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忠和
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意”就是审美主体对事物所产生的心意情感。“象”就是万物。意象即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诗歌的意象美,首先表现在色彩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錯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诗歌的意象美,首先表现在色彩美。许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美。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佳句里的意象有春花、江水、红日、荷花、荷叶,红绿形成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岑参赞美边塞之雪的壮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别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真是“独树一帜”。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
其二,诗歌的意象美表现在画面美。诗是诗人情感的载体,然而它却常以形象说话,是将看不见听不到的人的内心情感化为可见可触的直觉形象。
要说画面美,最典型的还数王维的诗了。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鸟鸣涧》就是这方面的杰作:“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人,也写物;写静态,也写了动态。静中有动,动中见静。一边是人,一边是物;一边是闲静的心,一边是看似幽静的春夜。诗人借助桂花、静夜、山廊、明月、宿鸟、春涧等多种事物。凝聚成完整的生动的艺术画图。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细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中包含了三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是“画满溪”。春天的小路边有桃花、梨花,还有油菜花。迎春花、月季花、茶花。有粉红色的桃花,金灿灿的迎春花,粉中带白的杏花,多么让人陶醉。好一个花满溪。第二个画面是“蝶恋花”。“留恋戏蝶时时舞”,蝴蝶在花丛中采花粉、跳舞。让人仿佛看到了流连不舍的蝴蝶在百花丛中时时游戏飞舞的情景。第三个画面是“娇莺啼”“自在娇莺恰恰啼”娇小的黄莺在花丛中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花朵、蝴蝶、黄莺这些意象形成一个花团锦簇彩蝶纷飞黄莺啼鸣的热闹画面。他们活泼自在的神态能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作者移情于物,物我交融,情景相生。
其三,诗歌的意象美还在于它所形成的意境美。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重要元素或条件。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氛围。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这两个简单的比喻听起来虽然有点渲染和夸张,但却生动而具体地说明了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曹操的《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而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诗人借助海水、山鸟、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等意象形成气势雄浑、气象壮阔的意境。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蕴涵着诗人的感情并且富有诗意的形象,已经成了古典诗歌里面描写失意的“士人”和“漂泊的客子”的形象的代称。更为绝妙的是,“夜半钟声”已经不是单 纯的诗歌意象了。因为唐初诗僧寒山曾居住于此,所以,“夜半钟声”这一形象,才从单纯的枫桥夜景意象的水平上升到“一种静谧幽美、富有浓郁的历史和宗教色彩的表现孤独失意的士人的情景交融的典型意境”了。
杜甫的《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成为千古名句,极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象,集中地表现了“悲秋”的典型特征。在诗人登高之处,仰望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激流而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形成了壮阔、雄浑的意境。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古代诗中的意象如此。其实在现代诗歌中展现出意象之美的也不乏名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借助群山、枫林、碧水、百舸、雄鹰、游鱼构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图。秋水长天,背景广阔,境界高远。抒写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戴望舒的《雨巷》,雨巷悠长、寂寥、凄清。丁香芬芳、哀怨。使整首诗形成梦一般的凄婉朦胧的意境。这正是作者迷茫的心境写照。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有白色的云,金色的柳,碧绿的草和水。意象的色彩之美自然让人想起了美丽的康桥之景。诗人留恋之情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了。
探讨诗歌的意象之美,我们不能孤立研究。意象的色彩之美、图画美、意境美往往是相互渗透的。要综合联系,全面理解。当然,我们在审美意象的时候,更不能与诗人的情感割裂开来。研究意象之美少不了分析作者的情感。因为,意象是穿越诗人心灵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