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济敏
摘 要:农村音乐教育一直都是“副科”,学校专业人才缺失,领导不够重视,学生不去重视,家长不会重视,这与农村本身的条件分不开。但要让他们学会最基本的东西,并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我们音乐教师长期不断的练习、引导、教育,反复实践,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关键词:农村;音乐;音阶;发声;节奏;情感;积累
从事农村音乐教学以来,在平时的教学和社团活动中深切感受到农村常态音乐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思想上对音乐学科也没有正确的认识,有的甚至对音乐有误解。
造成目前农村音乐教学十分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学生在课堂上对简谱都没有办法识别、试唱,更不要说对课本上的作品进行欣赏、感悟了。其次,多数时候教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中还是由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没有主动性,一些必须由学生完成、领悟的音乐基础知识也只能在课堂中挤出几分钟来补充学习,而学生掌握的就更少了。最后,虽然我们的同行们都竭力的避免和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努力使自己的常态课堂符合新课改新课标的要求,但是要改变目前的状况还是有难度的,路途遥远,但我们不会因此而放弃努力的。
在此,我提出以下几条个人觉得在常态教学中可以试着运用的方法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1.坚持音阶训练(上行、下行的反复练习)
do re mi fa sol la si
1 2 3 4 5 6 7
C D E F G A B
每节课都坚持进行音阶音准及音唱名的巩固训练。每节课之前都把音阶的音名唱名以及发音写在黑板上然后带领学生练习,这样才能使学生反复认识及演唱音乐中的七个音符,拿到曲谱时能快速的在头脑中反应出旋律中出现的各音的唱名和音高,并且能在钢琴或老师的引导下尝试演唱。
通过音阶的反复练习之后,能够达到在看到音时能与其唱名及音高更好的联系起来,并且了解此音所属的组别及在钢琴键盘上位置。
2.发声训练
发声训练的时候,我在上课时都选择儿歌的旋律或是自编小乐曲来进行训练。利用儿歌的欢乐、活泼的感觉来提高学生开口的兴趣,避免枯燥感。使用自编小乐曲来达到大小二、三度,纯四、五度等音与音之间的远近练习(音程)。在练习的同时用科学的气息和发声方法来要求。如:
1=C 2∕4 1 1 ︳ 3 5 3 1︳ 2 2 ︳……
在训练中尤其要养成利用标准音来找其它音的意识及习惯,并熟记标准音的音高。如:
标准音:6
6—7 6—5 6—4 6—3……等
3.节奏训练
中学生打击乐器很丰富,多利用这些打击乐器进行简单的节奏练习,善于利用这些打击乐器音响特点选择乐感较好的同学承担领奏任务,带领其他同学练习。
除了利用打击乐器,我们还可以利用击掌、跺脚等其他肢体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除常用节奏“哒哒”声外,我们还可以模仿小动物的叫声来进行节奏训练、这样就能使得我们的节奏训练更加生动有趣。如:
喵 喵喵 ︳喵喵 喵喵 ︳ 喵 喵喵 ︳ 喵 — ︳
在这项训练中就要联系节奏型把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音符的时值讲解清楚,并通过打击乐或是击掌等方式演示。各种音符的不同组合如:三连音、切分音等这些乐理知识一个一个讲到位。
4.节奏创编和小乐句串(创)编
学生在进行了小乐曲歌唱练习和节奏练习之后,对音乐元素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利用自己学习过的知识及对音乐拍子的理解等尝试创编简单的节奏与乐曲。并把我们生活中发生的趣事串成词,进行初步作曲小练习。
5.在理解作品的情况下,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学生在学习新的歌之前教师要有技巧的进行引导,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对作家及作品进行简要的介绍,使学生对歌曲有简单的认识后聆听歌曲。在聆听过程中启发学生更深一层次的想象和理解。从而能够把握歌曲的力度、速度、情感等。在熟悉和学唱歌曲后能做到有感情的歌唱,把自己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中,进而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
6.积累歌曲中遇到的音乐记号
教学中对各种音乐符号不要做集中的特别讲解,在每首歌里面遇到的時候再来讲这个音乐符号的作用。联系这个符号在旋律中的处理,教师示范有无这个记号对音乐表达的影响,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表演,这样更直观有趣的方法比直接讲解要有效的多。经过几年下来积累,学生对音乐符号就不再陌生了。这就是在学习中的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7.表演实践
农村学校由于条件所限,学生表演的机会就相对较少,为了能够让每位孩子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学期末,我会利用音乐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学期汇报演出,学生为了能在演出中有出色的表现,在课后就会积极排练准备,这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孩子的胆量。
我们的教学工作还是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当前的任务就是如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音乐基础知识教育,使学生在枯燥的理论学习中既能感受到知识性的同时又能感受到趣味性,改变学生为喜欢唱歌而唱歌,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音乐学习,并从思想上端正对音乐学习的态度,以音乐来提升自身素养,以音乐来陶冶情操,把音乐的流动美传输到自己的大脑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