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德
姓氏即姓和氏。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为一,通称姓,亦叫姓氏。中华姓氏两万多个,全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33位,在2018年最新的全国姓氏排名第221位。
树有根,水有源。全氏之根在哪?源在哪?全氏后人正在追本溯源。
《三坟》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为风姓。”可见,伏羲氏姓风,“风”乃中华第一姓。可谓万姓同根,根在伏羲氏。全氏之根,亦在伏羲氏。伏羲配女娲,子少典,孙黄帝(别名轩辕,母附宝),黄帝居于姬水,故姓姬。黄帝有25子,赐12个姓:姬、酉、祁、己、膝、箴、任、荀、僖、姞、儇、依。黄帝之长子少昊(母女节),孙蟜极(母凤鸿氏),曾孙帝喾(母陈锋氏),玄孙契(母简狄)。契始封商,赐姓子氏。[1]根据“搜狗百科网”查阅全琮祖先世系,全氏源于子姓,由公元前11世纪高宗(武丁)之孙壬辛易姓全氏。(见图1)
图1“风→姬→子→全”图
全琮乃三国时吴国名将,其父全柔为丹阳都尉、桂阳太守。全壬辛是全柔之42世祖。(见表1)
表1“全壬辛→全柔”世系表
据皇甫谧《帝王世纪》所述:“初,高宗有贤子孝己,其母早死,高宗惑妻之言,放之而死,天下哀之。”[2]孝己(壬辛之父)的遭遇对壬辛的精神打击较大,导致壬辛改子姓为全氏。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亦有详细记载,但尚未涉及孝己之子壬辛及其易姓问题。清代学者全祖望《全氏世谱》认为“殷王高宗之后为全”无据。①全祖望《全氏世谱·鲒埼亭内编·卷首》从商末壬辛到东汉全柔世系表之记载十分清晰,虽然可以一目了然,但这些资料也只能上“搜狗百科网”(全琮祖先世系)查阅,其可靠性欠历史事实印证,尚需进一步考究、查实,才能作出结论。
根据浙江丽水龙泉《全氏宗谱》记载,黄帝之19世孙姬诵(周成王)于公元前10世纪初,居住陕西岐山,其庶子讳尚,改姬姓为全氏,故全尚为中华全氏之始祖。清代龙泉知县黄德中于乾隆四十三年为浙江丽水龙泉《全氏宗谱》所作的序中指出,全氏“乃文王姬姓之后,成王而分全氏”。②黄德中《浙江丽水龙泉全氏族谱序》(见图2)
图2“风→姬→全”图
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对周成王等记载十分详尽,但对周成王之庶子尚并无提及。浙江丽水龙泉《全氏宗谱》对全尚及其子孙后裔记载更加详细,可谓一部自黄帝(姓姬)到全尚再到龙泉全氏宗族的完整谱牒。这部全氏宗谱保存至今难能可贵。但周成王有无庶子?全尚是不是周成王之庶子?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清代学者全祖望(公元1705-1755年)在《全氏世谱》中说:“全氏出自周官泉府之后,以官为氏,其后以同音通于全。”①湖南沅陵(七甲)《全氏源流考》在全祖望《全氏世谱》之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指出泉(全)肇于姬氏,出自西周时期的东都洛邑泉府之官。西周时期人们称钱币为“泉”,成周设有泉府和泉府官,负责掌管货币交流和集市贸易。东周姬泄心(周灵王)次子姬贵(周景王)在位(公元前545—前520年)期间,子产相(公孙侨)执政进行改革,整编户籍园法,封恤赐氏,将泉府(邑)之官(姬氏)赐以泉为氏。泉氏历400多年经秦汉,宽政裕民,经济发展,人口大增,“泉氏家族涌现出泉崇公(字全节)进司空垒世,立朝清廉,著名后,汉(皇)室以功封爵不受,隐居长安之京兆。泉崇之子恒德,由泉氏改为全氏”。同时说:“汉灵帝朝,恒德五世孙全柔举孝亷,补尚书郎右丞。”③全邦湖《湖南沅陵(七甲)全氏源流考》风伏羲至姬发(周武王)之世系与图2相同,故“风→姬→泉→全图,仅从周武王始到全柔止(见图3)。
图3“风→姬→泉→全”图
由于清代学者全祖望在《全氏世谱》中说全氏出自周官泉府之后,以官为氏,其后以同音通于全。”所以多数全氏族人都认为,全氏最早来源于西周泉府官,是泉府官之后人改“泉为“全”。但全祖望之泉改全说并无时间界定,只说“其后”,“后”到何时?是东周呢?还是秦汉呢是哪位泉府官的后人最早改全为氏呢?在全祖望看来都是未知数。
湖南沅陵(七甲)《全氏源流考》根据全祖望以同音通于全”说做了补充和具体化,指出会稽钱塘(地点)泉崇之子恒德于公元前104年改全为氏。但是,关于全恒德之父泉崇,是姓泉还是姓王,还要考证。据全祖望《全氏世谱》之记载,全祖望属于桓溪全氏世系,始祖全权,累官侍御史、知青州,从桓溪始祖全权上溯桂阳太守全柔,“其世二十有七”。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全祖望也只能知道“全氏之著名于旧史者,自东汉桂阳太守全柔始”。而不知道比全柔更早的全氏始祖是谁,所以全祖望之泉改全说难以构成中华全氏始祖之说。探讨中华全氏始祖,仍需进一步求证。
图4“风→姬→王→全”图
北宋丞相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于宋熙宁己酉(公元1069年)为江西临川全氏族谱撰《全氏首修大宗族谱序》曰:“余郡全氏按其先本周灵王太子晋王子乔,后西汉恒德改姓全。五世至尚书柔,族始盛。”④王安石《全氏首修大宗族谱序》“风伏羲→姬发(周武王)→姬泄心(周灵王)”之世系与图2、图3相同,故“风→姬→王→全”图,仅从周灵王始到全柔止(见图4)。
“风→姬→王→全”说乃北宋丞相王安石之说,指出王氏始祖为周灵王太子晋,全氏始祖是晋之二十六世孙恒德于王莽簒政后以父(王崇)字“全节”改全为氏,至今2000多年。
前文提到,崇公姓泉还是姓王需要考证。湖南沅陵(七甲)《全氏族谱》说崇公姓泉,王安石说崇公姓王,谁是谁非?考证如下。
东汉班固(公元32—92年)撰《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四十二》记载了王吉、王骏、王崇三父子为政清廉的事迹。[3]
国民政府财政部次长杨道樾于中华民国三十七年撰《衡塘全氏族谱序》中说:“全之先本王姓,汉王吉曾孙恒德惧王莾祸始改全姓,五传至尚书右丞柔,世居钱塘,是为钱塘全氏始祖。”⑤杨道樾《衡塘全氏族谱序》
表2王子晋→王崇世系表
清代学者王庸敬编的《琅琊王氏通谱》,对王子晋至王崇等王氏世系有详细记载。⑥王庸敬《琅琊王氏通谱》中华王氏大成总编局编辑部于2010年10月30日作的《关于琅琊江左王氏上源世系的考证总结》中,王崇是王子晋的第25世孙。⑦中华王氏大成总编局编辑部《关于琅琊王氏上源世系的考证总结》(见表2)
以上三点说明崇公姓王而不姓泉。至于王崇之子叫何名?有不同说法。王安石与杨道樾说法一致,恒德是王崇之子,而《琅琊王氏通谱》记载王崇之子叫遗(昇或霸),非恒德,有待考证中华全氏始祖是否东汉末期恒德改王姓为全姓?恒德是否王崇之子?全祖望《全氏世谱》中作了否定回答,说“全之本姓为王”无据。①北宋宰相王安石和民国财政部次长杨道樾都肯定“全之先本王姓”,清代学者王庸敬编的《琅琊王氏通谱》亦有佐证。可见,王改全有依有据。但全崇德是否为中华全氏之始祖或某地方全氏之始祖,仍需进一步考证。
从上述全氏源流四说看,既有共同之处,又有矛盾之点。共同之处:第一,全氏与中华万姓同根,根在燧人氏;第二,全氏族人都是黄帝子孙,同属华夏民族;第三,中华全氏“四说”之始祖都距今2000年以上,其中“子→全”和“姬→全”距今3000年以上,说明中华全氏世系历史久远。矛盾之点:第一,“子→全”说、“泉→全”说、“王→全”说三者都说东汉全柔是其裔孙,但子→全”说的先祖是帝喾的次子姬契,“泉→全”说和“王→全”说的先祖是帝喾的长子姬后稷(别名姬弃)。既然先祖不同,后裔怎么会相同呢?第二,“泉→全”说,周灵王的次子周景王(姓姬,名贵)是全柔的父辈;而“王→全”说,周灵王的长子晋(王氏始祖,字子乔)也是全柔的父辈。这在现实中怎么可能呢?第三,“泉→全”说,崇公(字全节)姓泉;而“王→全”说,崇公(字全节)姓王。同时代同人同名同字,怎么会有两种不同之姓呢?由于宇广宙长,收集到的资料有限,考证中华全氏始祖难度更大。
全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44万多,占全国人口总数(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十三亿七千万)的0.032%,分布我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上述子→全、姬→全、泉→全、王→全“四说”外,还有如下几种源流说。
全氏源于地名。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地名叫全邑(因邑内有一条全河得名),位于山东省济南市之历城区龙山镇,早年周武王姬发率军进攻商纣王时,曾在该地休整。史籍《述征记》中记载:“全节(即全邑),地名也。其西名桃原,古之桃林,周武王克殷休牛之地矣。”其后有居民以邑名为氏,称全氏,世代相传,并尊奉周武王为得姓始祖。汉朝改全邑为平陵县,隶属于齐郡。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之子李佑起兵谋反,李君球率部据守平陵县城以抵抗李佑。平息后,唐太宗夸赞李君球,并改平陵县为全节县,以旌表李君球之忠。在李君球支庶后裔及住在全节城之居民中,皆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全氏,世代相传。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长兄刘縯,避莽逆于京兆,将劉去“卯刀”,以金为氏,后更姓为全。
在汉代,朝鲜半岛百济国大将全燮(汉族人)是百济国的开国功臣,被百济温祚王赐地环城(今韩国首尔),封为环城君。其后裔在朝鲜半岛形成了一个十分庞大的全氏家族。至明、清时期,全燮后裔不满高丽王统治,纷纷回迁中原,一些被高丽王赐姓为王氏者也恢复原本汉姓全氏,世代繁衍,形成了今东北三省地区,以及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区的朝鲜族全氏主流。
全氏源于回族,属于赐姓为氏。元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少数民族宗教首领,名叫万全。万全原名乞台萨理,承袭先业,不仅统治部族民众,还随汉家佛教大师深研佛学。他精通理、律、论,因此,老师赐其汉名叫“万全”。万全过世后,他的儿子以父亲受赐汉姓为氏,称全氏。其后裔子孙以及族中人,亦多有沿袭以全为姓,世代相传。
全氏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皇氏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和《皇氏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1.蒙古族杭噶坦氏,亦称杭阿覃氏,世居罗和迈兰(今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草原东北部与辽宁交界处),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anggata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全氏。2.蒙古族布古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界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gu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全氏。3.蒙古族布忽纳惕氏,在明朝时期冠以汉姓为全氏。
全氏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1.在满清“黄金家族”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的后裔子孙中,于满清中叶有多人改冠汉姓为全氏,世代相传至今。2.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全佳氏,祖先为汉族,东汉末年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满语为Ciwangiya Hala,世居盖州(今辽宁盖州),清朝早期即复汉姓为全氏。
全氏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苗族、赫哲族、锡伯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全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全氏,世代相传至今。
全氏人口少,但分布广,源流多。全氏源流究竟有多少种?目前尚无准确数据。本文介绍的几种源流说并非全部。要真正把握全氏源流,必须对国内外凡有全氏人口落籍的地方进行调查研究,综合分析,才能作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