民族文化的本源性和传承性。现代化发展引起一系列社会变迁。这一系列的变迁或直接作用于传统村落,或以间接方式渗透入乡村,改变着传统村落的原有社会结构以及乡村人原有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传统村落由封闭转向开放,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发生变化。在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的发展趋势下,传统村落正面临着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击,并且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正在急剧减少并走向消逝。因此,如何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守住乡愁、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保护和创新是美丽乡村建设亟待破解的难题。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政府的“形象工程”,不是领导的“政绩表现”,而是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惠民工程”。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很多地方认识不够,让政府唱独角戏,没有积极探索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发挥社会力量作用,而是采取传统的动员、执行等行政手段,没有把乡村规划、乡村环境整治、乡村土地流转等主动权交到村民手中,使部分村民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和我无关”的错误认识,从而对乡村建设热情不高,参与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四)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健全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建设好,更重要的是后期的管理维护。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是管理制度的缺失。有些乡村把建设当作一项阶段性的政治任务,建设完成后疏于管理,既没有责任人落实管理责任又没有相关人员进行维护,陷入“建设-损坏-再建设”的恶性循环;二是管理人员的水平有待提高,村里的管理人员学历水平不高,缺乏专业的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三是管理资金的落实不到位。美丽乡村建设中往往有政府支持建设的专项资金,却缺乏后期的管理维护资金,大部分要靠乡镇自筹,导致建设好的美丽乡村成果因缺乏资金维护而流失。

三、 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

(一)立足乡村特色,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是襄阳美丽乡村建设的先决条件。襄阳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规划应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编制,还要科学把握各级各类发展規划的目标、定位和深度,努力做到总体规划方向明确、专项规划相互协调、重点规划有深度、建设规划能落地。

要处理好发展规划的统一性和特色性的关系。襄阳市各村的乡村建设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在规划编制、建设标准、资金项目规范管理等保持统一性,从源头上规范,健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标准体系。同时,在编制美丽乡村发展规划时,还要更新设计理念,在营造自然和谐的美丽乡村风貌时,因村制宜、突出重点、合理定位、体现特色。南漳县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的实施意见》等,分产业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对茶叶、“稻虾共作”、食用菌、桑蚕等增收致富产业进行谋划。襄州区的发展规划中,计划用“五美”标准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让村民乐享“空间优化形态美、绿色发展生产美、创业富民生活美、村社宜居生态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幸福生活。

(二)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

文化传承是一个全球关注的课题,在我国同样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2014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抓紧把有历史文化等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保护名录,切实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襄阳市的美丽乡村建设中,需要通过多方力量的合作,共同保护并发展传统村落文化,实现传统村落文化的良好传承。襄州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针对各镇各村大力开展“挖掘民间文化、创新民俗文化、打造田园文化、弘扬农耕文化、传承‘非遗文化、创造现代文化”等活动,农民群众踊跃参与。襄州区古驿镇在外沟村组建了民俗展览馆,展馆内陈列了在全镇收集到各类老物件和文物300多件,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

(三)充分发挥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群众主体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通过宣传引导,提高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识,充分发挥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可以通过乡村广播、襄阳日报、襄阳电视台、网站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讲解,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內容丰富的美丽乡村建设样板宣传,增强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制定发展规划时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使用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时要公示,建设过程中遇到难题要多沟通,重大决策要发挥民主决策,提高群众参与度。美丽乡村建设应切实让农民群众成为建设主体,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真正享有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四)健全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

要想让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得以可持续的发展,就需要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让美丽乡村建设既有人建设又有人管理。一要落实后期管护资金,多渠道拓宽筹资渠道,将政府财政补助、村集体和村民自筹、社会参与结合起来。二要通过制定《乡村公约》、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等增强群众共建共管的意识,营造村民自管的美丽乡村管护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

[2]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EB/OL].湖北省农业厅,http:∥cs.hbagri.gov.cn/bgs/ywgz/170082.htm,2015-11-17.

[3]董礼敢.温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及其促进对策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17.

猜你喜欢
襄阳美丽乡村问题
潮涌汉江“两新”红
大侠都爱襄阳城
神秘的包裹
《腊八危家饷粥有感》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