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鸡

2018-12-05 05:49郗文倩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季氏季平外物

○郗文倩

中国古代百戏

“斗鸡”是训练公鸡相互打斗,“走狗”是纵狗行猎,这两个词很早就组合在一起,指人养尊处优,游手好闲,都是纨绔子弟的恶习,最终不是祸国殃民,就是败坏家风。《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这些来的……都在少年,正是斗鸡走狗、问柳评花的一干游荡纨裤。”

可是,娱乐是人的天性,所以,这边斗着,那边著书批着。几千年来,就这么互相较着劲,直到今天也没论出高下来。“走狗”顶着个打猎的名头,继承老祖宗的狩猎本领,又能获得些野味,所以,批判它的并不太多。相比而言,斗鸡纯属消遣,不仅惨烈,还和赌博傍着,就更没啥正当理由了。

斗鸡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据说当时鲁国曲阜城内特别流行斗鸡,谁承想,本来就是一个赌博玩乐,却惹出一场斗鸡风波,并最终引起国内政治大动荡。

当时,鲁国最有权势的是三大家族,号称“三桓”,为鲁桓公三子的后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这三家贵族在鲁国世代相传,历任卿相。当时国君是鲁昭公,可实际上国事都由这“三桓”把持着。季氏家族的季平子与鲁国另一家贵族郈昭伯是邻居,两家常以斗鸡为乐。这一天,季氏放出公鸡,在鸡翅膀上偷偷撒了芥末粉,郈昭伯家的公鸡从没见过这种阴招,奋力打斗,连蹬带踹,可对方翅膀一扑棱,芥末粉就进了眼。芥末粉辛辣,鸡眼瞎了,所以,连连败退。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季平子给自家公鸡穿戴上皮甲头盔,对方就无可奈何了。

不管怎样,总之郈昭伯落了下风,琢磨了一番,也给自家公鸡添加辅助装备。鸡的两足后端类似人脚脖子的地方各有一个骨质突起,表面包裹有厚厚的角质层,称作鸡距,郈昭伯就在此部位各扎上一把金属刀子。打斗中公鸡飞起抬脚,一脚封喉,一刀见血。可以想见,对方的芥末公鸡就落败了。季平子眼见吃了亏,大怒,就争执起来,此后索性扩建住宅,侵占郈昭伯家地盘,两家遂彻底结了仇怨。后来,郈氏就到鲁昭公那里诉冤告状。鲁昭公平时也有点恨季平子专权跋扈,自然支持郈氏,遂出兵包围了季平子。危机关头,另外两个家族叔孙和孟孙出手联合营救季平子,最终,鲁昭公被逼逃奔齐国,三桓势力登峰造极。

《韩诗外传》称公鸡为“五德之禽”:“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给公鸡附加很多伦理道德。实际斗鸡的人,只看其是否好斗、善斗、敢斗,可不管什么仁和信的问题。好斗,是公鸡的本性,与体内雄性激素分泌有关,优选后的斗鸡尤其如此。好的斗鸡讲究骨骼匀称,前胸壮而宽,体毛短而稀,头小嘴尖,皮厚脚大,鸡距发达。所以,旧时行家选鸡时有句口头禅:“小头大身架,细腿线爬爪”。

优选之后,斗鸡上场厮杀前还需特种训练,待沉着稳重,“呆若木鸡”,上场方能阵脚不乱,攻击直奔要害。古代有个驯鸡高手,叫纪渻子,他给周宣王调教斗鸡。驯了十天,周宣王问:“可以了吧?”答曰:“不可,还显得虚骄而恃气。”十天后又问,回说:“不行,鸡听到声音看到影像就有回应。”十天又问,回说:“不行,还是怒视而盛气。”又十日,再问,回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就算在旁侧鸣叫,它也不为所动,好似木鸡一般。其精神凝聚,其他鸡见了就掉头而逃,不敢应战。”这个故事就是“呆若木鸡”典故的由来,《庄子·达生》篇里讲的。不过,庄子一向喜欢胡编乱造,这个故事也未必就是真的。庄子无非是想表达一种生命境界,人一旦精神凝聚,不为外物所感,也就不会被外物所动所伤,这是大智慧。

庄子心游万仞,眼界高远,从斗鸡中看到人生智慧,追求一种静定而安的生命态度。然而,参与斗鸡的人们却更希望见到公鸡们血脉贲张、激烈的啄咬,这就是哲学家和俗众的不同。

猜你喜欢
季氏季平外物
有话如是说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再解《论语·八佾》首章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风从千年来
经典语录
故土情
自比乌龟
外物轻重
外物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