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娟 李秀霞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显示的是中华革命志士英勇奋斗、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和勇于担当的革命人格。这种精神品格,不仅是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滋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宝贵养料。那么,怎样将革命传统教育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血液里流淌呢?
播下“红色基因”的种子,方能让红色种子在学生心灵深处长叶开花,那么“红色基因”的种子从何而来?
1.提炼“红色基因”。“红色基因”的种子,可以从教材中提炼。比如,引导学生从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感知革命精神,在历史坐标中构筑时代担当;学习语文课文时,在脑海中定格英雄志士的剪影,在生活中寻找学习的偶像;从历史教材中了解革命战争的发展历程,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让青少年眼中有“影”,心中有“情”,脚下方能有“路”。
2.整合“红色资源”。“红色资源”不单单来自某一学科,更来自社会热点问题。比如,根据社会热点“钓鱼岛问题”,我校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师进行“小学科、大融合”,开发了一节校本课程《钓鱼岛,中国的宝岛》。将三个学科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分别从钓鱼岛的历史渊源、地理位置及丰富资源、钓鱼岛归属的法律依据三个维度,追溯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收到良好效果。
3.开发校本课程。将“红色元素”融入校本课程开发,是播种“红色基因”的有力保障。我校开发的“海之魂”主题文化系列校本教材(七年级《海之魂·融》、八年级《海之魂·容》、九年级《海之魂·荣》),以坚韧不拔、博爱奉献等精神为主要元素,将“红色资源”系列化、校本化。
搭建红色平台,设计相应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革命精神的内涵,传承“红色基因”。活动设计应该科学统筹,梯度实施。
1.红色主题创建的系列性。我校将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纳入德育课程,开发了红色主题教育月。比如,四月份的德育主题为“缅怀先烈、奋发图强——我们的节日·清明”,十月、十二月的德育主题分别为“红色十月·热血青春”“国难日·奋起时”等。
2.活动内容的融合性。活动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比如,语文、历史组的“我与伟人亲密接触”论文征集,地理组、语文组、道德与法治组的“我看台湾的归属”辩论会等,就是将几个学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考量学生的前瞻性眼光。
与社会热点融合。比如,去年国庆节祖国大阅兵后,我们组织开展了“我们都是中国人”的主题教育月活动,全校举行“感恩十月,爱我中华”师生同台诗歌朗诵会。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将爱国主义红色精髓融入灵魂深处。
与传统节日及人文节日融合。比如,七一的“红色年代”师生同台演唱会、“我家的红色之旅”摄影展、“端午祭·中华情”征文比赛等,使学生在体验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的思想潮流往往是学校生活的晴雨表。为此,我校把“红色精神”引入校园,以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不畏艰险的长征精神、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勇攀科学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以及唐山人民“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塑造学生的精神内核。
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血液里流淌,让革命传统教育植根于师生心灵深处。师生在“红色文化”中汲取顽强意志、拼搏精神、奉献意识,形成坚韧不拔、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校园精神,汇聚成师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为青少年的健康人生打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