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路
(晋城煤业集团寺河煤矿二号井,山西 晋城 048019)
矿井开采深度逐渐增大,应力也逐渐增大,巷道围岩较浅部的变形、失稳及破坏现象更加明显,过去单一的支护方式将无法满足深部巷道支护的需要,采用组合支护形式已迫在眉睫。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对组合支护形式进行了研究。将耦合支护技术应用于软岩复合顶板突出煤层巷道,有效地解决了巷道的支护问题[1];康虹等[2]采取锚网索支护技术解决深部松软破碎煤层巷道支护问题;牛福龙[3]将锚杆锚索变形匹配技术应用于巷道支护;李书民等[4]将锚网索联合支护技术应用于深部回采巷道中;何宗礼等[5]用预应力协同支护技术解决这类高应力破碎围岩巷道的支护问题;在锚杆-锚索支护协同设计时,只有使锚索与锚杆协同配合,才能使锚杆、锚索预应力协同支护的效果达到最优[6]。基于此,本文以山西晋城煤业集团公司寺河矿二号井97采区97205巷高强锚杆、锚索联合支护为研究对象,以期达到提高巷道稳定性,减少巷道围岩变形量的目的。
97205巷担负97303回采工作面进风任务,巷道服务期限为24个月。97205巷上部3#煤为小煤窑破坏区,东、西、南三面皆为实体煤,北为97101巷。97205巷与97302工作面之间的煤柱宽度为30m,在97302工作面回采之前,97205巷将掘进完毕。97205巷设计采用矩形断面,掘进宽度为4200mm,高度为2400mm。
9#煤层位于石炭系太原组中部,含夹矸0~2层,直接顶板为3.3m粉砂岩,局部地段为石灰岩,基本顶为5.3m的细砂岩;底板为0.8m的石灰岩。9#煤层顶部距3#煤层51m左右。9#煤层较稳定,煤层厚度平均为1.42m,平均倾角为5°,煤层结构简单。
97205巷主要采用树脂加长锚固锚杆组合支护系统, 并进行锚索补强。
顶板:锚杆排距1200mm,间距1200mm,每排4根锚杆;锚索排距为3600mm,间距为2400mm。
两帮:锚杆排距1200mm,间距1200mm,锚杆距顶距离400mm,起锚高度800mm。
原支护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巷道支护示意图(单位:mm)
为观测巷道的变形规律,为下一步对巷道支护方式改进提供依据,采用“十字”布点法观测巷道表面变形。沿大巷掘进方向每掘进50m布置一个测试断面。原支护方式巷道表面位移如图2所示。
图2 原支护方式巷道表面位移
由图2可以看出,原有支护方式下,巷道两帮移近量为550mm,顶底板移近量为101mm。巷道围岩的变形量大,该巷道条件不能满足矿井的正常生产作业。对原支护方式进行改进,提高巷道的支护效果,降低巷道的维修成本是很有必要的。
对锚杆进行优化,采用蛇形锚杆,如图3所示,提高锚杆的可变形性、让压性能;采用快装高预应力“鸟窝”锚索,如图4所示,提高锚索的锚固力、锚固范围及让压性能。
图3 蛇形锚杆示意图
图4 快装高预应力“鸟窝”锚索
优化后的巷道支护方式为:预应力“鸟窝”锚索、蛇形锚杆、金属网联合支护。
顶板:锚杆排距1200mm,间距1100mm,每排5根锚杆,150×150×8mm高强托盘;锚索采用“三花”布置,排距为2400mm,间距为2200mm,300×300×10mm高强托盘。
顶板:锚杆排距1200mm,间距1100mm,锚杆距顶距离为500mm,150×150×8mm高强托盘。
改进后的支护方案如图5所示:
图5 优化后的巷道支护示意图
为观测巷道的变形规律,确定优化后的支护方式对巷道的支护效果,采用“十字”布点法观测巷道表面变形。沿大巷掘进方向每掘进50m布置一个测试断面。支护方式优化后巷道表面位移如图6所示。
由图6可以看出,对支护方式进行改进后,巷道围岩变形在滞后工作面100m后趋于稳定,巷道两帮移近量为170mm,顶底板移近量为70mm。巷道围岩的变形量较原支护形式有大幅的降低,巷道两帮移近量仅为原支护方式的三分之一,顶底板移近量为为原支护方式的70%,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
图6 支护方式改进后巷道表面位移
采用预应力“鸟窝”锚索、蛇形锚杆、金属网联合支护技术代替原有的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提高了支护系统对巷道围岩的支护效果,巷道两帮移近量仅为原支护方式的三分之一,顶底板移近量为原支护方式的70%,保证了巷道长期正常安全使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