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春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广东 广州 511325 )
翻译课程是本科院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实用翻译技能是翻译教学的首要任务。中国加入WTO后,与世界各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社会对翻译人才的期待值日益增高,这对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方案多元化也相应提高了要求。然而纵观当下普遍采用的翻译教学模式,我们便可发现其中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课程设置的不平衡,教材内容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模式缺乏多元化,实践环节不够凸显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开展翻译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胆尝试,以“翻译工作坊”为途径,构建出一种新的翻译教学模式,试图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性、实践性及职业化有机融合,整个教学过程强调“从做中学翻译”,旨在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尝试,“翻译工作坊”集教学、实践和研究于一体。 李明、仲伟合 (2010)将“翻译工作坊”定义为“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并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进行见仁见智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通过不断协商,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同的译文的一种活动”。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是,“翻译工作坊”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强调“以项目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抓手”,强调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其本质是突显学生在翻译活动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是:小组成员先各自独立完成,再相互切磋,达成共识,最终通过团队协作完成某一翻译任务。此举旨在促进学生“从做中学”,即通过翻译实践体悟翻译之道,它不仅凸显了学生在翻译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强调了实践环节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
1. 课程内容与教学理念
课程内容与教学理念是工作坊实践模式的基础,工作坊是以具体、多层次、多阶段目标为基本出发点的实践模式,在选定一个源语文本,采用团队协作方式,完成翻译项目中的各项任务。此教学过程将学生具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将学生有效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作为另一个教学目标,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建构不同的解决方案,最终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作为又一重要教学目标。
2.责任教师
责任教师是工作坊模式的核心,指导教师扮演“集设计者、诱导者、研究者和管理者于一身的“主导”角色(朱波,2011),给翻译小组成员提供类似真实的翻译项目及协作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加深对所翻译作品内容的理解,引领学生主动探索、建构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既定的翻译任务。
3.工作团队
工作团队是翻译教学活动的中心主体,由参与翻译实践教学的学生组成,他们在充分领会课程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认真投入个体和小组工作,在规定的项目期限内制定翻译计划,先是个体自行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掌握方法,完成初译后,以小组为单位,对所翻译的作品进行讨论,共同探索解决翻译问题的途径,整合、优化各个个体翻译作品并形成翻译终稿。
4.实践场地
实践场地是工作坊模式的实施前提,能提供各种日常教学、实践与交流之需,是学生开展翻译活动的主要学习场地。这种场地不一定非得局限于教室,能满足学生进行练习、展示译文和讲评之用的场所即可,确保小组成员在配备有电脑、网络、翻译软件的条件下进行小型讨论、展示成果及探讨总结。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两大创新点:第一,实践性。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翻译工作坊为学生提供大量高强度翻译训练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等实践环节学习翻译,不断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并通过课内外的交互学习环境,去感悟、领会和把握翻译的真谛,为他们日后独立从事翻译活动打下基础。第二,合作性。在接到翻译任务后,小组成员通过个体查找资料、小组讨论、分析、总结,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一项翻译任务。这一过程离不开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翻译教学中引入“翻译工作坊”模式,这一举措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原本单一的翻译教学模式变成若干个翻译工作坊,让学生围绕任务开展活动,通过实践学习活动中认识、掌握相关的知识或技能,以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之目的。“翻译工作坊”式教学模式可按如下步骤加以开展:
指导教师对学生下达翻译任务,任务可以是业界一些翻译人士真实承担的项目或者是教师根据学生实践能力而确定的具有合适广度和深度的模拟项目。例如,笔者在开展翻译实践教学中,鉴于学生所学的是商务英语专业,给他们布置的翻译材料主要以商务英语翻译为主。
学生根据自由组合的方式组成若干个工作坊(4-6人/坊),各坊在规定时间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同一个翻译任务,团队成员在竞争机制下积极投入翻译任务中,完成整个翻译任务工作流程。
在接到指导老师安排的翻译任务后,小组成员便开展各自的翻译活动,这就是初译。初译完成后,便是小组内部两两交叉审阅,对于彼此在翻译过程中所存在的疑难问题及时进行交流,并予以适当修改。
交叉审阅后,便是小组的集体讨论。几个小组成员在一起,对个体翻译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综合讨论,对小组成员的个体翻译作品进行加工、整理、润色,共同商讨出更优质的翻译作品。
以翻译小组为单位,利用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对翻译成果进行展示,以多种多样的互动模式,让小组成员感知、领悟、学习、内化并掌握翻译技能。成果展示不仅仅是展示翻译的最终稿,也可以是翻译过程的心得体会,或对整个项目翻译工作的一个经验总结。
翻译小组展示成果之后,其他小组可以进行点评,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由于学生作为译者的工作经验不多,一般难以对译文的质量把关。鉴于此,在形成终稿这一环节最终由指导教师根据各个小组翻译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最后提交的翻译最终稿的质量进行评价(见图1)。
通过选取有针对性的翻译项目,把翻译基础知识和翻译技巧融入项目的解决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翻译技巧,在学习中体会翻译的真谛。
该模式强调将学生视为课堂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真实翻译项目中相互协作,像职业译者一样完成翻译任务,整个过程中强调“从做中学翻译”。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要求小组的成员通过查找资料、建立术语库,最大程度地利用团队内部的各种资源,通过沟通、讨论、分析、总结,不断完善译文,最终共同完成一项翻译任务,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整理出一些翻译的方法与规律。这一过程能提升学生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小组成员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反馈,对译文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译文修改,作为翻译中的一种重要技巧,也是译者应该掌握和具备的一种素质”(李明、仲伟合,2010)。译文的修改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翻译市场的规范和要求的了解,不断拓展学生的翻译层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以上四方面可以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模式,直至翻译终稿出炉。如果将这四个步骤推演开来,那就是:“教学”──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挑选译材、收集译例、优化译作并获得翻译技巧与经验;“实践”──在团队合作中进行讨论、总结,找出自身与翻译方案设计之间的差距;“研究”──学生通过翻译实践回顾,内化翻译过程中所获得的理论与技能,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构成了一个“教学、实践、研究”三位一体的优质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 “翻译工作坊”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其特色体现于“以项目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抓手”,真正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对应用型、实践性、职业化翻译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鉴于此,作为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值得广大翻译教学工作者的进一步探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