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善强 刘洋 陈玉彬 陈磊 刘祥 许兵
摘要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动力髓螺钉治疗,观察组采用股骨近端髓内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间、术后引流量、部分负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近端髓内打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关键词 股骨近端髓内打;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该类型骨折的临床治疗方式较多,其中动力髋螺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术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术式,本文将两种术式都应用于临床中,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3月-2018年2月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80例,男59例,女21例;年龄62~79岁。均自愿参加本研究,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5±2.4)岁;受伤至入院时间2~11h,平均(7.2±1.6)h;受伤原因:暴力击打5例,交通意外22例,摔倒或高空坠落10例,其他5例;骨折类型:闭合性骨折31例,开放性骨折11例;Evan分型:Ⅰ型12例,Ⅱ型17例,Ⅲ型10例,Ⅳ型3例。对照组38例,男29例,女9例;平均年龄(66.7±2.8)岁;受伤至入院时间3~8h,平均(6.8±1.9)h;受伤原因:暴力击打4例,交通意外21例,摔倒或高空坠落8例,其他5例;骨折类型:闭合性骨折28例,开放性骨折10例;Evan分型:Ⅰ型11例,Ⅱ型15例,Ⅲ型10例,Ⅳ型2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方法:对照组给予动力髋螺钉手术治疗,观察组则给予股骨近端髓内钉手术治疗,麻醉方式为椎管内联合麻醉,术前患者进行闭合牵引复位,选择股骨侧上端做手术切口,切口完成后选择粗隆前后交界处进行扩髓,扩髓完成后将导针插入股骨髓腔内[1],随后将防旋转髓内针插入股骨颈中下1/3处,确认插入位置正确后抽出导针,在侧向锁钉导向器引导下,延股骨颈方向将导针插入股骨头关节软骨下,分别在近端、远端和钉尾部拧人防旋转螺钉、横向锁钉和尾钉,随后清洗创面和缝合,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2]。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诊疗指标、髋关节功能和并发症发生率。手术诊疗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引流量、部分负重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采用Harris评分量表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疼痛、步态、功能活动、畸形及活动度四个维度,该量表总评分100分,按照患者最终评分将髋关节功能分为优、良、可、差4类,其中优即指评分>90分,良是指量表评分76~90分,可是指量表评分65~79分,差是指量表评分<65分[3]。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骨折愈合延迟、髋内翻、内固定松动、骨折愈合畸形、肢体缩短、下肢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和关节痉挛等。通过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价不同手术方式的安全性。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诊疗指标比较: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引流量、部分负重时间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和表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手术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由于该术式相比对照组术式的创伤更小,因此观察组患者相比对照组的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也更少,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股骨近端髓内钉术相比动力髋螺钉术式具有应力防止集中、抓持力强等优点,因此髋内翻、再次骨折、愈合不良等发生风险更低,尤其适于不稳定性老年骨折患者。
参考文献
[1]杨小中.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比较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8,11(3C):15-16.
[2]贾林,黄德清.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老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J].淮海医药,2017,35(1):27-29.
[3]李振华.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对比[J].社区医学杂志,2017,15(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