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程度比较的灰关联分析

2018-12-05 10:59彭小珂
市场周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投入产出产业转移区域经济

彭小珂

摘 要:本文在界定好产业转移的相关概念基础上,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了定量测算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方法,并结合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中国1997—2012年间三个时间跨度的区域间产业转移。为避免其数据过多导致掩盖指标的不明确与不均衡的特点,本文结合灰关联矩阵的分析方法,进行深入量化计算,进一步直观化结果,得出结论加快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仍是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产业转移;区域经济;投入产出;灰关联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11-0080-04

在近些年来的三个五年规划期间,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跨区域布局优化措施,东南沿海地区“腾笼换鸟”以及中西部地区“筑巢引凤”的产业转移等,试图以此实现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地区之间的分工合作。国家实施的一系列发展战略都是旨在缩短区域的发展差距,然而有学者认为,实际情况上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不但没有得到趋同反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对于区域协同发展情况以及如何测量都仍然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对今后制定更为有效的发展策略有着重要意义。

一、 文献综述

对于用产业转移来衡量区域间的相互影响情况,国内外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相应的研究。Raymond Vernon和Arthur·Lewis分别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劳动成本角度分析了产业转移现象。而东方的理论研究与此不同,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Kaname Akamatsu)最初提出“雁形模式”,后有小岛清进一步深化了该理论,并提出发挥比较优势是一国承接产业转移的直接原因。

对于欧洲和日本等学者的研究,由于其所在国家或地区范围相对较小,考虑区域产业转移多为国家之间的转移,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国内向国外等。而对于中国来说,幅员辽阔、人口密集、产业分工细而全,更多需要考虑的是国内地区分块的产业转移情况。国内学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迟,而且研究的重点多半是围绕着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和产业转移的效应。主要被认可的理论有:卢根鑫从政治经济学产品价值构成角度、王先庆从地理空间维度出发、陈建军从宏观层面、魏后凯从企业空间微观层面分别对产业转移进行的深入研究。

本文所研究的产业转移是考虑其引致产业生态经济系统整体影响,是指其广义上的内涵,这一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还是范剑勇和刘红光学者。他们对产业转移进行的界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产业区位的变化,不仅包含产业(或企业)在地理上的迁移,也包含产业生产份额在区域间的增减。本文在此内涵上,借助区域间的产业部门投入产出表,定量测算区域间产业转移情况,以产业经济中投入产出关系为基础,对中国主要区域间1997—2012年间的产业转移情况进行测算。在计算过程中,由于时间跨度长、数据量也庞大,最终得到的信息纷杂,不易就整体区域的产业转移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而且简单比较会掩盖指标值的不均衡性,于是引入了均衡灰关联分析模型,以结合投入产出测量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得出结论。

二、 测量的模型与方法

(一)投入产出模型测量产业转移

在设定明确参数前,定量测算产业转移需要先考虑其内在含义,以及我们模型的具体原理和方法。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IRIO模型)是利用商品和劳务流动,将单个区域多个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情况连接起来的模型。区域间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不仅可以反映区域内部各产业之间的经济关联,还可以全面地反映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三、 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按照上述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以1997、2002、2007和2012年的《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进行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情况计算分析。按照国家信息中心的研究方法,将中国大陆30省份划分为八大经济区域:东北区域(NE:黑龙江、吉林、辽宁)、京津区域(JJ:北京、天津)、北部沿海区域(NC:河北、山东)、东部沿海区域(EC:江苏、上海、浙江)、南部沿海区域(SC:福建、广东、海南)、中部区域(MR: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北区域(NW: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南区域(SW: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西藏)。该表中产品部门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将国家和各省份42产业分类调整为8部门和17部门。通过查询文献和数据分析情况得出,无论是国际产业转移还是国内产业转移,最初都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转移方面,因此本文将研究分析重点放在11个制造产业部门。随后把2012、2007和2002年的经济产出都平减为1997年的可比价格,通过上述方式,以五年为一个跨度,计算经济净转移量。

(二)计算结果

计算得到1997—2002年、2002—2007年和2007—2012年,總共3个时间跨度组成的8个主要区域11个产业部门的产业净转移量,后根据上述灰均衡关联方法,计算出各个区域的产业转移的相对程度排序。

这里详细列出1997—2002年的计算过程展示。首先如表2所示,从区域角度分析,展现了区域与区域间的转移情况,以对角线为界形成数值相同,符号相反的形式,从横向看,正向代表转入,负向代表转出,例如:东北区域向北部沿海转入131.58亿元,京津区域向北部沿海转入319.78亿元。

从产业部门角度分析,如表3所示,展示了八个区域11个制造业产业部门的转移情况。同区域间的转移情况,正向代表转入,负向代表转出,数值大小代表其转移程度,例如:东北区域在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产值转出154.49亿元,而在化学工业产值转入5183.39亿元。由于在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上计算,所得的结果是由某一区域转入某一区域,因此最终加和结果为零,在考虑产业部门的产值转移情况时,转移程度可直接由数值大小表示,在运用均衡灰关联分析各个区域间的产值转移程度时,便是以产业部门作为衡量因素,在此基础上取绝对值得到所需计算数据。

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三个跨度的产值净转移量显示,区域与区域间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转移变化,显示出各区域间都具有一定关联程度。并且,从数量上看,产值净转移量都在逐步提升;从空间上看,转移情况则是在不断变化,从“北上”转向“沿海”后向着“京津”区域发展,而且转移的程度上越来越趋同。

(二)在1997—2002年中,产值的转移情况主要呈现“北上”特征,除向中部区域转出外,北部沿海区域的产值情况全是转入效应,由京津区域转入319.78亿、东北区域(131.58亿)、南部沿海(103.26亿)、西南区域(97.20亿)最为突出。除此之外,转移量显著的还有西北区域向南部沿海和西南区域的转移。总体上看,中部区域不论是转入还是转出,都相对稳定,而北部沿海的转入效应最为显著,京津区域转出效应最为显著。

(三)2002—2007年中,明显数值上都较1997—2002年有增长,总体上说,三个沿海区域(北部、东部、南部沿海)都是明显转入,而中部區域还是相对稳定,其余区域都是呈转出效应。其中,西南区域向南部沿海转移1484.6亿、中部区域转入917.8亿、西北区域转入852.8亿;对于东部沿海区域来说,主要是由京津区域(927.9亿)、西北区域(829.7亿)、西南区域(608.1亿)以及东北区域(595.7亿)转入。

(四)2007—2012年,相比较产值数量还是在上升,但增长率没有前一个跨度大,呈缓速上升状态。这个阶段的转移情况相对较为平均,各个区域都有转入和转出情况。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京津区域和西北区域的转入效应明显加强。其中,有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向西北区域和京津区域转移量所占比重较大。

为了方便分析,不同制造业在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不同情况,本文参照覃成林的分类方法,把计算得到的11个制造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三大类型。其中,除去其他制造业外,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包括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服装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包括金属冶炼及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和化学工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类型主要指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

经数据显示可见,如表5所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分部在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区域,三个时间跨度的产业转移量都不太大,主要产生转移的区域也存在于三个沿海区域。但是在2007—2012年的转移情况中出现例外,中部区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入情况显著,西北区域的转出情况显著。与政府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相联系,可见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开始产生成效。

对于资源密集型制造业而言,除去东部和南部沿海区域,其他区域皆为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分布区域。在1997—2002年和2002—2007年的产业转移情况中,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相对而言最为活跃频繁,涉及的区域也最多,主要转出区域为北部沿海区域和东北区域,主要转入为东部沿海区域。而在2007—2012年,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量相对减少了很多,波动范围也略有减小。

经调查,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空间分布虽然比较广泛,但主要集聚在京津区域、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区域。经数据计算显示,结合图2,八大区域中,1997—2002年时,东部沿海为主要转出区域,京津和北部沿海区域为主要转入区域;2002—2007年时,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量大幅上升,东部沿海区域变为最主要转入区域,京津、东北区域和北部沿海区域成了主要转出区域;而到了2007—2012年时,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成了所有产业部门转移最具代表性,经济转移量最大的产业类型,正与科学技术信息化迅速发展相切合,其中,东北、西北和北部沿海区域为主要转出区域,南部沿海和西南区域为主要转入区域。

五、 结论

通过上述对我国制造业产业转移情况的动态分析,可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在不同的研究时段内,我国制造业转移现象始终存在,且对于不同区域和产业类型,其产业转移的路径和相对规模存在明显差异,不存在统一的转移模式,不适合做简单化判断。另外,从时间维度上看,我国制造业转移现象随着时间跨度变化,存在着不同的变化情况,这与不同时段间,国家与地方政府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相关联,又相互作用影响。国家的政策与地方政府对其措施实行情况相互作用,导致产业转移变动,而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又作用于下阶段国家政府政策措施的设立。

就中国制造业转移而言,本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造成其复杂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区域经济规模、区域间空间关联等因素外,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结合不同年份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与本文的研究数据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自1997年来,国家实施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是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扩张的情况下的结构调整,也是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前后)背景下使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系统的过程。从第八次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九五”计划后,中国的区域经济进入转型期,特别是“十二大”以后,政府主要制定的促进东部地区经济重点发展战略,包含了发展和效率两个主题,希望以效益为目标重点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这一时期的战略思路是:中国经济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为顺序的梯度态势,即发达的东部、欠发达的中部、不发达的西部三个地带,以东部先富来带动全面富裕的思想。结合前文的投入产出产业转移数据结果可见,这一政策措施完成情况相对比较理想,从1997—2002到2002—2007年份间的产业转移情况可明显看出,经济产量由北上向着东部沿海区域发生转移,然而相对应的中部、西部区域呈现欠发达状态,这一时期导致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越发严重。因此,21世纪以来的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新的战略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成为重大决策,中央考虑到各个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确立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比较分析2002—2007年与2007—2012年的产业转移情况可见,政府的战略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各个区域的产业转移情况呈现相对均衡状态,产值总量都在大幅度增长,中部和西部区域转移情况都有明显上升。但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全面领先于全国其他区域,可见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仍待进一步加强改善。

参考文献:

[1]谢丽霜.产业梯度转移滞缓原因及西部对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5):11-16.

[2]Raymond Vern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80.

[3]William Arthur Lewis.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0-51.

[4]赤松要.世界经济论[M].国元书房,1965.

[5]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54-63.

[6]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王先庆.跨世纪整合:粤港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1997(2):31-36.

[8]陈建军.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9]魏后凱.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学术评论,2003(4):11-15.

[10]刘红光,刘卫东,刘志高.区域间产业转移定量测度研究——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6):79-88.

[11]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C].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16-19.

[12]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13]张歧山,邓聚龙.均衡接近度灰关联分析方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1):94-98.

[14]李方一,刘卫东,唐志鹏.中国区域间隐含污染转移研究[J].地理学报,2013,68(6):791-801.

[15]覃成林,郑云峰,张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1):9-14.

[16]覃成林,熊雪如.我国制造业产业转移动态演变及特征分析——基于相对净流量指标的测度[J].产业经济研究,2013(1):12-21.

猜你喜欢
投入产出产业转移区域经济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浅谈高职高专经济数学投入产出分析教学改革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