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就进入到迅速发展阶段,21世纪以后,发展更加迅速,并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及多样性。在社会经济逐渐复杂的基础上,国家对宏观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为更好迎合政府宏观控制的开展,就要求注重对行政事业机构中的财务管理与内控。但实际上,因为单位中领导者不注重和缺乏专门的管理者等因素,其财务管理与内控效率始终比较低,无法符合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要求对其进行妥善处理。
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充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更好优化自身运营管理效果,避免潜藏风险,保证管理活动稳定进行,建立完善的财务管控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1]。简单的说,建立财务管控体系,可以从本质上达到对财务管理的内控目的,保证后期活动可以正常进行,优化财会工作流程,使得相关工作者可以清楚自己的职责与岗位需要,全面监督日常生产运营,避免其中潜藏的安全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运营管理阶段,为确保工作的正常进行,需要优化相关内控机制,主要涉及对岗位职责机制、凭证检查机制、财务核算机制、考评奖励机制与业务流程体制等等。而且,还要确定相关财务管理的标准,例如对日常财务支出成本状况与同期降低率状况等,若有要求,行政单位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需求,利用相关控制标准,有效整合各种指标,达到财务工作内控目的,保证单位内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与精准性,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在经济业务开展环节,极易受到外部客观原因的影响,而为了保证控制措施的行之有效,寻找科学可行的控制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行政单位应当严格控制组织规划、财务系统和全面预算等内容,实现控制措施的综合性使用。但在具体使用环节,要根据不同业务的基本特征来划分,进而寻找更有效的控制措施以得到最好的控制效果[2]。另外,在单位内部财务工作的内控中,强化控制与防范其中隐藏的风险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在经济活动进行时极易受到外界客观原因的干扰,预防风险控制点,以活动的模式来研究风险因素,要求具有完善的评价、报告与预防的规章机制,唯有如此,方可更好避免其中潜藏的风险,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实际运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较大影响。
内控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运营管理工作进行时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财务管理观念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内部控制的好坏。但就具体工作开展的情况来说,很多职工及领导者的认识程度较低,还没有认识到行政事业单位内财务工作内控的作用,需要将之视为一项关键任务实施,而非将之视为一项提高管理效果的任务实行,忽略落实效果的评估效果,导致内控工作的进行流于形式。
新形势下,不管是市场体系的多元化与多样化,或者政府宏观调控的开展,均对行政事业单位内财务管理活动提出了较高要求,但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对财务活动的内控工作并未引起高度重视,造成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未贯彻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内财务活动的内控工作[3]。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因为财务管控体系不健全,既阻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与服务水平的提高,还极大影响与制约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发展,导致财务活动的内控工作不能得到贯彻执行,也无法保证工作效率。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财务工作的内控中,因为管理体制不健全,引发了诸多问题,其中,审批流程不标准就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在管理阶段,财务管理者未对该项工作引起高度重视,缺少防范观念,均将工作重心投于事后管理上,并未在事前做好预防与控制工作[4]。如此就造成在财务管理过程,常常会产生审批不科学与财务支出不能精准核对等现象的产生,既影响到内部财务管理的效率与效果,还给后续财务审核任务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标准中,详细提出一定要有确切的部门和岗位起到监督作用,监督检查与评估财务管理工作。但是,有些领导对内控并不重视造成执行力薄弱,无法严格根据标准要求开展管理与内控工作[5]。另外,外部监督不全面,审计部门通常是在领导离任过程开展审计工作,纪检单位的巡查也仅仅是例行巡查,不能得到多角度、全过程的监督。财政机构主要是监督财政经费是否规范、预算是否科学、支出是否精准等情况。这些监督工作无法从内控层面展开有效性管理,财务活动的有序性与高效性更加依赖内控工作方可实现。
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尽管进行了很多改革尝试,但其内部财务管理任然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财务支出与审核中,存在很明显的风险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行政事业机构的经济效益。针对这些问题,要求对其进行严格控制,单位应当提升本身的财务内控意识,从根源上加大内控力度,强化对财务管理的防范与控制。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内的领导人员应以身作则,高度关注财务管理与内控工作,进一步加大对财务的检查力度。另一方面,财务管理者要认识到加强财务工作内控的意义,在运营活动中贯彻执行财务工作,不得忽视财务的管理与审核。此外,行政单位应当定期和不定期的组织一些有关财务工作的培训活动,在提高所有管理者财务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管理者本身的专业技能及水平,进而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效率及效果。
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内财务管理体系也出现了较大改变,例如,在财务支出与审核的管理中,需要财务管理者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不得像原来那样只重视事后管理。如在那些信息处理中,新形势下,在实际工作中,对信息的处理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既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安全性,还要采用现代化系统对其展开处理,将单位内财务管理方式转变为现代化管理方式,对那些落后的软件和设施要及时更新与淘汰,确保财务数据的有效性,便于财务工作者和单位内其他员工查找与应用,既可以很好支持财务管理者高效的开展工作,并且可以确保其工作效果,由此促进行政单位内财务管控体系的进一步优化。
强化财务内控监督及审核,应从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着手。从内部方面来说,应严格控制与监督领导者的权利,避免“一言堂”和“一支笔”。要完善政务公开机制,定时对大型事项、关键人事任命、重要项目、大额经费应用状况进行公开,接受干部及大众的监督。需建立专业的会计者与出纳者,并实现职能划分,遵循财务规则。就外部方面来说,当前,随着反腐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对单位内财务工作的监督力度也有了提高。相关审核部门与纪检部门,应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例行检测与抽查等途径,对单位内财务内控状况进行监督。而且要鼓舞社会大众积极监督行政单位管理状况。
在财务活动的内控工作中,绩效考评是核心。该过程可以发现职员的优势,选择优秀职员,还可以为职员敲响警钟,提醒他们更加专心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约束职员的工作行为。但绩效考评的目的在于提升职员的工作热情,仅仅是考核不奖励是无法达到考评目的的。因此,在绩效考评环节要采用一些措施有效融合奖励。选取一些表现优异的职员进行奖励,能够分发奖金、福利以及晋升,还可以激励员工仔细工作。针对一些工作效率差的职员要予以适当的批评和惩罚,随后再与他们进行沟通,找出职员工作环节存在的不足,督促职员积极改进。在行政单位内部形成和谐的工作气氛,使职员看见认真工作的好处,抱有希望,才有努力工作的信心,还有助于行政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内控意识的形成与体系的创建是前提条件,执行属于落实的重点。要提高财务内控执行力度,首先需强化财务预算控制。预算一定要精细化、科学化。预算应结合年度计划与需求、上个年度的支出与资产应用与占有等状况,科学编制预算,仔细审批追加或调整的预算,避免盲目调整预算。另外,还要严格控制超预算支出现象,对超预算现象进行审计与要求加以说明。并且,制定绩效考核机制,由此提升员工节约意识,科学利用与配置财政经费,加大资金利用率。
新时期,不管是市场经济体系改革要求,或者政府宏观调控要求,均需要行政事业机构在财务活动的内控中进行改革,从本质上提升财务活动的内控效率。为此,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过程,要确定目前管理中潜在的问题,并通过优化财务管理机制与强化对财务管理者的专业培训等途径,进一步提升财务活动的内控效率。